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境分析

2010-08-15任前方

关键词:现场报道话语语境

任前方

(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024)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境分析

任前方

(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024)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言表现与语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出镜记者的语境包含现场报道的节目形式、出镜记者多重性的话语角色、以新闻事件为主的话题范围。契合语境要求,合理利用语言特点,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语言表现的基本要求,是现场报道成功的前提。

语境;直播;出镜记者

现场报道是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很好地满足了观众对新闻“新”和“近”的要求。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报道者置身于新闻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甚至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展示新闻现场,叙述新闻事实,点评新闻事件,从而完成传达信息的目的。自然,现场的报道者是这类新闻中的关键因素,他们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主体,也被称作“出镜记者”。宋晓阳认为:出镜记者是“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这种节目形式中,出镜记者处于镜头中心位置,承担着信息传达的核心任务。语言是他们在报道中使用的主要手段。探讨现象的语言表现,首先要考虑语境这一基础。语境指的是言语使用的环境。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语境称为情境语境,主要是指使用语言的物质环境或言语场景,如社会关系的类型、使用媒介的性质、言语所关涉行为的种类以及讨论的话题。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者会根据情境语境在语言上做出选择并不断进行细微的调整。语境对语言表现的限定主要体现在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这三者共同作用于语言活动。[2]话语范围指的是语言发生的具体环境,包括话题和参与者所参与的整个活动,在现场报道中,主要指整个新闻事件;话语基调主要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现场报道中主要指出镜记者的话语角色;话语方式主要是指交际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在现场报道的条件下主要指信息传递的媒介方式也就是现场报道本身。根据韩礼德的观点,我们将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节目语境分为三个层次来讨论,即节目形式、节目中的话语角色、节目的话题范围。

一、直播的节目形式对语言的限定

相对于录播来说,直播的节目形式给出镜记者带来的变化有如下几点:

第一,正在进行时的时态特征。时态特征要求对直播语言有充分的准备,信息要清晰、条理、准确,没有冗余信息。新闻以正在进行时的状态播出,让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直接面对受众,出镜记者的语言表现会原汁原味地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区别于录播的节目形式。录播节目给播出者留出了重来的机会,给编辑和后期制作者留出了修改和纠错的机会,所以在播出的时候只有成功,没有失败。而现场报道的节目形式,使出镜记者失去了纠错、补救的机会,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一次成型。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对这一时态特征有充分的认识,最好在直播前有充足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够充分,就要在直播的过程中有准确的技巧性处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有条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否则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只能是杂乱无序的信息。

第二,信息的不完整性。信息的不完整性要求对新闻信息的整体结构有准确把握。由于现场报道基本是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直播的,信息获得渠道并不统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往往并不完整,不同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可能也并不一致,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有敏锐准确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筛选能力,一方面能跟上信息主渠道的步伐,不落下权威信息渠道披露的信息;另一方面,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努力去获取更新的信息,同时从现场获得更加具体鲜活的内容来补充主信息渠道的抽象特征。这就要求出镜记者以主渠道信息为主,通过自己的观察和验证,使不完整的信息有更清晰的指向性和更生动的具象性,并通过语言的表现与画面的配合把信息准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同时对未完整部分做出清晰的交代,引导观众关注期待自己所期待的信息,为后续报道留下足够的空间。

第三,直播的速报性。速报性要求对语言的次序有很好的控制。现场报道虽然看起来是出镜记者一个人面对镜头,但是这样的播出形式需要广泛的背后技术支持,播出的成本很高。同时,现场事件在不断进展,随时会有后续事件突然发生,所以,对于多数现场报道节目来说,长时间面对现场做客观的报道往往不可能。这使现场报道常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事件可能随时发生,报道可能随时被打断,这就决定了现场报道的速报性,也就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相关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这就需要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有很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能根据现场报道的具体情况传达基本完整的信息。

二、出镜记者具有多重性的话语角色

语言交往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承担了一定的话语角色,“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受到话语角色的制约和影响。莱昂斯认为,每一个参与交际活动的人必须对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有深刻的认识。角色和地位是语境中具有决定性的变量因子。[3]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多数的场合,一个参与者只承担一个角色,而在现场报道中的出镜记者,则一般要通过三个向度交际的配合来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三个向度分别为:出镜记者与受众,出镜记者与演播室的主持人,出镜记者与现场的采访对象。三个交际向度中,出镜记者呈现出不同的话语角色。

