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中的音乐
——我国20世纪儿童歌曲创作述评

2010-08-15马方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乐歌人类学文化背景

马方园

(新疆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文化中的音乐
——我国20世纪儿童歌曲创作述评

马方园

(新疆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产生音乐,而音乐人类学恰恰关注的就是文化当中各种各样音乐的发展,具体说就是研究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文化;音乐;音乐人类学;儿童歌曲

“音乐”与“人类学”本是两个没有联系起来的词语,正是文化人类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通过对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把“音乐”和“人类学”这两个词语联系并结合到了一起。人类学认识事物的目的、关注事物的思维、研究事物的方式使从事音乐活动的人们开始醒悟: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真正的源泉是人和它的文化。而“音乐人类学”即是研究人类音乐文化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文化中的音乐的,是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因为音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为了认识音乐及其相关联的文化,也更是为了认识人类自己,就让我们来关注一些音乐事项,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更好地了解与把握它们,从而促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全面。

20世纪之初,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下,中国一批学子东渡求学,研习现代音乐。他们直接受到日本学校唱歌课的启发,归国后纷纷写起乐歌来,并在当时我国兴起的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教授中小学生习唱新式歌曲,由此“学堂乐歌”产生。它的产生不仅是我国近代音乐学校音乐教育创始的标志,也是我国歌曲产生的标志,这是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萌芽期。在这期间,学堂乐歌的创作大多以选曲填词为主,曲调多为日本及欧美歌曲的一些曲调,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为世纪之初学堂乐歌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沈心工的《体操——兵操》便是这一时期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创作于1902年,全曲的歌词充满着活力和朝气,抒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心情。由此可见,儿童歌曲在它发起之时,就与我国20世纪的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表明了我国音乐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中外音乐交融过程的,因此,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影响与感召下,我国歌曲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儿童歌曲的创作进入起步阶段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创作很少采取填词编写的方式,绝大多数是作曲家的创新,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等音乐家为中小学生创作了许多歌曲,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这一方面的成绩尤以黎锦晖最为突出,他在中小学开展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表演曲,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少年儿童的广泛欢迎和社会上的高度评价,而且对我国少儿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为我国儿童音乐作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在黎锦晖之前,我国儿童歌曲基本上是采用选曲填词的方法,而从黎锦晖开始,我国儿童歌曲完全走上了独创性的道路。他创作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都是很受儿童欢迎的作品。20世纪的整个30年代,由于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且处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因此赋予了这一时期儿童歌曲必须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历史使命感。这一时期的儿童除了演唱学堂乐歌和儿童歌舞曲中的一些优秀歌曲外,还演唱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革命歌曲。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聂耳、冼星海、麦新等,较为突出的作品有聂耳的《卖报歌》(安娥词)和冼星海的《只怕不抵抗》(麦新词)。在《卖报歌》中,聂耳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报童形象,情绪是向上的、乐观的,对明天充满了希望;《只怕不抵抗》是一首抗战初期启发儿童爱国主义的优秀作品,其活泼纯真的旋律及琅琅上口的歌词则表现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儿童的斗争勇气和决心。从以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歌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音乐的发展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托的,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在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以抗日救亡斗争运动题材为主的前提下,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儿童歌曲的代表作并深受当时儿童的喜爱,同时也更好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就说明,音乐与文化是密切相联的。

在20世纪40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人民为民主、自由、解放而斗争的时期,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表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并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解放区、沦陷区还是国统区,广大儿童歌曲创作者更加热情地以音乐为武器,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歌曲。1940年,在新四军驻地,作曲家章枚为庆祝儿童节大会专门创作了《新儿童》,简洁的语言、乐观的情绪,表现了中国儿童参加抗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充满必胜的信心。1942年,作曲家李劫夫写下了具有浓郁民间童谣风格的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把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1940年,王莘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平山县写了《边区儿童团》(姚中词),这是边区儿童大合唱中的第一支歌曲,歌词表现了边区儿童“开大会、站岗、打粮、上冬学的生活,当时,每当儿童团开大会、站岗放哨或慰问将士时都要唱这支歌曲,几乎成了边区儿童团团歌。以上歌曲都是深受40年代人们喜爱的歌曲,它们均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期间,我国儿童积极参与到反抗敌人斗争中的勇敢形象,而且最重要的是,从这些歌曲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所赋予儿童歌曲集战斗性、鼓动性及民族性与一体的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旋律简洁、节奏明快,充满着积极向上情绪的歌曲也与前一阶段创作的儿童歌曲在题材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对比,这都说明了音乐的产生主要是由欣赏它的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所决定的,是基于这种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试想如果没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文化大背景,40年代的作曲家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吗?40年代的儿童歌曲创作能获得如此繁荣的发展吗?回答应是肯定的,没有上述文化背景的衬托,是不可能写出以上的优秀作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是中国歌曲创作的黄金时期,儿童歌曲创作在此期间再次获得了比40年代更加繁荣的发展。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由于人民当家做主,为歌曲作家们施展才能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广大的儿童歌曲作家,非常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深切地体察到了当代少年儿童新的生活环境和天真无邪的心态,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儿童歌曲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代表作品如《快乐的节日》(管桦词、李群曲),歌词以“小鸟”、“风儿”、“花园”、“草地”等为儿童所熟悉的而又富于形象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到了祖国的花园里,表现了新中国儿童欢庆自己的节日时的喜悦心情,抒发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们的田野》则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歌词把祖国的大自然描绘的引人入胜,由此唤起了孩子们从小热爱美丽的祖国之情,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词、刘炽曲)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它描绘了新中国花朵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还有《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欢乐清新的儿童歌曲则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今天努力学习,明天要为祖国献身的远大志向,生动地表现了新中国儿童幸福、自豪的心声。以上这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以其鲜明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魅力,深刻地反映了处于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广大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些儿童歌曲与我国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它是这个时期文化的产物,离开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它将不会获得如此繁荣的发展。儿童歌曲发展至此,我国便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在此期间,儿童歌曲创作进入了停滞不前和作品匮乏的阶段,儿童歌曲创作受到了阻碍,因此没有太大的发展。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中国的歌曲创作获得了复苏,因此儿童歌曲的创作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这一阶段儿童歌曲的创作也因此进入了第三次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歌曲的创作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代表作有《嘀哩、嘀哩》(望安词、潘振声曲)、《歌声与微笑》(王健词、谷建芬曲)、《我向党来唱支歌》(少白词、乐华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李幼容词、寄明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晓光词、谷建芬曲)等。这些作品均以活泼、明朗的音乐语言,表现了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爱生活的优良品德以及他们多彩的情感世界,在少年儿童中广泛流传。从这一阶段儿童歌曲的发展,让我们再次明晰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即“音乐是文化的产物”,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没有了文化,音乐将不会向前发展。

回顾我国20世纪儿童歌曲创作的历史,漫漫长路,曲曲折折,从世纪之初的萌芽到世纪末的繁荣,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回顾它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音乐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产生、发展和延续的,它是一个时代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的产物,任何一种音乐都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什么音乐是可以离开它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发展存在的,这也正是笔者通过对20世纪儿童歌曲创作的回顾所产生的对音乐人类学这门学科一些粗浅的理解,这种认识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与研读过程中继续深入与完善。“文化”与“音乐”这两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将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地联系在一起。

[1]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1

A

1673-0046(2010)6-0160-02

猜你喜欢

乐歌人类学文化背景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寄秋声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浅谈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