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利钦的执政与俄罗斯国力的衰落
2010-08-15李华锋王贵全
李华锋,王贵全
论叶利钦的执政与俄罗斯国力的衰落
李华锋,王贵全
叶利钦主政时期,苏俄的强国地位迅速滑落。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民族矛盾方面,阐述了叶利钦主政时期俄罗斯强国地位衰落的表现。
俄罗斯;叶利钦主政;国力衰落
俄罗斯人普遍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是苏俄近百年历史中最差的时期。因为在这10年里,他们经历了制度性崩溃和体制性的危机,经受了国家分裂与生活和道德水平下降,社会和百姓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意大利记者朱利叶托·基耶萨指出:“俄罗斯从彼得大帝之时开始还从未变得如此卑微可怜,如此边缘化,如此无可争议。在这次纠正它的悲剧性伟大的后撤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鲍里斯·叶利钦。”[1]叶利钦因此被俄罗斯人民多次愤怒地评选为20世纪最差的国家领导人。那么,在俄罗斯强国地位衰落的过程中,叶利钦的主政产生的促退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国家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权力更加弱化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主政的新俄罗斯国内政局动荡,国家权力弱化。在国家纵向权力关系上,中央与地方形成尖锐对抗,时刻面临着苏联解体时的情形。在苏联时期,叶利钦建议地方领导人“能够吞下多少主权,就夺多少主权”,虽然瓦解了苏联,但对后来俄罗斯政治上的离心倾向也产生了不小的负作用,使地方行政长官享有按照宪法无权享受的巨大权力。地方行政长官改由民选直接产生,中央失去了对他们的任免权。许多地方政府通过了地方的宪法和法律,某些条款违背俄联邦宪法。普京指出,俄地方有25%的法律或法规不符合俄联邦宪法,这些地方法规约3500多件[2],俄宪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央政府作出的决定,在地方根本无法执行,俄自上而下的权力机关隶属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在国家横向权力关系上,总统与议会相互对抗。俄议会权力过大,阻碍了总统行使权力和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俄议会上院是由地方执行权力机关领导人和立法会议领导人组成,上院在中央和地区之间起主要联系环节的作用。叶利钦任总统期间,上院成为一种代表大会,变成了做出重要决定的国家机构。总理候选人的任职资格在下院讨论之前要在政治上得到上院的支持才行。在人事任命问题上,叶利钦与议会之间的斗争常常非常激烈,甚至出现叶利钦炮打“白宫”的事件,与议会的斗争白热化。
叶利钦在位10年,关心的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宝座,没有认真进行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革,加上身体多病的原因,造成国家大权旁落,“寡头”势力渗透到权力网络的方方面面。“寡头”操纵政局,叶利钦走马灯似的更换国家政要,在其执政时期,一共换了7个总理,7个安全局长,10个财长,6个内政部长,7个总统办公厅主任,6个安全会议秘书,3个外交部长和3个国防部长。中央的凝聚力和控制力骤减,许多发展机遇在总统与议会反对派之间的斗争中及地方分离主义折腾中丧失了。
二、国家的经济实力接近崩溃的边缘
在叶利钦执政的10年里,俄罗斯的GDP至少有6年是负增长。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已经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水平的领先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1998年金融危机后人均GDP降至3500美元,这仅是西方“七大国”平均水平的1/5[3]2。人民生活陷入普遍贫困。资料表明,1999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是1600卢布,莫斯科约3000卢布。1999年12月,只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和极端贫困者占居民的74%;认为自己处于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占25%。从1991年到1998年,俄的月平均工资降低了2倍多,1998年金融危机后,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下降了1/3[4]。
国家财政危机加剧。1999年俄罗斯背负的外债1500亿美元,内债58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到2000年只有124亿美元。俄罗斯的内外债务合计2300亿美元,比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多60亿美元,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每年还债支出占政府预算的1/3以上[5]。同时,外债成为西方对俄施加政治压力的一张王牌,像鞭子一样在俄的头顶上晃动。西方谋求在同俄打交道时借助于债务压力,取得政治上的红利。西方国家上门逼债,更多是出于政治动机,防止俄东山再起。
国内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动荡的社会环境,又使外资望而生畏,甚至本国的资金外流现象也非常严重。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2000年俄吸收外资110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近15%;流出俄的资金达到150亿美元,比一年前增长了近90%;2000年俄资本外逃上升近30%。据俄内务部透露,有500多个犯罪集团控制着2000家商业企业和700家银行,这些犯罪集团的4500人涉嫌卷入到洗钱活动中[6]。俄无法得到经济增长的急需投资。
金融、税务系统的弊端直接阻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俄金融系统在叶利钦主政时期的主要“成就”是产生了一批金融寡头,银行成为他们投机和攫取巨额财富的工具。再加上税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性企业征税过重,远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收税标准。国家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滥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超出人们的预料,人民不愿意存卢布而愿意存美元,俄的经济走进了死胡同。
