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2010-08-15郑洪涛
郑洪涛
(河南大学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影响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郑洪涛
(河南大学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文章主要分析了影响河南省粮食增长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种粮预期收益、机会收入、耕地面积、抛荒、土壤肥力递减规律、水旱灾与病虫害等。种粮预期收益和机会收入会影响种粮积极性,土壤肥力影响了粮食单产。水旱灾和病虫害都属于外部冲击,耕地面积减少和抛荒会影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
粮食;增产;影响因素
2008年河南夏粮在并不十分有利的条件下仍然获得了丰收,河南夏粮产量占当年夏粮总产量的1/4。但粮食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制约河南省粮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种粮预期收益、机会收入、耕地面积、抛荒、土壤肥力、水旱灾和病虫害这几个方面。种粮预期收益和机会收入会影响种粮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劳动力的变化。土壤肥力影响了粮食单产,土壤肥力递减是农业中的规律。水旱灾和病虫害都属于外部冲击,前者是我们难以控制的,如果措施得当,可以减少后者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水旱灾既可能影响单产(小范围的水旱灾),也可能影响总产(大范围的水旱灾)。耕地面积减少和抛荒会影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因此,影响因素里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微观因素,也有宏观因素。我们要看到分析这个问题所面临的复杂性。
首先看种粮预期收益。目前河南省对于种粮给予了几张补贴,这些补贴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农民所增加的具体收益是不同的。目前的粮食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可以说对于农民增收是杯水车薪。以汝州市为例,目前一亩耕地补贴70元。由于耕地分布的不均衡,有的农民耕地比较多,有的耕地比较少。耕地比较多的农民能从补贴中获益较多,比如拥有15亩地的农民比拥有1亩地的农民多14×70=980元补贴。根据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2004年河南人均耕地是1.2亩,那么可获得补贴1.2×70=84元。目前市场上小麦价格0.77~0.82元/斤,据人民网数据,可计算2008年河南省小麦单产为768.9斤,则河南农民卖粮平均收入为768.9×0.8×1.2=738元,如果扣除一半口粮,假设玉米收入为小麦收入的75%,则河南农民人均收入应为738×(1+75%)×0.5+84=729.75元。但对于汝州市北部山区农民而言,由于大旱,2008年亩产只能达到180斤左右,且该地区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值,大约每人有8分地,则其人均收入只有 0.8×70+180×0.8×0.8×(1+75%)×0.5=156.8元。这里还没有扣除生产资料成本,如果扣除成本,收入会更低些。即使农民减少自己库存,把所有粮食都出售,河南省人均所得不过1375元,月均1375/12=115元,还没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高。
其次看机会收入。我们这里所谈的机会收入是指除了种粮食以外,从事其他工作所得的收入。因此,可以把种粮预期收益与种植果树收益、干农村个体户收益、在当地从事手工业收益、在当地企业务工收入、在异地务工收入进行比较。汝北山区种植有大面积桃园,在桃园成熟季节,一个月的收入就可能超过全年种粮收入,即使在2008年干旱情况下,卖桃的收入也大于种植粮食收入。一些人从事个体户或者手工业的月收入可能就超过了种粮一年的收入。在汝北山区,有不少农民去登封的大煤矿上班,在煤矿上班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抵上种粮几年的收入。所以,种植粮食在这里对于农民已经没有吸引力。真正能从国家粮食政策中获得收益的是种粮大户,如果一人拥有10亩地,那么年收入将达到 10×70+768.9×(1+75%)×0.8×10=11465元。在规模化种植的情况下,其产量可能更高,而且可以套种其他作物,从而使土地生产力倍增。对于种粮大户而言,一月收入达到2000元甚至更高是完全有可能的。机会收入越高,农民种植粮食的机会成本越高,农民转移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实现粮食增产越困难。
第三,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张之后就逐年下降,以至于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决定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圈占的土地主要用于港澳台地区和外商投资建厂,自那时以后又有了许多名义,如搞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城等,近年又有各种产业园区和集中居住等名目。客观地讲,有些圈占土地起到了发展经济的作用,也为城乡适龄劳动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有相当多的土地是地方政府为标榜政绩或者利益相关者相互勾结而圈占的,造成了很多问题。首要的是不少失地农民没有得到恰当的安置,要么得到很少补贴,要么根本没有得到补贴,这促使农民上访事件的频发,社会矛盾因圈地运动而放大,近年在社会氛围趋于民主情况下出现了不少“钉子户”。其次,一些圈占土地并未实际使用,有的甚至可以荒芜几年而无人过问,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再次,一些土地的价值远远被低估,并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商人谋利的手段,商人通过把批转的土地一转手即可获取暴利。
第四,抛荒。抛荒现象的成因是多样的。农民既可能自愿抛荒,也可能被迫抛荒。后者和圈地运动有关。圈占的土地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有些圈占土地长期得不到合理使用,遂而长时间荒芜。对于自愿抛荒的情况,则主要取决于种粮纯收益与其他收入之间的权衡。很多研究者分析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实,即便并不过剩的劳动力也会转移,尤其是近年来信息传播的加快,使农民不再把自己与土地绑定,农民越来越像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涌向报酬较农业丰厚的行业或地区,在许多农村里已经看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在维持着粮食的简单再生产。即使留在农村里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也不高,多从事副业来增加收入,有的则把土地改造成果园,因为相比种植粮食,他们从果园中取得的收益更高。也有的举家迁往城市,完全置土地于不顾,这就是自愿抛荒。虽然2004年以来,政府坚持了粮食补贴政策,但目前补贴力度还不够,所以抛荒现象仍然存在。补贴只是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危机问题,还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把促进农业增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基础。将来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补贴额,并且应该由粮食自给率低的地区对粮食输出地区进行补贴,这样双重补贴才可以保障中国粮食供给的自给率,不致陷入粮食危机中。
第五,土壤肥力递减是一个难以改变的规律。即当劳动、资金、物质、能量等在土地上的投入量按等量递增时,在达到植物增产最大峰值前,该土地的植物产量一直是上升的,但按增加的单位投入,其增产的单位效果是递减的;达到峰值以后,产量也会愈来愈少,甚至减产到零。如施用的氮肥数量或灌溉水量不断增加时,都会出现产量呈曲线状先升后降的情况。能达到最高产量(考虑到经济效益)的施肥量称为最适宜施肥量。在制定区域农业增产计划时,对于肥料和水量等应调配使用,做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否则就会遭受减产。大面积增产也要求把主要力量投到中低产田上,以发挥其较大的增产潜力,而少数高产田增产潜力较小,继续加大水肥,风险较大,容易倒伏,发生病虫害。
第六,水旱灾和病虫害的发生,也以一种外在冲击的力量减少了粮食产量。这里需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定期维护,及早发现问题,并将其消弭于无形;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并对成熟的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在减少农民投入的同时实现增产。
1.2008 年7月21日,河南省统计局发布消息: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612亿斤,比上年增产13.2亿斤;夏粮总产量首次突破600亿斤大关,连续六年增产、连续五年创历史最高纪录。
2.人民网郑州2008年6月18日电:6月18日,中原大地传来喜讯,河南夏粮收割顺利结束,全省小麦总产量预计超过610亿斤,2008年河南夏粮种植面积达7933万亩。
3.据河南省粮食网等估计,2008年玉米产量为406亿斤,而玉米价格在0.9元左右,所以可以预计玉米收入为小麦收入的(406/612)×(0.9/0.8)=0.75。
F29
A
1673-0046(2010)6-0012-0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与收益分析,2008-ZD-002河南大学省部共建课题,黄河流域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SBGJ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