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2010-08-15潘桂妹
潘桂妹
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潘桂妹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委婉表达的用语。从委婉表达的表现手法、委婉语词源、委婉表达的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原因等方面分析比较了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英语;汉语;委婉表达;委婉语;相似性;差异性
人类的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委婉语。日常生活中,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提到某些事情,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委婉语。汉语辞格中的“委婉”与“避讳”,合起来就相当于英语的“E-uphemism”[1]。“Euphemism”源于希腊语的“euphemismos”,它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ech(好听的话)。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都是把原来会显得粗鲁或令人不快的话语转换成婉转含蓄的说法,但二者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
绝大多数语言都有委婉语,因为不同民族对于鬼神等超自然体或超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在生老病死等方面,有着大体相似的禁忌。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相互对应的基本等值的委婉语,它们的表现手法意似、形似,有的甚至达到神似的境地。
(一)借用含糊抽象的词语
口头语上的避讳多半是用浑漠的词语代替原有的词语[2],许多委婉语本质上就属于模糊语言[3]。许多禁忌语由于意义鲜明具体刺耳而引起反感和不快,这些话语都不宜采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而可以通过委婉语有效地使其意义笼统化、模糊化。利用原词的上义词来扩大指代范围,用高度抽象的词(如it、problem、thing、situation)代替,以达到含糊的目的。如在英语中,以“social disease”(社会病)代替“syphilis”(梅毒)。女人未婚生子,人们说“she has an accident”,句中“accident”表示一切不幸的事情,用它代替“pregnant”,可谓含糊之极。英国的学生上课时想去厕所,他会说“Sorry,I have to do my business”。同样的情景下,中国的学生会说“老师,不好意思,我想去方便一下”。在这里,“to do my business”和“方便一下”,都是“去厕所”的模糊的表达方法。类似这样的宽泛模糊表达法,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以说俯拾即是。
(二)借用隐喻的手法
为了使表达显得委婉,还经常采用隐喻形式。因为喻体和本体有很多相似之处,喻体掩盖本体,也就避开了所忌讳的事物[4]。生活用语中,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死亡”都是大家所避讳的词语,大多数时候都是借助隐喻来委婉地表达。如用to go to his long home(回老家),to have better place(去更好的地方),to rest in peace(安息)等。人们为了减少由死亡所带来的悲痛,把死亡比作“回老家”等平常事,或在一个更好的地方休息等好事。在汉语中,表达“死”的委婉语非常丰富,且区分得更细致、严格。比如为守气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称为“殉职”,为正义而死称为“牺牲”。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去世,又有不同的婉称。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统治者非但生前要高人一等,死后也要区别于庶民。《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类死亡委婉语界定清楚、等级分明,谁也不敢跨越雷池一步。现代汉语中同样有专门用于死者不同身份、年龄的委婉语。比如和尚过世称“圆寂”,老人逝世称“仙逝”,妻子过世称“断弦”,儿童病死称“夭折”,等等。汉语中有关死的委婉语的语境划分如此之精细,是英语委婉语所不及的。
(三)使用借代法
在描述人或事物的时候,将不愿启齿的或不便直接表达的词隐去,这与利用上义词扩大指代意义的模糊法不一样。借代法是借用同它们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比如英语说“to be fond of the bottle”(贪瓶),婉称某人“爱喝酒”,这里就是用盛酒的bottle来婉转表达wine。巧妙的是,汉语中的“贪杯”也婉转表达了此意,都是用瓶、杯避开了酒。再如汉语用“丢了乌纱帽”、“下马”来指代一个人被“撤职”了,这里是借乌纱帽、马匹——官衔的象征来代指官职,丢了乌纱帽、没马骑了就是丢了官。这种委婉方式表达出来的意思比直说的更明了形象。
(四)迂回陈述法
迂回陈述法,就是将不便直言的事物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故意使语意“折绕”,貌似有些拖泥带水,但是为了避免冒犯对方,也为了礼貌的缘故,这也是交际的需要。在说某种生理上的缺陷时,多数采用迂回的说法,委婉地表达出不便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耳朵不灵”或“耳背”,来替代“耳朵聋”。在英语中,“deaf”(耳聋)也可以使用迂回的方法说成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而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则指瞎子、盲人,mentally handicapped表示弱智。迂回陈述往往不直陈其事,而只说出其相关行为。如to wash one’s hands或to ease or relieve oneself(洗手、轻松一下)或feel the call of nature(感觉到自然在召唤),实际是对大便、小便的迂回说法。
二、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性
英汉语言里的委婉语,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又必然折射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造成两种委婉语的种种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以下从词源、文化价值观及审美观三方面对英汉语委婉语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一)词源不同
