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多校区和谐发展管理模式

2010-08-15黄群俊

关键词:校区办学大学

黄群俊

(长江大学招生注册处,湖北 荆州 434023)

浅论多校区和谐发展管理模式

黄群俊

(长江大学招生注册处,湖北 荆州 434023)

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产物。从国内外多校区办学实践入手,分析多校区办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多校区和谐发展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提高教学质量。

多校区;和谐发展;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实践主要来自高校的合并。1990年1月西安联合大学的诞生,拉开了中国高校合并的序幕。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多校区办学实践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12月,全国高校合并共433校次,所涉及的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50%以上。

一、国内高校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

主校区和分校区在管理上明确分工,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存在,具有完全独立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主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给予指导,日常工作自主权全部下放到分校区,分校区保持相当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一般是强强联合高校采用,比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

主校区和分校区管理上实质性统一,分校区仅作为下属专业院系存在,所有教学组织由主校区统一调控。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主校区是学校管理核心,所有分校区只是职能部门在管理上的空间延伸,具有明显的“学校-学院-系所”三级管理模式,一般是强联合弱高校采用,比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根据校区功能、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对主校区和分校区采取不同管理模式,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虽然学校教学仍由主校区统一部署,但是各个分校区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一般是合并高校经常采用的,比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校区办学模式日趋完善,有些高校在管理上进行实质性统一的基础上,对主校区和分校区的功能又做了不同的界定。比如长江大学采用的就是“主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职责分明”的模式,校级管理机构全部集中在主校区,分校区有成人教育管理、专业院系、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临床医学院、独立学院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办学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国外高校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二战后,多校区大学办学模式应运而生。综观其发展历程,国外多校区办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集权制,学校具有“学校-分校-学院-系所”四级管理机构,在既保证学校高层统一决策的情况下,又充分地调动了各分校的积极性,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二是分权制,这一类型主要包括职能型和学院型,每个分校区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比如日本的东京大学、澳大利亚的新摩纳西大学;三是混合制,运用“集中决策,分权管理”模式,学校对各个分校区统一管理,但各个分校区功能明确,各具特色,比如韩国的庆熙大学。

明确校区定位。虽然国外多校区大学没有统一固定的管理模式,但基本上都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对各个校区进行重新规划和功能定位多校区大学校区功能定位一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效益最大化原则,多校区办学模式产生的推动力就是高校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二是因地制宜原则。

注重资源优化。国外多校区大学实践表明,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总是着眼于学校发展的全局,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校区的人、财、物,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大学”的多校区大学,更加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妥善处理学校融合过程中的各类矛盾。

讲求个性发展。多校区大学中各个分校都有产生背景和发展历史,这些资源都是无形的,所以,国外多校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各个校区特点,允许各个校区个性的存在和发展。

三、多校区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学校与校区间存在管理目标差异。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在新的形势下,不论是合并的还是扩张的多校区大学都要明确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对学校发展做出科学定位。但是各个校区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是因为对原校区的目标定位存在强烈认同,从而对学校新的目标和定位产生抵触心理,在实践过程中就表现为各校区管理目标差异,各校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各个校区和教师之间融合难度大。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各个校区和教师会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心态,既有学校提升层次、学校规模扩大的喜悦,也有害怕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淘汰的担忧,所以如何在各个校区和教师中形成对大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学校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资源浪费导致办学成本增加。各个校区在空间上的距离、交通不便、安全隐患等客观条件,势必造成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现象,学校运行成本、人力资本、建设成本支出相应提高,学校发展的经济压力加大。

权责分配复杂造成管理效率降低。由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原因,多校区大学在举办初期往往会从稳定的角度出发,对人员编制不做任何大规模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造成管理人员偏多,管理机构重复;同时由于各个校区之间相距较远,各类信息传递不通畅,相应地就造成各个校区和部门之间不协调配合,管理效率不高。

四、多校区和谐发展管理模式思考

统一思想科学定位,坚持和谐发展战略。科学定位是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应该从学校自身和学校竞争态势的角度出发,科学制定办学思想和总体发展规划。无论各个校区办学历史和传统有多大的不同,多校区大学必须保证管理上的相对统一。各个校区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各自之间的认同,求大同,存小异,形成实质性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校区办学的初衷,得到“1+1≥2”的效果。

全局整体协调发展,允许局部个性发展。学校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校区又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考虑各个校区的历史、文化和个性,尊重他们的特点和多元化发展,在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体现各个校区的多样性,从而构建更具活力的大学管理系统。

以人为本发挥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校区大学在举办之初,往往重视的是师资的重新整合人才的引进等硬的方面,而忽视了各校区成员对“一个大学”理念的归属感等软的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办学宗旨,凝聚广大教职工,团结各个校区,促进学校价值观和行为范式的形成同时通过文理渗透、理工融合、学科互补,拓宽学生知识面,充实校园文化,使其全方面协调发展,成为知识扎实、能力过硬、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加强沟通,减少内耗。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社会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要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强、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办公自动化,构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管理模式不受校区空间的限制和时间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提高办学资源利用率,提高管理效率。

[1]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罗云.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教研究, 2001(2).

[2]余绍波,王顺洪.多校区大学协调发展战略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1).

[3]杨永祥,朱瑜.多校区大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book=5,ebook=64

G64

A

1673-1395(2010)05-0131-02

2010-06-22

黄群俊(1977—),女,湖北孝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校区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