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2010-08-15姚佳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大学教材

姚佳妮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姚佳妮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要使大学语文课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发挥出学科的优势,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就必须与时代的脉搏应和,深入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材与教法的关系、传统与流行的关系、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关系。

高职;非中文专业;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汉语的危机与母语教育的薄弱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却是时时困扰教育界的难题。近期《文汇报》刊登的一篇《汉英混杂现象蔓延,英语深度侵入让汉语危机四伏》再一次将加强母语教育提上了日程。虽然近几年来教育部已采取一些措施希望扭转这种情况,如出台了有关文件要求高校要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于高职教育,2006年教育部16号文又明文规定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是落实新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最合适的载体,在推进素质教育与母语教育的历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现阶段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否符合培养要求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学习认识状况及应用能力现状

结合教学实际,2009年6月,我们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非中文学生的语文课的认识状况以及教师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共发问卷345份,收回345份,100%为有效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语文应用能力非常薄弱,无论是人文素质、文学常识、应用写作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非中文专业学生(下简称“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语文课的态度上,都显现一定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略高于学习语文。

2.教学目标问题(能力培养)问题:大部分学生认同大学语文课以提高修养和素质为目标,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未来就业有帮助。

3.教材、教学内容组织问题:学生喜欢的是情节化、浅白性的作品,但与之适应的教材却很少,且教师选择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冲突。

4.教学方法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灵活多样的、以课堂讨论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5.课内学习强度问题:学生较赞同的大学语文课课时是每周2-4课时。

6.课外学习问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且阅读的多数是浅白化、消遣化的作品。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尽如人意。

7.学生语文素质问题: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写作能力更没自信,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语文水平是否适应将来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没有把握。

二、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策

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及素养薄弱,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因为语文教育再也不仅仅是一门课程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成了一个意义重大并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文化的教育,关系到学生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认同情感的培养,涉及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但大学语文课虽然是我国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人文学科课程,然而教材内容庞杂,占用课时多,授课时间短,教学难度大。加之受全球化经济大潮和快餐文化、网络文化、英语热潮等因素多重冲击,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锐减,这门古老的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使它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发挥出学科的优势,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就必须与时代的脉搏应和,深入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课堂的教与学仍处于矛盾的关系。长时期内大学教师的教学还是偏向传统,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忽视和学生的交流,这是造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未来教学的走向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并且认为教学活动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的互动过程。诚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但是,要改革大学语文课堂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还必须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特别是高职大学语文课学时短,任务重,学生的人数多(因为是合班上课),如果矫枉过正,又可能陷入王尚文教授所说另一误区:“有两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假对话,一是教师不作为。”即教师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形成一种忽视文本主体浅表性问与答的弱智对话——假对话;或是全班性的随意漫谈,或是与个别活跃学生的“专门”对话,实是无利于大部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不作为。为此,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价值引导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接着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个人的阅读感悟,然后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求学生课后去消化与探讨,下次课堂上则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给予点评打分,一个学期的授课中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权与自主权,这样更有利于深化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或开展一些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如每次授课前十分钟组织“向大家介绍一本好书”为题的演讲比赛,把阅读与演讲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多彩的活动交流与学习,展示自我的风采,提高自信,实现师生互动。同时让学生畅游书海,感悟人生哲理,升华思想境界。总之,要正确处理好大学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则必须做到:“让学生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的空间里大胆创新。”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倾听他们的声音,响应他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教材与教法的关系

教学中,不但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目前国内的大学语文教材市场现状,王步高教授用“春秋时代”来形容,“太多太滥”,据统计,全国高校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400多种,编排结构大致有三种:以文学史为纲,以文体为纲,以人文素质结构为纲。我们经过几轮的教材更换实践,最终还是选用了《大学语文》教材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版本,即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选好教材是授课的基础,“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载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但还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学就是通过例子教给学生的方法。”所以,授课质量的好坏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与教法关系,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做法:

第一,精讲专题,课堂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由于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部完成教授任务是不现实的。其实,教材中一部分内容就是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的,不需要教师全部讲授。所以课堂内教学以专题讲授为主,以篇带组,以篇带类,在选材上注意紧扣重点,突破难点,举一反三,以点带面。例如讲中国诗歌,可以把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诗经》和楚辞作为一个专题来讲。讲《诗经》时先从家喻户晓的成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选择讲婚恋题材的诗篇(如《蒹葭》);讲楚辞时,联系一些考古现实及民间风俗让学生充分感受楚国的风土人情和屈原传奇的一生,然后重点讲屈原的作品《湘夫人》或《山鬼》,将两种创作风格建构起可比性的平台。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多种视角思考与阅读这些文学精品,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明显提高了学习兴趣。其他同时代的篇目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第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我们选择的教材是以人文精神结构模式为纲编排的,这有利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同样非常缺乏文化、文史等背景知识。为解决这两者的矛盾,我们在授课时则打破教材的体例束缚,仍采用以文学史为纲,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构架,以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并让学生串联以往阅读的积累,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尽可能使知识的系统性与有重点的深入理解、感受相结合。这样,教材的编排体例与教师的授课思路形成经纬式的互补关系,有利于更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

第三,广取各种教材之长,补一种教材之短。近年来,我们先后使用过几种《大学语文》教材。华中师大版本的特点是博大精深,但内容过于庞杂;其他版本虽然阅读难度低,适合高职学生的水平,但又有或者与中学语文内容重合,或者注释错误,或者评析过于浅白、广采博取不够等缺点。但这些教材正好可以互补。我们在备课中采取各去其短,合取所长,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坚决克服那种把一种教材不加取舍地搬到教案上,又将教案搬到讲堂上的程式化的做法。

