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发事件中强化党报话语权
2010-08-15刘胜萍黄德翠
刘胜萍黄德翠
(11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州记者站,湖北荆州434000;21荆州日报社策划部,湖北荆州434000)
在突发事件中强化党报话语权
刘胜萍1黄德翠2
(11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州记者站,湖北荆州434000;21荆州日报社策划部,湖北荆州434000)
党报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赢得突发事件报道的话语权。必须建立党报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机制,注意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正确导向,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
党报新闻报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党报应首先赢得突发事件报道的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体现政府主张和反映民众心声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张扬党报个性,扩大舆论影响力。
一、在突发事件中强化党报话语权的原因
(一)党报的影响力引导着受众心理,具有舆论主流权威性
党报是党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无数事实证明,党报在重大事件和重大报道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真实准确地直陈事实,直面读者,直接发布权威信息,其引导舆论、解决棘手问题的主流权威性是其他报纸不能取代的。究其原因,这是主流媒体的强势所为。主流传媒就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也就是以质取胜的传媒。[1]党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依靠主流资本,面对主流受众,运用主流的表现方式体现主流观念和主流生活方式,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媒体的位置。党报为党、为人民敢于负责的话语权,已具备社会其它团体或个人不可替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党报在突发事件中掌握了话语权就具有了舆论的主动权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谁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例如,2009年长江大学“10. 24”英雄群体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手持CCTV标识话筒的央视记者、现场转播车就出现在现场,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时段就向全国播发了这条消息。这是中央电视台改版后第一次快速出击到一个地级城市的新闻现场。据了解,为了提高应急反应速度,掌握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中央电视台在上海、广州、武汉、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新闻应急报道点,搭建起一张覆盖全国,触角灵敏,传输畅通的应急报道网络,大大缩小了快速反应半径。央视的做法表明,中央媒体正努力加大应急新闻报道力度,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在突发事件中强化党报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党报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机制
当前,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常态性报道对象,为了提升应急报道质量,降低突发事件的报道风险,建立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2]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表明我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也为危机传播应急机制建设提供了保证。
建立党报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报道预案,将应对突发事件传播引入危机防范的范畴,如济南制订了《济南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突发环境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等等。《甘肃日报》专门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小组,研究制定了《甘肃日报社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要求在本省范围内无论发生何类突发公共事件,记者都要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把社会舆论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3]
(二)注意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正确导向
突发事件报道中,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的同时,必须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力求舆论引导的最佳社会效果。要把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理作为新闻报道的根本出发点,树立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在报道中提升党报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在突如其来的灾害环境中,人们因为对环境的突变一时难以适应,不少人有限的知识储备解释不了环境的变化,从而会产生思维判断上的不良反应,加上传言、谣言等不对称的信息传播,极易动摇人心,影响社会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要以其权威媒体的身份解疑释惑,不仅可以起到社会的心理稳定器作用,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影响力和公信力。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2008年南方雪灾,再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最近几年中经受了一系列突发事件的考验,党报的舆论引导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突发事件中,政府或有关部门对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的报道,实际上在第一时间内已经使公众的焦虑得到了些许平复,让公众感受到了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有条不紊,甚至看到了事件转机。通过跟踪报道,公众感受到了政府的果断无畏和充满自信,对政府增加了信任感。正是政府这种无畏和自信,以及新闻媒体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才不会有小道消息的蔓延和民众不必要的猜测恐慌。
(三)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策划
突发事件采访需要策划,其目的在于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立体式报道,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虽然突发事件无法事先策划,但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做到先期报道不偏离事实,后续报道跟进、补充,直到准确、完整、全面。
党报既为大报,策划选题应更趋宽泛,多增加创意自选题,内容和形式力求深刻和新颖,定位于“高端、权威、深度、前瞻、理性”。《南方周末》等媒体之所以得到高端受众的热捧,关键在于多数策划选题具有前瞻性。[4]在受众通过网络、电视对一般事件、现象类新闻大多知晓后,自然会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延伸等抱有强烈诉求,如何发挥后继优势,适时满足受众的需求,就成为纸质媒体的竞争利器。党报理应从中借鉴,回归新闻策划本意,充分挖掘党报的多重优势,选题转向关注于预示社会发展的拐点,增加新闻厚度,提升新闻价值,从新闻快餐逐步过渡到思想盛宴,满足受众的深度阅读需求,从而彰显主流大报的风范。
党报在对待各类突发事件报道时,只要头脑清醒,正确分析,准确把握,妥善引导,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就能在组织突发事件报道中做到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使突发新闻的报道更好地为事件的解决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也为党报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1]吴晓颖.搭建及时、权威的信息流通渠道——四川省报纸汶川地震报道分析[J].新闻前哨,2008(7).
[2]李春冀.成熟、自信、忠诚——从汶川地震报道看中国媒体的变与不变[J].新闻战线,2008(9).
[3]杨晓娟.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新闻管制的进步[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7).
[4]金建民.突发新闻应多点人文关怀[J].新闻实践,2006(4).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2mail:shekeban@163.com
book=317,ebook=317
G21
A
1673-1395(2010)02-0113-02
2009211224
刘胜萍(1958—),男,湖北洪湖人,主任记者,主要从事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