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职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报告(二)
——描述统计和多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2010-08-15蒋祥龙杨文礼王艳
蒋祥龙 杨文礼 王艳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 236800)
安徽省高职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报告(二)
——描述统计和多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蒋祥龙 杨文礼 王艳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 236800)
文章对安徽省高职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进行描述统计和多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并找出各因素交互作用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存在差异的可能归因,为高职院校采取措施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参考依据。
高职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是由动机引起的有目的的活动,动机则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观意图,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与学生的需要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推动他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学习动机。所以,要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弄清大学生的需要。黄希庭教授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大学生需要可分为6种基本类型: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发展和贡献”。并且他把这6种需要与学生学习动机对应起来,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本课题就采用了黄希庭教授编制的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对我省高职生的学习动机状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期了解我省高职生的学习动机现状,从而为激发我省高职生的学习动机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的大一、大二的1000名高职生进行了调查。大三的学生大多因为顶岗实习而不在学校,所以,本调查没有把大三的高职生列为调查对象。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6份,回收率97.6%,剔除无效问卷71份,有效问卷905份,问卷有效率为90.5%。其中,男生493人,占54.5%,女生412人,占45.5%;农村来源662人,占73.1%,城镇来源243人,占26.9%;大一453人,占50.1%,大二452人,占49.9%;文科193人,占21.3%,理工科712人,占78.7%。
(二)调查方法
测试问卷: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黄希庭教授编制的学习动机调查问卷进行测试。问卷自变量分别为性别(男、女)二分变量、是否农村(是、否)二分变量、年级(大一、大二)二分变量、专业科类(文科、理工科)二分变量等4个自变量。问卷因变量包括6个维度26个项目,分别测试高职生的6种学习动机的强度。他们分别是求知进取(6个项目)、社会取向(6个项目)、物质追求(4个项目)、害怕失败(4个项目)、个人成就(3个项目)、小群体取向(3个项目)等因变量。
评估标准:本问卷采用“完全不同意”、“大部分不同意”、“部分不同意”、“部分同意”、“大部分同意”、“完全同意”6级评定法,与此相对应,分别记1、2、3、4、5、6分,某种学习动机得分越高,表明其动机越强,得分越低,表明其动机越低。
观察指标:(1)高职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2)高职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农村与否、年级、专业科类的差异。(3)高职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农村与否、年级、专业科类的多因素交互作用差异。
统计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主要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多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
在《安徽省高职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描述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已经对我省高职生学习动机总体水平和各因素变量对学习动机各内容影响的结果作了说明和讨论。所以,这里只对各因素变量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动机各内容影响的结果作出说明和讨论。通过对安徽省高职生学习动机各因子得分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Univariate Tests),我们发现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对高职生学习动机各内容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双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性
性别与是否农村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F=6.985,P=0.008);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上差异显著(F=3.968,P=0.047);性别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分别是(F=4.623,P=0.032),(F=5.235,P=0.022),(F= 7.108,P=0.008),(F=6.697,P=0.010);是否农村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分别是(F=6.386,P=0.012),(F=4.609,P=0.032);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F=4.480,P=0.035)。
(二)三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性
性别、是否农村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F=4.310,P=0.038);性别、是否农村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F=4.177,P=0.041);是否农村、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F= 5.180,P=0.023)。
(三)四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性
性别、是否农村、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分别是(F=8.053,P= 0.005),(F=5.671,P=0.017)。其余均不显著。
三、讨论
(一)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性别与是否农村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在男生中,农村来源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城镇来源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男性高职生更急切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比城镇男性高职生具有更强烈的个人成就动机。在女生中,城镇来源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农村来源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可能是因为城镇来源的女性高职生有着更为开阔的眼界,更想实现自己的个人成就。
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也比较显著。男生中,大一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大二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可能是因为大一男性高职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方面寄予更多的期待。在女生中,大二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大一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可能因为大二女性高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后,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加充满了自信,从而表现出较高的个人成就动机倾向。
性别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在社会取向动机上,男生中的文科专业略高于理工科专业,而女生中的文科专业却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这可能与文科专业女生更愿意投身社会事业,具有更高人文素质有关。在害怕失败动机上,男生中的理工科专业略高于文科专业,女生中的文科专业却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这可能与女生自身稳定性心理素质不如男生有关,所以,与理工科专业的女生相比,他们更多地担心其专业的未来适用性和发展潜力。在个人成就方面,男生中的理工科专业显著高于文科专业,这可能因为男生认为他们的专业技术性更强,有更强的社会发展竞争力有关;而女生中的文科专业却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这可能与文科女生对社会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有关,使他们比理工科学生有更多的社会条件和资源来实现个人成就。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男生中的理工科专业略高于文科专业,这可能与理工科学生由于专业原因而较少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有关;女生中的文科专业却显著地高于理工科专业,这可能文科专业的女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参与群体活动有关。
是否农村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农村来源高职生的文科专业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这可能与农村理工科高职生对其专业发展潜力认识不足有关;而城镇来源的理工科高职生却显著高于文科专业,这可能与城镇理工科高职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更加自信有关。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城镇来源的文科高职生略高于理工科高职生,而农村来源的文科高职生却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这可能与农村来源的文科高职生比理工科高职生对谋取地位或事业的倾向更加强烈有关。
