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开展危机教育的意义及教育模式
2010-08-15刘峰何涛陆清
刘峰,何涛,陆清
论高校开展危机教育的意义及教育模式
刘峰,何涛,陆清
开展危机教育对于克服突发事件萌芽期的无形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高校面向学生开展危机教育的目的、内容和途径。为了保证危机教育的效果,认为应当采取立体多维的交互对话方式进行危机教育,同时应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构建多维立体的危机教育体系。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危机教育;突发事件;和谐主体
危机研究专家芬克认为,突发事件一般具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善后期和解决期。笔者认为,善后期和解决期都是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的后遗症,因而可把突发事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爆发期和解决期。在萌芽期,起关键作用的是风险因素。所谓风险因素,是指增加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或严重程度的条件和原因,包括有形风险因素和无形风险因素。有形风险因素即物理性的条件,例如有疏漏的防护措施。无形风险因素指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往往因为隐蔽性而能够积聚较长时间,当被外界因素触发时,瞬间爆发的能量更具杀伤力[1]。对有形风险,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先进设备来解决,而解决无形风险却不能这样。主体的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以及应急知识技能,需要通过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急培训和日常生活中的修养等途径来养成。因而,在突发事件萌芽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谐主体,防患于未然,则应该能够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关于和谐主体的内涵
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往往在于种种“不和谐”。例如学生与学生关系的不和谐、学生与老师关系的不和谐、师生员工行为与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和谐,等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构成了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源头或导火索。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会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上述三种不和谐关系中,都涉及高校主体这一问题。在学生、教师、员工、家属等主体中,学生人数占绝对多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学生这个群体稳定,那么学校基本上就稳定。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并且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管何种社会制度、何种社会模式,也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其落脚点都在社会主体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实现人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社会主体的和谐,何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2]和谐主体这个概念,学者专家们还没有给出一个十分准确的内涵。广义上,它包含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协调、同步发展的人”[3]。狭义上,“和谐”是针对“不和谐”而言,“和谐主体”是指掌握一定的应急知识及技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实现自救、互救,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社会主义新人。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应急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的能力”,同时强调“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4]。因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在萌芽期的危机教育来实现。
二、高校危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所谓危机教育,是指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的时期,针对人们当中有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防性教育,培养人的危机意识,强化人的忧患意识,引导人们直面自然和社会危机,提高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能力[5]。
(一)危机教育的目的
高校开展危机教育,首先要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辩证地看待危机。博尔诺夫指出:只要人们生存于世,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只有在危急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6]。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伟大和智慧的民族,从灾难中一定会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一定会懂得比平时多得多的道理,一定会掌握比平时多得多的科学。”用辩证的眼光看危机,就是要看到危机发生对于社会来说,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社会效果。
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不可避免,但并不可怕,它是可以克服的,但是需要掌握各种求生技巧,做好面对危机的准备。危机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态,遇到危机时,在短暂的恐惧、惊慌、忙乱等正常反应后,能够恢复冷静,尽快想方设法求生。同时要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做到“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时刻警惕各种危机的发生。
其三,教育学生尽可能避免风险大的行为。要教导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从而尽可能避免选择风险大的行为,如尽量不到未开发的地方旅游、不在安全设施缺乏的湖泊游泳,晚上尽可能减少单独出行,等等。
(二)危机教育的内容
第一是有关危机的基本知识。我国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事故灾难,三是公共卫生事件,四是安全卫生事件。把突发事件按危害与影响程度分为四级。大学生应该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危机。
第二是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应对危机,保护生命,非常重要且有效的办法就是自救和互救,同时还包括在危机中的求救。
第三是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控制能力的培养,包括服从统一管理,提高反馈实效;迅速上报实情,寻求组织协调;掌握控制危机的技巧,注重分工合作。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包括直面危机损失、自动调适心理,积极参加恢复重建。
第四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主要是不断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大学生更应该懂法,并且自觉地守法。当前,极少数学生法制意识淡薄,违法乱纪现象屡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和生活环境,而且也危及社会秩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三、和谐主体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以往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重投入轻效果,重“灌输”轻“接受”,出现了危机意识教育的“不愿接受”或者“虚假接受”等等状况[7]。要确保危机教育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因地制宜,贴近学生实际,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来展开,避免填鸭式教育。应当采取立体多维的交互对话方式对师生进行危机教育,使师生获得自身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和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师生预防危机的能力,尽量减少人为造成的危机。立体多维的交互对话方式,“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的过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8]。
第一,通过经典案例开展危机教育。通过收集的危机典型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危机的印象,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危机经验,从而提高危机处理的能力。媒体上常有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校园内也有发生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可以利用这些鲜活的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危机经验,增强危机处理能力。据《广州日报》报道,一位女士为了包里的几十元钱而被劫匪骑摩托车拖行几十米远,造成手、脚多处受伤,住院花了大笔医药费。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由于事前经过应急演练,在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仅1分36秒,创造了师生无一伤亡的奇迹。这些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危机的印象,思考遇到危机时财务与人身伤害孰轻孰重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危机,增强克服危机的勇气和信心。
要安排专业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和政府进行“深造”,实现对信息技术与商务的融会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另外,还应加强教师外语培训,提升教师的外语水平,以便能够将国外发达的电子商务案例引入教学。同时,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企业的有关实践活动,不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社会各行业和各领域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持续、深入的发展将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根据学校各自的学科优势,在文理方向上各有侧重,有利于克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现象。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侧重培养“技术型商务”人才,并结合地方产业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才”,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而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
[1]李琪.电子商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建新,张丽.全国每年电子商务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EB/OL].http://career.eol.cn/article/20060605/3193199. shtml.
[3]汤苏宁,孙力.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
[4]吴应良,孙东川.电子商务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8).
book=161,ebook=575
G641
A
1673-1999(2010)15-0161-02
刘峰(1979-),男,河南汝南人,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何涛(1985-),男,四川南江人,西北大学2008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陆清(1982-),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2007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04-17
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研究”(09YZZ2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