英语的很多委婉语是产生于对其他民族的讥讽、鄙视或贬低,他们将一些不愿启齿的事物都推往国外,即借用别国国名来指称一些不好或不雅的事物或行为,似乎以此可解心头之恨。这种“嫁祸于人”的表现方式,是汉语中罕见的。英国在历史上是个不断对外征战、扩张的国家,与多个国家产生过矛盾。其中跟荷兰(Dutch)有关的委婉语最多,由于17世纪的英荷之战,英国人创造了一些列诋毁荷兰人的短语,包括委婉语。如:Dutch window(妓女),do a Dutch act(自杀),Dutch defense(虚假的说法),double Dutch(胡说八道),I’m a Dutchman if…(如果……,我就不是人),等等。受贬较多的还有法国,如: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excuse my French(原谅我讲了粗话),French postcard(色情照片),the French disease(梅毒),还有Cyprian(娼妓),Russian roulette(企图自杀),Mexican raise(受解雇),等。汉语中绝少出现这类委婉语,绝无仅有的大概是婉称鸦片的“洋烟”、“洋膏”、“洋药”。
(二)文化价值观不同
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们看待同一事物,在感情色彩、价值判断、表述方面都有所不同。如对待“年老”的态度,西方人特别忌讳“年老”,因而关于“老”的委婉语特别多。美国人尤其无法直面“老的”(old),他们创造了一些词汇来代替年纪“old”,譬如“well-preserved”(保养得很好的)、“an elder statesman”(政界元老)、“seasoned”(老练的)、“a senior citizen”(年长公民)。西方人忌“老”的社会心态与他们的文化模式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崇尚个人主义,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社会养老机制又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养老,老人生活孤单寂寞,“老”便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忌。汉文化不以“老”为禁忌,而且许多人以年纪大为骄傲。当听到“您老”或“您老高寿”,他们会觉得受到了尊重。汉语中的“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等,体现在语言中就有“老当益壮”、“老成练达”、“老马识途”、“老将出马,一个顶两”等具有敬重、赞誉的表达方式,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价值观。
(三)审美观不同
譬如对“胖”的审美观,中国传统中往往认为“壮”和“胖”是“富态”“福相”,只有殷实富足的生活才能使人长壮、长胖,如古代仕女的脸部和身体轮廓都非常圆润。现在,过新年的时候人民群众习惯在自家门口粘贴圆鼓鼓的年画人物,祈求殷实富足的生活。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胖的往往是穷人,而富人往往是健康、精干的,因此在英语中用plump、overweight、wellfed来婉说fat。不过在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意识到肥胖带来诸多身体问题,更注重健康的体魄,中西方对人体的审美逐趋一致。
中西方对肤色的欣赏度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喜欢白皙的皮肤,忌说“黑”。传统认为皮肤白皙的人是因为生活富足,不用日晒雨淋,而皮肤黑的人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者,必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但是在西方有钱人才有机会外出游玩,享受阳光,所以深色皮肤被称为健康色而倍受推崇。
三、使用委婉语需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汉委婉语像其它任何语言现象一样,无论在惯用法上还是地域文化上都在不断地变化,在使用过程中需对此多加注意。
(一)注意不同地区的习惯用法
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习惯用法上的差异,委婉语也不例外。譬如“罢工”,英国人说“industrial action”(工业行动),美国人说“job action”(工作行动)。又如“来月经”,英国人说“the captain hascome”(船长回家了),美国人说“the visitor with red hair has come”(红头发客人来了),加拿大人则戏称为“a little friend”(小朋友),澳大利亚英语称之为“a wet weekend”(下雨的周末)。
汉语中的委婉语,在不同地区的方言中也存在习惯用法上的差异。例如“小老婆”,在内地称“二房”,广东人则说“二奶”。对“大龄青年”,在香港和台湾婉称“单身贵族”。对“老人”,新加坡汉语中婉称为“乐龄人士”。
(二)注意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同一意思的委婉语,除了习惯用法上的差异,还会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英语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变体,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力地影响着委婉语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如在英国厕所被戏称为“Waterloo”(滑铁卢),那是英国Wellington公爵大败拿破仑之地。牛津大学Balliol学院的师生,上厕所说“to visit Lady Periam”(去拜访佩里姆夫人),原来厕所就建在夫人捐赠的一块宅基地上。这些委婉语纯属英国文化,美国人是不会使用的。
汉语中,香港和台湾使用的委婉语也非常有特色,较多地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如:“面部按摩”称“飞苏”,来源于facial;按摩叫“马杀鸡”(message);男同性恋者被婉称“基佬”,系gay的音译;把神经不正常叫“缩缩”(short short)。这类委婉语在内地汉语中是少见的。
英语和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都非常广泛,也比较复杂,既有相似性又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掌握和合理使用委婉语很重要,只有这样才可避免冒犯目标语言的禁忌,从而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1]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91-19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9:139.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FogelinRJ.Figuratively speaking[M].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98.
book=124,ebook=733
H313
A
1673-1999(2010)15-0124-02
潘桂妹(1981-),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48)寸金学院外语系助教。
201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