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大一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略高于文科高职生,大二的文科高职生却略高于理工科高职生。总的来说,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略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可能因为大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埋头于自己专业的学习中,而文科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从而刺激了其个人成就感的增强有关。
(二)三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性别、是否农村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从总趋势上看,无论男女生,也无论是否农村来源的高职生,大一学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总是显著高于大二高职生的。由此可见,年级因素在三者的交互作用中对小群体取向动机的影响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刚离开家乡,接触到的都是新环境、新事物、新的人际圈,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小团体来寻求一种安全感,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亲戚、朋友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忠诚和感激,他们在大一期间的小团体取向动机就较为显著。
性别、是否农村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在男生中,农村来源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略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城镇来源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总体来说,男生中理工科高职生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可能与下面的原因有关:,很多男生在高中时就有一种观点,认为男孩子学习好的就学理科,学习不好才学文科,因此,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理科的男生对自己的成就有更高的期望,在进入高职以后,就会用这种心理暗示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成就动机。在女生中,农村来源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城镇来源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略高于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总体来说,女生中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一方面与文科的课程结构和思维模式可能更适合女生,这是客观的立场,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性别的社会化认同,即女生更适合文科类的职业或工种,这种角色价值观一旦被接受,就会产生与男生一样的心理预期,那就是我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将来可以获取相应的地位,成名成家并因此找到一个理想的终生伴侣。其结果就表现出在女生中,文科高职生比理科高职生有更强的个人成就动机。由此可见,性别因素在三者的交互作用中对个人成就动机差异的显著性影响较大。
是否农村、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比较显著。就农村来源的高职生来说,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都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而对于城镇高职生来说,大一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而大二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却显著高于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总体来说,城镇来源的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说明是否农村因素对三者的交互作用的影响较大。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村生源的学生更容易去寻找在价值观上去寻找和城镇平等的认同倾向,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关,因此农村生源的学生更容易把这种渴望转化成一种很强的学习动机以期最大限度改变自己被边缘化的命运;而城镇生源的孩子考虑的不是地位的提升和价值观的认同,而是更实际的考虑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那就是拥有一技之长,因此从总的来说,理工科的个人成就动机要高于文科。另外,大一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大于大二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说明年级因素对三者的交互作用影响也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大一高职生是带着入学前的理想来实践个人成就的,而到了大二,理想被现实消磨了一部分,因此个人成就动机也有所下降了。由此说明,是否农村因素和年级因素造成三者交互作用对个人成就动机的影响差异显著。
(三)四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性别、是否农村、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上差异显著。在男生中,就农村来源的高职生而言,大二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大一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大二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总体来说,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略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就城镇来源的高职生而言,大一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大二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大一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总体来说,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在女生中,无论是否农村来源,也无论大一还是大二,文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都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个人成就动机。由此可见,性别因素在四者的交互作用中对个人成就动机的影响比较大,男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女生的个人成就动机。这可能是因为在传统家庭价值体系里,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他们有更大的压力要功成名就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性别、是否农村、年级与专业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差异显著。在男生中,就农村来源的高职生而言,无论大一还是大二,理工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略高于文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就城镇来源的高职生而言,无论大一还是大二,理工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显著高于文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在女生中,就农村来源的高职生而言,无论大一还是大二,文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就城镇来源的高职生而言,大一理工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显著高于文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大二文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总体来说,文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生的小群体取向动机。这可能与文科中更强调团结、合作等伦理价值观,而理工科可能更强调理性和独立有关。由此可见,各因素变量在四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群体取向的影响中比较复杂,从而使它们四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群体取向动机的影响差异显著。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描述统计和多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性别与是否农村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方面差异显著;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方面差异显著;性别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方面差异显著;是否农村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方面差异显著;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方面差异显著。2.性别、是否农村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小群体取向动机方面差异显著;性别、是否农村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动机方面差异显著;是否农村、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方面差异显著。3.性别、是否农村、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个人成就和小群体取向动机方面差异显著;其余均不显著。同时探讨了各因素交互作用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存在差异的可能归因,将为今后高职院校采取措施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参考依据。
[1]王学红.论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卜荣华.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4]邓辉平.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初步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1,(1).
[5]杨渝川等.中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1996,(2).
[6]张建玲,毛建平.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
G442
:A
:1672-0547(2010)02-0106-03
2010-03-16
蒋祥龙(1971-),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科研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学校管理;
杨文礼(1971-),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发展战略。
2008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成果之二(编号:2008SK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