受众向度是三个向度里面最根本的,因为这是信息传达的最终目标,其他两个向度都是服务于这个向度的。这个向度由三个话语角色构成。首先,受众向度的语言角色要求出镜记者首先作为新闻现场的“目击者”向受众陈述事件的关键信息(如五W)和因果始末;其次,又要以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向受众展示现场的具体情境和事件的细节;再次,还要以“采访者”的角色对事件关系人进行采访,满足受众对信息完整性的追求,获得更权威、更细节的信息。所以,受众向度的这三个角色,决定了出镜记者在承担每一个角色的时候都要有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具体语言表现。只有三个角色很好地配合,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完整性的基本要求。如果只偏重其中一个角色,现场报道的缺憾感就在所难免。假如只用目击者的角度来报道,则强烈的客观性会让受众最终产生职业道德的质疑,这已经在多次新闻事件报道中出现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在非洲拍摄的照片《饿童与兀鹰》,后该摄影记者因道德追问而自杀。现场报道虽然有别于摄影记者,但是类似的追问在当前并不少,如果只以参与者的角色进行现场报道,在本质上就会与现场报道的目的偏离,受众只看到了细节和进程,不能概观新闻事件的整体,最终会让受众如坠雾中。如果记者只以采访者的身份去报道,试图用采访的方式来展开整个新闻事件,其一需要很多时间,其二会使出镜记者的主体性无法体现,且留下搅扰事件参与者的印象。

出镜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之间的交际向度。二者之间的语言表现主要通过问答的方式展开,演播室主持人在这个时候主要是代表观众向现场报道者提问,同时根据播出单位的相关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控制现场报道的走向。这个时候,处于新闻现场前方的出镜记者有两个角色,其一是被采访者,其二是后方意图的领会和接受者。作为被采访者,出镜记者主要是向以演播室主持人所代表的受众传递相关信息,同时根据演播室主持人的引导和提醒把问题指向演播室所需要的方向,并适当调整个人的情绪、表述方式等。

出镜记者与现场采访对象之间的交际向度。这个向度,并不是在所有的现场报道中都存在,但是对于多数的现场报道来说,这个向度是需要的。在这个向度中,现场报道者把个人的主体性、演播室的要求和观众的期待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成自己的问题,去采访现场的参与者,获得想要的信息。这里,出镜记者的语言角色是访问者。当然,以上的这些角色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重合,即便如此,出镜记者语言角色的多重性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话语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其话语行为的复杂性,任何一种话语角色的不到位都可能导致现场报道的缺憾甚至失败。在汶川地震中出现的某位记者前线逃跑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该记者在现场报道的时候,首先,由于对自己所处的语境及其身处其中的原因没有清晰交代,被受众认定为“逃兵”;其次,由于对现场报道语言的语境要求茫然不知,对自己所该承担的多重角色不清楚,结果从一个现场报道者变成了一个现象描写者,而且又不能在与演播室主持人的交流中不断调整角色,最终使报道失败。

三、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话题以新闻事件为主

现场报道节目的话题大都是以新闻事件为主。在现场报道中,时间短,现场感强,受众期待高,重要信息要在短时间内有条理地传递出去,还要考虑到语言表达与现场相关信息源(如现场画面,现场参与者,现场权威信息掌握者)的配合,所以,话题必须以新闻事件本身为中心。尤其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现场报道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权威信息发布的职能,相对于受众对现场信息的要求,现场报道只能解决关键信息的传递,不能满足受众的全部信息渴望,这时现场报道就只能围绕新闻事件展开,把关键信息按照重要的程度排序,并合理配合其他信息源,在短时间内把受众最想要知道的信息传达出来。

在普通的新闻里,一般把“五W”作为新闻事件的主要因素,而在现场报道中,由于和演播室的关联不同,何时、何地、何人、因何等因素常常由演播室来解决,现在的通常做法是用地图标出现场报道的记者所在的大概位置,并对相关背景进行交代。这样,现场报道的记者除了更准确地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之外,更多的关注是现场的“怎么样”这一因素,如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权威信息、伤亡情况、现场改变程度、现场处理状况、现场人物状态等等成为最被关注的问题,如果偏离这些内容,就有些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方法、形式等等都应该让位给新闻事件本身的相关内容,如果忽视这些,一次现场报道就很难成功。

随着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的实现,现场报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但作为现场报道中心的出镜记者的整体表现却良莠不齐。从语境的角度分析理解职业角色,采取现场应对策略,应该是出镜记者们提高语言表达的基础。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2mail:shekeban@163.com

book=343,ebook=343

G222.1

A

1673-1395(2010)02-0110-03

2009211224

任前方(1975—),女,湖北潜江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语体研究。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现场报道的用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