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村和清池村的“断瘟”习俗与傩文化
2010-08-15宋素乾
宋素乾
韦庄村和清池村的“断瘟”习俗与傩文化
宋素乾
介绍了甘肃省武山县韦庄村和清池村的“断瘟”习俗。“送瘟神”仪式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渗入了更多的娱乐成分,但其内核仍与古代驱傩活动一致,属于乡傩的遗迹。
傩文化;武山县;社火;“断瘟”仪式;“送瘟神”
《论语·乡党》记载:“孔子见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傩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通过假面跳神的形式,沟通人神两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历经几千年,傩以顽强的生命力仍在穷乡僻壤存活着。
武山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南岸,境内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沟谷交错。这里地理环境独特,文化变迁缓慢,一些习俗至今保留的相对完整。武山县韦庄村和清池村,有在正月送喜神的习俗,从送神活动中仍可看出驱傩的遗迹。
一、韦庄村的“断瘟”仪式
所谓“喜神”,是指当地人用天干地支推理出来的“吉祥”的方位,拜“喜神”意味着祈求吉祥。正月初九把喜神请来,进行为期一周的社火活动。正月十六、十七傍晚时候,举行送喜神活动,当地也称“断瘟”或“送瘟神”。“断瘟身子”一般由三人组成,他们是龙官、黑虎、土地。实际上“断瘟”是一种傩仪,一种驱赶恶鬼、瘟疫、灾难的活动。在正月的闲暇时期,娱悦神灵和自我狂欢后,驱除疫鬼,祈求吉祥,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需要。因为当地人认为闹腾了一场社火,在迎春纳福的同时,也可能招灾引鬼,所以社火结束时进行祛灾驱鬼的“送瘟神”仪式,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村人的平安。
韦庄村的活动是从清池村借鉴来的,规模比较庞大,活动比较完整的只有两次。60年代一次,80年代一次,后来举行的活动比较简略,省去了祭坛仪式,人们直接化妆,挨户地转。龙官身穿红衣服,化红脸,身后插帅旗,手拿金印,相当于照妖镜。黑虎一般由身材魁梧高大的人扮演,黑衣服、黑脸,头戴黑色五佛冠,手拿马鞭,鞭打妖魔鬼怪,总体造型很有威慑力和震撼力。土地则白胡子,身穿白色长袍,用白粉把脸涂成白色,手拿拐棍。土地对当地人家比较了解,所以由土地带路,黑虎跟在后面,边走边说“庄前庄后,庄左庄右,一鞭扫出”。
每家每户都要准备水果、水、糖,放到桌子上。屋子里灯火通明,门敞开,人们在院子里等着。土地先进门,蹲在墙角,黑虎、龙官随后。黑虎进屋后要大喊一声,用鞭子在空中甩一下,龙官手托金印,他们在屋里转一圈后离开。若家里有病人在床上躺着,黑虎用马鞭在病人身上轻轻打一下,认为这样可以驱走疾病,使病人早日康复。土地神位小,所以他与黑虎、龙官不能碰面,先逃离,然后黑虎、龙官再离开。
晚上12点以前,把全村挨家转一遍,然后到被风水先生看好的喜神离开的地方送喜神。常要点一堆熊熊大火,人们把手中的火把、纸扎人物放到火中烧掉。在场的所有人要从火里跳过几次,叫“跳火”。在当地人看来,社火的参与者特别是装扮过“断瘟身子”的人,在经受火的“洗礼”后,新的一年中会更吉祥。
韦庄村不是每年都举行的这样的活动。一般要根据经济情况,还有人们是否有时间来定。“送瘟神”活动由村民自愿组织,有时也轮流承担。当组织人确定后,他就开始筹措经费,准备活动的各项事务。村民们也很乐意出这份钱来保佑全村人和自家的平安。当年是否有活动,只有在正月初九才知道。扮演三位神的人不求什么回报,玩完社火后若有剩酒,就给他们两瓶。没剩的东西,就不给。
二、清池村的“断瘟”仪式
相比而言,清池村的活动规模更庞大、更隆重。每年正月十八晚上12点,仪式在锣鼓声中开始。南北或东西正对着设两个坛,坛上点着蜡烛,两坛中间点两堆柏火。村里年长的人在坛前上香磕头。连着击三次鼓后,24个神纷纷上场,他们是马元帅、赵元帅、温元帅、杜元帅、邓元帅、辛元帅、张元帅、陶元帅、庞元帅、刘元帅、苟元帅、毕元帅、二郎神、哪吒、雷震子、龙须虎、周护法、韩湘子、王龙官、孙悟空、土地爷,等。这些神根据各自的特点,化不同的脸谱,穿不同的服装。他们都戴白手套,拿不同的兵器。上台后,站在围坛的长条凳子上。化好妆的神是不能和人说话的,以示神的威严。以前不让女的参加仪式活动,现在没那么严格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可以来观看祭坛仪式。无论天气多么寒冷,很多人都会来观看。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把祭坛密密地围起来。他们表情严肃,表现出对神的恭敬与膜拜。韩湘子每点一个兵都要击一阵鼓,喧天的锣鼓声造成了热闹的氛围和宏大的气势,整个活动充满神秘的色彩。点完兵的神由背对旁观群众转为正对群众。
