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研究生培养的德育教育问题

2010-08-15赵亚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学位人文精神导师

赵亚丽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略论研究生培养的德育教育问题

赵亚丽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决定了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培养人文素养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关注研究生的现实生活,改善其经济状况,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等做法是使德育教育不流于形式,保证有效性的方法。

研究生培养;德育教育;导师素质;人文素养;现实问题

一、提出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对研究生培养来说,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方面,也是上至国家法规下至各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非常强调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是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条例第二条规定: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公民,都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相应的学位。第五条对授予硕士学位要求如下:(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条例第六条对授予博士学位也有明确要求。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了实施细则,对研究生的考试课程和学位论文规定了具体要求。各大学根据国家学位条例的精神制定本高校的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细则。对研究生专业知识重视是足够的,与此同时,研究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学位论文抄袭等问题也不再新鲜,甚至有的研究生不但专业不精,人文素养更是缺乏,这就需要从知识教育以外方面探求原因和解决途径。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常常提及,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则常被淡化,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被遗忘。笔者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多年,本身也是研究生出身,深切感到研究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学生关切的问题,尽管对素质教育看法和表述不同,但德育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研究生培养中的薄弱环节。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论是专业知识领域的还是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德育教育的问题。研究生德育教育被忽视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能完全归之高校本身重视不够,也有客观原因。毕竟研究生已是成年人,有相对成熟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性格气质相对成熟,不能再像本科生教育那样,有思想品德等课程硬性规定,还配有班主任、辅导员,定期与本科生家人联系,随时关注本科生的思想状况。这些做法对研究生显然不适用,甚至有相反的效果。研究生的年龄结构和学习经历决定了自我管理是提升个人素质的主要方法,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决定了高素质导师队伍是德育教育关键,此外,如何促使德育教育不流于形式,保证有效性问题及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内容都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

二、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关健

中国的学位研究生培养普遍采取导师制,一般高校都是采用师生间双向选择的做法。研究生选择导师前对导师会有充分了解,对导师学术造诣、研究方向、科研水平、个人修养、指导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赞同才会作出选择;同样,导师也对研究生进行了一定筛选才会接受。导师和研究生间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导师是研究生最信任的人,导师对研究生确定专业方向、制订个人培养方案、掌握科研方法、发表学术论文到最后学位论文写作等各环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还是研究生为人师表的表率,是研究生学生生活的榜样,只有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富有人格魅力、有责任心的高素质导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学生,因此,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是德育教育关键。高校在实施一对一导师负责制的同时,还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也就是导师组成员对每位研究生都有指导的义务,有的高校并没有强调导师集体指导制,但导师对于求教上门的学生,即使不是自己所带的研究生,还是能够做到尽力指导的。这样,研究生可得到不同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教师的指导,丰富知识面,开阔视野。同时,高校学术相承的传统使那些学术水平不高,科研水平不强,对研究生指导、管理无方,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自然淘汰出导师队伍。高校在完善导师遴选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培养人文素养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应努力提高人文素养。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被动、强迫的。可以说,本科阶段的德育教育侧重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灌输,忽视了德育教育“以人为本”精神内涵。研究生阶段要弥补本科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侧重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培养人文素养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相当多的导师和研究生对德育教育本身的价值有误解,甚至思想认识上存在偏见,认为德育教育类似于“理论学习”,是“国家大义”和“正统思想”的阐释,是教育主体对客体“合情合理”的说教,都是些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工作,因此研究生德育教育常被忽略。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不但需要过硬的政治素质,需要对国情有全面的认识,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方式都忽视了人文精神发扬和传递,德育教育人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即主客体双方平等,强调主客体间平等对话、沟通、探讨,从而唤醒主体、平等和权利意识,是对传统意义上“教育”范畴的超越。

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师生关系不同于本科生时的师生关系,而是更亲密的朋友式关系,没有沟通上的障碍或情感上的隔阂,很多导师和研究生间形同父子或兄弟,这种关系甚至维持终生,这都非常有利于人文素养培养。高校的人文精神是活的灵魂,其人文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作为贯彻意识形态工具手段的价值。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普遍扩招,让更多学子获得了在高校继续深造获得较高学位的机会,同时,生源也更多元化,特别是很多高校向海外招生后,大量港澳台及国外侨生进入内地高校深造,有的高校也出现了一定数量外国留学生。随着生源多元化,多元的文化背景、多元的价值认同、多元的道德标准、多元的伦理规范都在高校中存在,加之时代变迁,时代精神提升,在高校都会有所反应。在这样的校园生态环境中,只能提倡宽容、对话、理解和沟通。导师和研究生须广泛地吸收历史、文化、哲学、艺术、法律、经济等人文社科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修养,提倡“宽容为本,和而不同”高校人文精神,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伦理道德规范,带动整个高校人文精神的提升。

四、解决现实问题是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德育教育作为一门理论体系或学科范畴,需要探讨的地方很多。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因此要时刻关注研究生现实生活,要密切联系研究生学习生活现状,才能显示生命力,才会有说服力,才能被研究生接纳。研究生年龄跨度从二十几岁到四十五岁间,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不同学习生活困境。首先的难题来自生活中,研究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支持,其次是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收入,研究生做导师科研助手时常免费,而一般高校文科专业连导师科研经费都很少。总之研究生生活清贫,甚至有些研究生有很大经济压力,一些已经成家立业的研究生上有老下有小,加之学业压力、科研压力、就业压力,精神负担极重。几乎每年在各种媒体上总能看到个别研究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而弃世,这样的事情总是让人痛心的,如何防患于未然,是社会、高校、家庭须关注的。笔者认为,关注研究生生活状态首先要从物质生活入手,研究生是需要有衣食住行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改善研究生的经济状况,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是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如果脱离了现实物质生活,也只能流于形式。

研究生面临学业、科研、就业方面的问题很多,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只是准研究生状态,对科学研究一知半解,毕业时已经具有独立科研能力,成为专业领域的较高级人才。这中间需要导师悉心指导,这是导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的导师可言传身教,将学风传达给学生,使之成为自己学术的薪火传人。如导师不指导学生,甚至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或对学生管得过死,严格按照自己规定的思路搞科研、写论文,都会造成研究生学业上的困惑,出现各种问题。通常研究生在校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导师都难辞其咎,学校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健全对导师和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监管机制,使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研究生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既要有长远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也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好高骛远,不但要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方面多下苦工夫,增加硬实力,也要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不自私自利,真诚待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增强组织协调沟通能力。研究生要时刻关注社会,对人的生存状况有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正确理解和感悟生存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只有思维广阔,眼界高远,才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无愧于高层次人才的称号。

G64

A

1673-0046(2010)6-0099-02

猜你喜欢

学位人文精神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导师榜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