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激励机制的形成及探究
2010-08-15汤宇烽胡则辉缪利英
汤宇烽,胡则辉,缪利英
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激励机制的形成及探究
汤宇烽,胡则辉,缪利英
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的不良心理,认为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激励工作。围绕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这个中心,从榜样教育、校园文化、激励制度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建设路径。
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就业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求职时表现出来的诸如自我定位不准确、职业目标不确定、自信不足、盲目从众、就业积极性不高、求职能力偏低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目前,各高校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但普遍存在就业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引导性的制度,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激励中所确立的职业目标与相应的社会要求不符,激励的力量不够等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能力培养及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一是矛盾心理。大学生往往对未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他们发现这种期望值很难得到满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内心对未来的就业矛盾重重,困惑烦恼,对就业能力的提高积极性不够。
二是自卑心理。一些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学校缺少锻炼,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在择业选择中态度消极,不敢参与竞争,以致错失良机。
三是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一心等待学校和老师给自己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等待父母或亲友为自己找工作。错误地认为就业靠毕业文凭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四是盲从心理。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岗位要求不明了,而个人又缺少自我选择和独立决断的能力,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从众心理。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一项极其艰辛的事情。学校必须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消除“等靠”观念,树立自主就业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经验积累乃至资本投入等诸方面作出必要的准备。在职业选择时,由“外求”向“内求”转变,在就业能力提升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激励机制
造成当前就业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毕业生自身的问题。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不准,就业主动性不够,就业能力不强。因此,在整个就业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激励,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以榜样激励为主导,培养积极就业心态
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榜样教育能强化崇拜对象的榜样功能及榜样学习的替代性功能,帮助学生化偶像为榜样,强化对偶像的理论认识和心理认同,将偶像的敬仰变为自我成长的动力[2]。强化榜样的功能,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信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走上社会。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成功校友报告会、企业家论坛、研究生谈考研、公务员谈“国考”、知名专家讲学等形式,广泛开展成功就业典型的宣传激励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其所学专业领域中的成功就业典型,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某位或多位作为自己专业学习上的榜样。利用大学生对“榜样”的崇拜心理,让榜样“说话”,让学生从这些榜样身上汲取到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探索专业问题的兴趣,在探索中逐渐形成对专业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以文化激励为辅助,促使就业思想转变
学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文化社团的活动,最终获得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通过各种文化社团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获得自信心。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它独特的育人功能和表现形式对加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以制度激励为手段,引导规范学生行为
就业激励制度应该实用化,突出指导性,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成才。高校应结合各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院系、班级寝室、个人等分层次的就业激励制度。制定激励制度时,要考虑到就业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普通同学的全面激励,形成完整的激励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充分调动学生就业积极性,帮助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可以考虑建立就业能力团队奖、就业知识竞赛、就业信息共享制度、群体就业奖励制度、签订就业协议奖、优质就业团体奖、就业与优秀寝室及社团评定挂钩等一系列就业激励制度。
(四)以目标激励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要推动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要引导学生强化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结合职业兴趣、专业能力、社会发展等因素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要加强成才教育,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职业测评、个性化分析等手段,让学生在明确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然后通过目标明确的努力,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五)以成就激励为基础,促进提高职业能力
就业激励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励他们不断地奋进,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科研课题申请项目,指定导师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搞科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各年级的专业学习特点及学习目标,组织职业能力大赛、就业知识竞赛、求职技能比赛等相关竞赛活动。为此,要加强学校的学科竞赛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学科竞赛,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各种竞赛活动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现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激励机制就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把各种激励方法和措施相结合,实现组织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激励体系[3]。将激励理论应用于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用各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推动学生朝用人单位所期望的职业能力目标发展。高校就业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激励引导学生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就业目标统一起来,抓住激励的有利时机,结合具体的激励情境,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联之以利,导之以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搞好各项就业工作。
[1]熊英.当代大学生不良择业心态分析及引导[J].改革与战略,2005(1).
[2]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3]邓秀芸,何诣寒,李志国.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文较论坛,2007(2).
book=163,ebook=763
G643.8
A
1673-1999(2010)15-0163-02
汤宇烽(1973-),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0012)钱江学院教学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
2010-06-01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课题(SCG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