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
2010-08-15周圣弘
周圣弘
努力打造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
周圣弘
分析了武夷茶区具有的与茶叶紧密联系的富有特色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以武夷山市为中心打造“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构想,认为这对于促进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夷山;城市品牌;茶产业;茶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茶文化带动的茶产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中国茶以商品形式所附带的文化魅力,对国际茶文化正在产生愈来愈强大的影响。
武夷山是“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也是国际化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市。武夷茶区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茶树品种、悠久的产茶历史、响亮的茶叶品牌、深厚的茶文化积淀、明显的产业后发优势。努力打造“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对于提升和丰富武夷山的城市文化品味,促进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经济的发展,引领新世纪生活新方式,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利用茶叶产地与茶文化积淀优势、结合城市品牌经营战略而打造全国性、区域性“茶都”的研究与实践,始于2004年。2004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与该市“两会两所两中心一馆一系”等八大茶机构加强合作,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试图确立杭州在全国茶领域的展示、培训、服务、信息、交易等五个中心的地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发表了一批相关的论文[1-3]。2004年底,位于著名铁观音茶乡、占地9万m2的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开业,其主要建设目标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叶网上交易市场、茶文化研究中心[4]。此外,著名绿茶产地——河南信阳市从1992年开始一年一度举行“茶文化节”活动;福建永春县坑仔口镇于2004年提出建设区域性的“南南茶都”[5]。
杭州市的“茶都”建设计划,主要着眼于茶文化与茶经济的两翼展开,以城市品牌经营为依托,意图建设辐射全国的“茶都”。安溪县的所谓“中国茶都”建设,其实只是一个经营场所较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河南信阳、福建永春坑仔口的“茶都”建设,还尚无明确的造“都”理念。“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建设构想,借鉴了国内“茶都”造都研究的既有成果,又以国际化视野将茶文化艺术、茶交易展示、茶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内容与城市品牌经营及大茶区茶文化经济建设捆绑营销,可能代表了中国和世界最为先进的茶文化经济视角下的“茶都”建设理念,代表着中国以及世界“茶都”造都的未来走向。
“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建设中心选址武夷山市,主要是基于武夷山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第一,这里茶树品种丰富。武夷山是天然植物园,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武夷菜茶有性群体,即所谓VAR.BOHEA,其植物学特征变异万千,蕴藏着无数优异的品种,因此武夷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6]。武夷岩茶被誉为“百茶之王”,历来是茶中极品、朝中贡品和国家礼品。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被誉为“世界红茶始祖”。武夷山东麓的政和白茶,以其特有的保健功效而成为现代都市白领的首选保健饮品。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政和白茶均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
第二,这里是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孙樵的《送茶予焦刑部书》留下了有关武夷茶的文字记载。自唐研膏茶始,历经腊面茶、蒸青大小龙凤团茶、炒青绿茶,创制小种红茶、“岩茶”(乌龙茶),辗转千年,武夷茶叶扬名四海。武夷山也是“乌龙茶发源地”和“世界红茶发源地”。
伴随千余年的植茶、制茶、饮茶、艺茶历史,武夷茶区积淀了极其丰富、深厚且独树一帜的茶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唐宋以来,论及武夷茶的专著、文赋达109部(篇),诗词近400首。流传于民间的大红袍的优美传说、淳朴古雅的茶礼茶俗茶艺,传达了武夷人民对美好人性和崇高品德的向往与追求。大红袍祖庭天心寺、遇林亭窑址、建窑遗址、北苑贡茶遗址、武夷山御茶园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也蕴藏了深厚的茶文化内涵。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选出了12位技术精湛的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第三,这里的历史名茶极具代表性。17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名振英伦三岛,是中国输向欧州最早的茶类。英国国会文献最早记载中国茶叶的文字“Bohea”(武夷),成为中国茶叶的代称。18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学名定为 “Tea Bohea”,代表中国茶。西欧人把中国茶称为“武夷”,“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肃然一起敬”。
第四,这里的茶叶经济产业发达。目前,大武夷茶区茶园面积达48.2万亩,茶总产达4万吨;有机茶基地面积1.383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武夷山大红袍、闽北水仙和蒸青绿茶标准,有近20个茶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全省3个AA级产品均落户闽北。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00余家,其中获ISO9000、HACCP国际认证体系认证的9家,获QS认证的200余家。2007年武夷茶区茶叶出口894.5万kg,出口创汇2 607万美元。除产茶、制茶、销茶外,武夷茶旅游亦十分兴旺,近年来相继开发了“大红袍”旅游线路,中华武夷茶博园、御茶园、宋街茶观等景点,茶旅联动成为武夷山举办各项对外形象宣传活动中的重头戏。1990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6届“武夷岩茶节”、3次“国际无我茶会”,2008年11月还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及“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国际茶业高峰论坛”,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茶文化歌舞节目 《印象·大红袍》即将上演。这些,都极大提升了武夷山茶业品牌和武夷山城市品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第五,这里有众多的茶学研究机构。目前,设在武夷山的茶叶研究机构众多,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武夷茶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武夷学院国际茶学研究中心、武夷学院海峡茶学院、武夷禅茶研究所、武夷山万里茶路研究会、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武夷山北斗茶叶研究所、武夷山岩上茶叶研究所、武夷山慢亭茶叶研究所,等等。中国茶业经济研究的领军人物杨江帆教授就工作在武夷茶区。总体而言,当前大武夷茶区已初步形成从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到茶综合利用、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养生、茶文化建设等比较完整的产业科研体系。
第六,这里有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武夷山市交通条件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维立体交通网络。武夷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厦门、福州以及香港、澳门等25条航线。横贯武夷山的横南铁路是福建省第二条出省通道,为Ⅱ级铁路干线。贯通武夷山、连接京、闽、台与南中国东西地区的两条高速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公路干线四通八达,101省道横贯南北,浦南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宁武高速、武邵高速公路亦即将开通。餐饮、娱乐服务行业经营单位近千家,旅游城市的功能设施日臻完善。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的旅游城市功能设施,为大武夷茶区打造“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交往与产业物流支撑。
综上所述,大武夷茶区具有丰富的与茶叶紧密联系的富有特色的资源优势。因此,我们提出打造以武夷山为核心、立足闽北、辐射海西、勾联闽台、面向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使其可在倡导“茶为国饮”和引领21世纪生活新方式的潮流中发挥龙头作用。
[1]王国平.引领国饮新潮打响茶都品牌[J].中国茶叶,2005(3).
[2]徐祖荣.倡导“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杭为茶都”促进茶界繁荣[J].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4).
[3]张彦.茶叶与杭州文化产业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3).
[4]沈添土.海峡茶都隆重开业,西坪茶农进城开店[J].农业考古,2002(4).
[5]姚剑轩,李智都.崛起的南南茶都“坑仔口”[J].农业考古,2004(2).
[6]陈宗懋.中国茶经:乌龙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D592.7
A
1673-1999(2010)03-0092-02
周圣弘(1963-),男,湖北洪湖人,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茶学与生物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茶文化。
2009-09-14
福建省茶文化产业重点规划课题(09040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