三、国家内部民族分裂的矛盾尖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非俄罗斯族地区,民族分离倾向迅猛发展,以一种持续的强大惯性在俄大地上扩散,民族自治共和国、民族自治州和民族自治区相继颁布自己的主权宣言。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俄罗斯人集中居住的边疆区和州也竭力谋求建立“国家实体”。民族分离运动,一度威胁着俄联邦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在1991年“8·19”事件后率先分裂,随后进行了总统选举。曾任苏联空军少将的杜达耶夫当选第一届总统。杜达耶夫不顾俄罗斯宪法的规定,宣布车臣共和国拥有独立的主权,并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形成了与中央分庭抗礼,武装割据之势。于是,车臣民族危机出现,俄车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同时,一些社会团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利己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沙文主义、以及失控的移民现象,加剧了国内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浪潮,使社会爆发冲突的概率倍增。俄罗斯人的地方分立主义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助长了民族分离主义活动,使中央与各民族自治实体的紧张关系雪上加霜,也紧张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化。
四、军力衰落造成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叶利钦执政时期,国家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已无法与前苏联的军力相提并论。由于国家经济衰落,军事预算便急剧减少。1999年俄军费开支只有70亿美元,而美国却是2888亿美元,俄只有美军费的1/70[5]。如此少的经费就连保养、维修原苏联留下来的潜艇和导弹都力不从心。军中有的部队甚至出现了缴不起电费而被电力公司停电的事件,军人吸食毒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由于训练经费不足等多种因素,俄军的作战能力遭到严重削弱。俄国防部公开承认,除战略火箭军常备兵团外,其他各军兵种战略水平普遍较低。第一次车臣战争,4万俄军参战,阵亡4000余人,近1万人受伤,300余人失踪。严酷的事实说明,俄军的常规战力几乎失去保卫国家的能力。同时,俄军的常规装备也大大落后,生产武器装备的军工综合体企业大量倒闭,军事科研经费短缺,高技术武器的研发费用大大减少,开发新式武器方面的能力大大下降。被俄罗斯人民引以为豪的军事力量与前苏军相比黯然失色,俄军常常成为西方军事强国嘲笑的对象。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东扩从构想变成现实。1994年4月实现了冷战后北约的第一次东扩,北约的防线向俄边界推进了800多公里。同时加紧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军事渗透,又暗中策划一些中亚国家反对俄罗斯,促使独联体内部分国家反俄浪潮的高涨。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对南联盟动武,矛头直接指向俄的势力范围;俄军把军舰开到了地中海,也只能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盟友被炸,而无还手之力。俄罗斯的国际形像受到严重伤害。俄罗斯国家安全面临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外部威胁,甚至比1917年的情况还危急。
五、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处于弱势的困境
叶利钦希冀通过加入西方阵营来实现俄的国家利益,但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推行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对俄罗斯进行外交打压,力图把俄罗斯挤出国际外交舞台的中心地带。
俄罗斯在经济外交上无法与美国竞争。美国利用自己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的地位,对俄罗斯加入全球经济组织提出苛刻的条件,在双边贸易问题上向其施压,俄被排斥在世贸组织之外。俄罗斯在国际贸易领域遭受西方国家的贸易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贸易收支难以平衡。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尽管不是西方阵营的直接敌人,但却处处受到排挤。美国在具体的外交行动中越来越不顾及俄的核心利益。在科索沃战争后,独联体国家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强大的军事力量所震慑,加快了脱俄入美的步伐。美国在解决地区冲突问题中,常常是在没有俄参与的情况下自行其是。按照布热津斯基《大棋盘》的设想,要把俄至少肢解为欧洲部分、西伯利亚和远东三个国家;按照美联邦情报局的想法,要把俄分裂成6~8个国家。俄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如果“精英阶层”继续热中于瓜分国家财产而不去考虑国家的前途,美国的想法完全有可能变成现实。
叶利钦推行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毁坏了俄罗斯的强国形象,导致国家外交软实力衰落。对友好国家来说,俄罗斯再也不是坚强有力的政治靠山,可以支撑它们抗击西方霸权主义的威胁;对敌对国家来说,俄罗斯似乎是一只无力的北极熊,不再是能够左右它们对外政策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在国际力量的对比关系中,除了与美国的差距不断拉大,与其他大国如中德法英等国在综合国力的对比上也处于劣势。
总之,叶利钦的执政给俄罗斯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俄罗斯国力衰落,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在。正如普京所言,俄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或三流国家的危险。“现在国家的忍耐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社会简直要崩溃。”[3]6这是叶利钦执政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后果。严酷的现实处境,以及不甘做弱国的俄罗斯民族特性,使他的继任者普京在逆境中构思复兴俄罗斯的强国理念。
[1]朱利叶托·基耶萨.别了,俄罗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
[2]普京总统答俄记者问[N].(俄)红星报,2000-12-24.
[3]普京文集[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左凤荣.对俄罗斯改革的观察与思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4).
[5]叶自成.叶利钦现象、叶利钦时代与叶利钦遗产[J].国际经济评论,2000(Z2).
[6]陆南泉.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
book=42,ebook=638
D751.2
A
1673-1999(2010)15-0042-03
李华锋(1963-),男,四川平昌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苏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贵全(1964-),男,四川眉山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俄罗斯访问学者,从事苏俄问题研究。
201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