倒数第二个点的神为王龙官,由于他的官最大,所以要三请。最后一个是土地,土地说一些对其他元帅不满的话。这时点兵结束,这些元帅开始追赶土地。这时土地要找一个房子藏起来,尽量不让别的元帅找到。其他的神开始分开去各家各户转。各家把屋里屋外的灯都打开,门敞开,人在屋里等着神的到来。村子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有些人家为了给神点明,吸引来自己家,还要在大门前燃一堆篝火。这些神转到家中遇到女的,就用手中的武器轻轻打一下,遇到男的则不打,因为人们认为女的是不能见神灵的。这些神威风凛凛,他们挨户地转,驱逐疫鬼,送福上门。到午夜2点多的时候,村内锣鼓声渐息,这些神几乎每家都转到了。此后,到喜神离开的地方点起火堆,把打的灯笼和扮演者身上一些纸的东西都拽下来,扔到火里,跳火堆,然后宣布一年的送喜神活动结束。
以前,清池村每年正月初十左右还要唱戏,主要是秦腔,现在唱戏活动取消了,但仪式隆重,规模庞大的送喜神、断瘟神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晚上还照常进行。
韦庄村和清池村信奉的是武神,举办“断瘟”或“送瘟神”仪式。武山县的韩川村、周家庄村、令川村等都信奉文神,没有这种活动。闹完社火后,每年的正月十六或十七晚上,一人化装为土地,一人举大灯笼,几个人举小灯笼,挨家挨户地转,他们都是男性年轻人。与信奉武神的村庄相比,这种活动对人力、财力的要求低,举办比较容易。
三、结语
驱傩信仰产生于周代,而萌发于新石器晚期。敦煌遗书P.3552载:“除夜驱傩之法,出自轩辕”,与岩画傩舞相吻合。《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到了宋代,民间盛行“打夜胡”风俗。《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载:“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五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又说:“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鬼神、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武山县韦庄村和清池村断瘟神活动,挨家挨户驱疫鬼,送吉祥,是与古代驱傩活动一脉相承的。
武山县韦庄村和清池村的送喜神、断瘟神活动属于民间傩。这里因受大山阻隔,与外界联系困难,受外界文化的影响比较小,经济文化发展缓慢,驱傩风俗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韦庄村和清池村的“断瘟神”活动与古代的鬼神崇拜有关。在久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面对四季的更迭、草木的枯荣,他们很是惊奇。古人认为事物都是有灵性的,天地间存在各种神灵。面对善神,他们欢快地迎接,虔诚地祭拜;面对恶神,则是威吓、驱赶。每年春节,既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又是人们闲暇的时候,人们常常放鞭炮,闹社火。武山县韦庄村和清池村社火后的送喜神、断瘟神活动体现了人们的鬼神信仰。人们把恶神撵跑,同时愉悦善神,希望在来年里交好运。
韦庄村和清池村的驱傩活动,与历史上的驱傩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如不再那么正规,仪式有些简单,渗入了更多的娱乐成分。但驱傩的内核没变,都的通过挨家驱疫鬼,送瘟神活动,来达到求平安、保吉祥的目的,这是千百年来驱傩活动的共同意义所在。所以,韦庄村和清池村的“断瘟”或“送瘟神”活动是古代驱傩的遗迹。
[1]张子伟.中国傩[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钱茀.傩俗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陈跃红,徐新建,钱荫榆.中国傩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4]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
[5]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6]武文.甘肃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book=138,ebook=765
K892
A
1673-1999(2010)15-0138-02
宋素乾(1984-),女,河北邱县人,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20)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及民俗。
201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