APP下载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绥化市为例

2010-08-15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绥化152061

关键词:绥化市文化产业文化

杨 巍(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绥化,152061)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

杨 巍(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绥化,152061)

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绥化市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绥化市文化产业的战略与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优势;劣势;对策

一、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中南部的重要产粮地区,地处东北黑土区中心地带,位于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属于北方圈和东北亚经济圈。[1]与俄、日、朝、韩等国有资源、技术、资金的互补性,加上与俄有3045公里的国境线,区位优势明显。绥化市正处在辐射圈的中心,作为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为绥化市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文化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资源优势

绥化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特色优势。到2006年底,绥化市已经形成了市有群艺馆、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屯有文化活动中心户的公共文化服务5级网络。同时,绥化市文化活动群体发展到126个;成员已有11000多人。绥化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海伦剪纸、肇东国画、望奎皮影、兰西挂钱、绥棱农民画、北林风筝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丰富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绥化市的标志性文化形象,并被评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2]绥棱黑陶与海伦二人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国内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品牌优势

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和宣传,绥化市已经形成了大量有影响的文化品牌。肇东八里城遗址、四方台遗址、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安达特别实验场、老金沟抗联密营遗址、海北天主教堂、林枫故居等已经享誉全国,成为绥化特有的历史文化名片,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龙江剧《喜鹊登枝》等剧目曾享誉黑龙江。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方面精心打造了以“寒地黑土、冰雪文化”为代表的黑色、白色两大寒地黑土旅游品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道路。

二、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思想观念落后

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思想不解放,认识不到位。其突出表现为:一是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许多部门认为文化是纯公益事业,与经济关系不大,在经济“一盘棋”中往往摆不上位;二是对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问题进行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性的部署与安排,怕触及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利益调整问题,尚未形成持久攻坚的思想准备;三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认识不足,许多县区仅把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象征性精神财富,而没有将其视为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3]

(二)资金投入短缺

绥化市政府由于财政紧张,投入到文化产业中的资本支出很低。我们虽然不能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放在政府投入上,但在产业发展初期,必须要启动它。这是绥化市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项目本身大多作为历史文化资源,难以找到开发的盈利点外,政府在与民间资本对接中,也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让开发商解除后顾之忧,所以一些民间资本也不愿参与,缺少开发的动力。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核心文化产业成长不够,没有发挥核心作用;新兴文化产业规模较小,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传播领域创新的重大革命,文化产业还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在互联网游戏出版、互联网学术文献出版等新经济增长点方面还比较滞后;相关文化产业相对规模较大,但科技含量较低,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制造业上。

(四)创意不足,精品品牌少

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还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栏目和品牌。绥化市的文化产品整体上看,还没有摆脱古气、土气、小气,缺乏大气、雅气和现代气息。另外,绥棱黑陶在当地很受重视,但是一些人把它作为赚钱的手段,从而忽视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出现了粗制滥造的仿制品,败坏了绥化市的声誉。

(五)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紧缺

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集中体现了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统一,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绥化市优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绥化市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严重缺乏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

三、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文化蓝皮书称,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相对有限,在中长发展阶段中,由于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而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4]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年均增长15%左右,这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5]从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6]

同时,绥化市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据调查,在绥化市只有20%的被调查者对自己当前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内容、质量等感到“较满意”和“很满意”;高达80%左右的城镇居民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感到“一般”、“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其中57%的城镇居民感到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水平“一般”,23%的人则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这说明,绥化市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缺,市场增长空间十分乐观。同时也表明人们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精神需求不断增加,收入水平越高,需求层次越高。这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有力验证。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成为我们的一项历史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7]近年来,绥化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宏观体制改革和微观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进一步发展绥化市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机遇。

(三)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

2003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加快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塑造一批文化产业主体。此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2005年中宣部等6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文化部等5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这既显示自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己进入成果化阶段,也是从更高层面统一对文化领域的市场准入进行界定,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首次从政策层面上给予非公有制资本在文化领域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了多元投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使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新一轮蓬勃发展期。