(三)传统与流行的关系

应该看到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物质文明被高度提高,价值取向逐渐趋向世俗化、平庸化,大学教育也逐渐功利化,同时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性的解放和过度崇尚的个性张扬,流行文化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热并呈现持续升温状态。其实,“流行文化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是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有独创性,是人的精神自由的体现;流行文化具有艺术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一种与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不同的另一类文化和艺术。”高职大学语文课要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流行文化中丰富新鲜的素材、生动直观的声像,弥补课本教材单一的纸质化“面孔”的缺陷。同时要主动地与时代脉动应和,摸准学生的口味,由流行作为切入口,才能正确达到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的目的。具体途径有:

第一,在兴趣上引导。据调查,流行读物中最吸引青年学生的是爱情作品。风靡校园的爱情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那小子真帅》(可爱淘)、《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蔡)、《理工大风流往事》(zt)、《草样年华》(孙睿)……所描绘的那些或朦胧或火热或缠绵的爱情故事正是学生所向往的情感。据此,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旁征博引地向学生广泛地介绍古今中外经典美丽的爱情故事:一首汉乐府《上邪》,女主人公一连用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作为“乃敢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其个性、勇气、情感令人折服!一部《聊斋志异》的人鬼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叫人叹为观止!《西厢记》的崔莺莺与张生、《牡丹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悲欢离合故事决不亚于今天任何浪漫曲折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古现当代作家让人感动不已的爱情故事: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的传奇爱情,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陈寿与妻子感天动地的真情,苏东坡对待妾王朝云的痴情,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万种风情无地着”的悲情……引入这些动人的故事,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古今爱情观的大讨论,通过讨论,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古今中外伟大的爱情都是一样的缠绵悱恻、万种风情,使他们得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启迪。由此拉近他们与作家、名著、名作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

第二,在需求上切入。大学教育作为高等学历教育,对学生的关注要近处着眼其在校需求,远处投射其终身发展需求,与教育大环境下“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几年的大学生活只是人生漫长岁月中很短暂的部分,但是短暂却有着深刻的教育影响延续力。大多例证证明,大学生走向社会,他们成长成才的因素不完全取决于智商,包含心理承受能力、遇挫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自我定位等多元能力的情商起到同等关键的作用。高职大学语文课也应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注引导和思考,这包括以心理发展需求为先导,注重知识掌握与实践创新的结合,并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需求。如讲先秦诸子语录这一专题,则着重与学生畅谈人生哲理、处世态度,教师应努力搭建古与今联系的桥梁,鼓励学生联系当今的流行元素和新鲜话题,感受先秦诸子语录的哲理之深邃,给学生补充一碗碗“心灵鸡汤”。所以,当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触类旁通、化难为易,较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构建起新的经验。

第三,在快乐中体验。可以运用流行文化常用的或生动活泼、意境唯美的影像,或旋律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带领学生顺利地进入神圣的文学殿堂。比如,许多中外经典作品已被拍成了电视诗歌散文作品,教师尽可能利用这些具体可感的声像,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和意韵。再如,古典诗歌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枯燥的、遥远的,也是无趣的,但生活中的流行歌曲(有些是改编或吸收了一些古典诗歌的元素),对爱追求时尚的学生来说却是熟悉的、生动的,就在身边的,也是有趣的。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亲和力,让他们边唱边学,以唱助学来加深他们对原创作品——古典诗歌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

(四)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重科技、轻人文,重洋文、轻母语的现象十分严重,母语教育课程普遍得不到重视。本来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地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但必须提出的是:英语、计算机、政治等文化基础课也在高职教育中被过度地重视,这更使得大学语文课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据调查了解,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语文课仍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甚至把它定义为可有可无的“鸡肋”。然而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应当使人养成善于追真的习惯,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辩证的人生态度,高瞻远瞩的眼界,高举远慕的心态,追求完美的境界。”鉴于上述的不利因素,语文课要扭转被边缘化、被歧视的处境,则必须处理好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关系。而处理好这层关系的关键,大学语文课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本位,即将语文课与学生的所学的专业课结合起来,使语文素养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或水平助一臂之力。

首先,必须提高课程应用价值认识。要改变大学语文课教学质量偏低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课程价值的认识。教师必须通过生动实例影响学生具备这样的认识:大学语文课教学不但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个人终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而我们也要推动院校决策者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大学语文课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克服“重专业、轻素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大学语文课教学的认识,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学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设计教学侧重点。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借此提高专业与职业能力,使语文课体现出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又是职教性的优势。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大学语文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方向和针对性。例如,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到语文素养对英语能力的促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用一个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中文素养的好坏与英文水平的关系。通过收集了许多翻译趣谈材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好英语的前提必须是学好中文。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和文学的共性来发挥课程优势,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美的基础上。没有文学底蕴,美术水平再高的人也只能算是画画的机器,而音乐水平再高的人也只是播放歌曲的MP3。特别是讲授诗歌散文类的作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味“意境”,并试用音乐或美术形式表现出来。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对比感受诗歌与古筝曲的异同。美术专业的学生学诗歌可以让他们把诗歌意境画出来,并进行比赛或评议,共同促进。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2]王尚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十对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8,(5):26.

[3]裴玲,繆文娟.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1.

[4]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3.

G718.5

A

1673-0046(2010)6-0015-03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立项科研课题《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SZK09B05

猜你喜欢

语文课大学教材
“留白”是个大学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
教材精读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材精读
大学求学的遗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