四、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

(一)入世后发达国家文化企业所带来的冲击

加入WTO后,政府对原来的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已经逐步取消,文化产业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已经进入全球化竞争的新时期。在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中,越是强势的文化产业,越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是弱势的文化产业,越容易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另外,入世也会给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腐蚀和渗透以可乘之机,给各种谬误、腐朽、没落的思潮传播带来方便条件。[8]因此,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绥化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二)其他省市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威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省市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绥化市来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邻近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给绥化市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马太效应”,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从绥化地区逐步流向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这就使绥化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处于不利的状况。

五、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绥化市经济腾飞提供了契机。文化产业应借此良机,抓住机遇,通过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实现产业的高速发展,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有效的政府推动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强力推进至关重要。

1.成立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

借鉴上海、四川、深圳等城市的做法,在全市文化产业资源整合、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和协调等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文化产业促进中心要有强势地位和职能,加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联系与协调,落实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与文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文化中介组织以及其他文化产业群体的相互联系与工作机制。

2.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机构

文化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产业,建立一个完备的文化产业案例库,是文化产业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9]同时要开发文化资源,筛选文化项目,提供对文化产业的项目评估、技术支持、融资帮助、关系协调等服务,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3.建立文化产业行业管理体制

发展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组织、行业自律和促进行业发展诸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导向、行业自律的文化产业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

4.建立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基金用于文化项目的研究开发和扶持,对优秀文化产品实行奖励,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5.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规模与范围

强化政府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开展对外交流和商业性展演活动,每年要重点抓好几个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交流项目,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有选择地引进外地优秀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等。

(二)改革运营管理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第一,应大胆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公司化的管理模式,优化资产配置,盘活存量资产,畅通融资渠道,努力培育文化产业中的优势群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新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绥化市市新华书店、群众艺术馆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总结改革经验,妥善处理好国有资产和人员安置的基础上,实施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有实力、有活力的市场竞争实体。通过文化招商,引进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打破垄断,放手发展,采取委托经营、连锁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拍卖出售等多种方式,盘活文化资源,转让文化设施经营权,加快文化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使文化设施和资产经营管理走向社会化。

第二,要搞活微观主体,分类进行改革试点,激发文化产业内部活力。绥化日报、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应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强化主报、主台、主业的龙头作用,剥离经营部分转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绥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实行事业体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社会生活类报刊、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电影放映公司及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企业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促进海伦剪纸等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培育现代高新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文艺演出业、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经纪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类新型文化行业组织。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财政投入资金重点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普及和精品生产,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文化基础设施在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尤其重要,它是文化产业的中坚,政府要先期投入建设,以凝聚人气,推动文化产业迅速起飞。一些基础性的文化设施建设,如大型剧场、博物馆、艺术中心、培训机构、会展中心等等,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着眼于降低公众消费文化产品的代价,并打下基础,为以后的私人投资者做铺垫。要着力建设好一批与绥化市城市性质相匹配、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阵地,继续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财政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级网络的正常运作,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文化事业。

(四)发挥比较优势,以差异性提高产业竞争力

选准文化产业的主导项目、特色项目,创造品牌效应。文化产业选项目,原创性尤其重要。原创的含义应是民族的、经典的、独有的和品牌的,在国内和国际文化竞争中应是与众不同和独树一帜的。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的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的市场垄断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差异也是在竞争中能够依赖的比较优势。

1.用主导项目全面拉动产业发展

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共同投资、相互参股,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尽快培植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整合绥化市人民剧场、绥化市电影院、市文物店和市演出公司等,壮大绥化市北林区大剧院;整合演出市场,降低演出成本,提高演出层次;推动组建绥化市报业集团。充分利用绥化市“恬静闲适、生态环保”的文化个性,结合绥化市民间艺术、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特色,积极培育文化休闲娱乐业和文化体育旅游业,发展档次各异的休闲娱乐场所、农家乐和度假村等。利用独特的历史资源和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绥化市特有的文化旅游格局,打造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绥化市寒地黑土特色旅游产业。

2.以特色项目创绥化市品牌

特色项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大力发掘和发展绥化市具有竞争力的独特项目。

应利用绥化市作为哈尔滨市“后菜园”的特殊地位,以乡村文化旅游为契机,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充分享受田园气息。冬季可开发寒地特色文化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狗拉雪橇、雪景观光、雪地篝火晚会、居住农家火坑等特色农家旅游项目,展示冰雪体育文化、冰雪艺术文化、冰雪娱乐文化、冰雪景观观赏、冰雪民俗文化及冰雪生产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开发文化产业都要立足打好寒地黑土牌。

应把绥化市建设成为出文化名人、出文化品牌的基地。绥化市地方戏——“黑龙江海伦二人转”在2006年正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人转”以其形式的简单大方、通俗易懂,内容的丰富多彩、诙谐幽默,成为深受绥化市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近几年来,由于宣传效应及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使这门艺术在城市,甚至在全国都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力。借此机会,应积极推介名人,推出精品,靠名人名品效应,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使“二人转”艺术立足当地,打入全国。

(五)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改革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

一要加紧培养有创造力,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者队伍。因为企业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竞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文化资源的不断重新认识、挖掘和创新的过程。建议应以大学学历教育为主,和绥化学院等与文化相关的高校把培养和培训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纳入工作计划,有计划地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继续推进经营者和职工的全员聘用制,搞活用人机制。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运营的模式,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允许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要加快改革落后的文化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实行经营者岗位的年薪制、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津贴制,以及独立核算单位和某些项目的承包制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逐步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具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生产要素的各类高级人才的收入与其贡献相适应。

四是建立产业内部人才市场,并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通过实行人才的招聘制度、交流制度等,形成经营者和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市场不断进行优化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机制。

(六)培育文化市场,放宽市场准入

1.要注重培育文化资金市场

只有放宽投融资渠道,培育多元文化投资主体,调动社会积极性,才能使文化产业有更多的创新机会,跨越式发展也才有可能。我们应该借鉴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放开并最终允许非文化系统的、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社会资本,包括财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合法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投资和参与经营文化产业,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引进新资本和新机制,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存量。以较少的国有资本吸引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向文化产业。对见效快、效益好、影响面广的高科技企业,如广播电视业,可让其按照市场的规则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完善;个人或企业可以以购买债券、股票的方式参与各种能给个人带来收益的文化生产经营活动。多种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的存在,给文化企业创造了一个更完整的文化市场环境,可有效地促进其市场竞争能力的迅速提高。

2.要注重对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建立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

一是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养消费者良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其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准。二是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拉动机制。尊重价值规律,既可以让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按投入产出的原则计算成本、确定价格,也可以让经营者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制定价格。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文化产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三是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发文化原创精神。

[1] 杨巍.绥化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J].中国水土保持,2009(2):53-55.

[2] 中共绥化市委党史研究室.绥化50年——纪念绥化专区设立50周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 晏友琼.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J].学术探索,2007(3):86-90.

[4]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 丹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J].中国流通经济,2009(3):10-13.

[6] 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 傅守祥.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34-141.

[9] 祁述裕.文化产业发展处在重要的关节点[J].艺术评论,2009(9):87-89.

Research on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in Suihua City

YANG Wei

Thispapersystematically analyzescompetitive advantages,competitive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threat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uihua city by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thus integrates organically the cultural industry strategies with its internal resourc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go ou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roa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industries;advantage;disadvantage;Strategy

F127

A

2009年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09C049)

杨巍(197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邓小平理论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绥化市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说明书
年味里的“虎文化”
童年趣事
夜空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