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2010-08-15钱淼华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生命学校教育

钱淼华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加速,变革深入开展,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以及教育本身的问题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得部分高校学子身心脆弱,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和淡漠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采取了错误态度。

场景1:2009年,天津高校某学子,连续三天上网,睡下后,再也没有醒来。

场景2:2005年8月20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生孟懿,跳楼身亡。

场景3:2004年马家爵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

以上3个案例并无人物关联,但是它们的结果体现了惊人的相关性,反映了生命意识的缺失。2009年9月10日,人类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是“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发表公报说,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至少20人尝试自杀。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主席、来自加拿大的布莱恩·米沙拉此前曾告诫世人:自杀已成为人类头号杀手。

开展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不仅仅在于预防自杀,还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生命教育的背景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即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 “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

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

我国的港台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如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

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其生命教育从宗教的角度开展,内容涉及宗教教育、德育、公民教育等二十几个科目,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中国大陆,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到90年代末期,学者们才开始关注生命与教育的内在关系,提出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于2006年起,与四位教授合作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全校公选课。郑晓江教授说,“要重构我国生命教育的价值认知体系,让青少年和全体公民都懂得生命的神圣性和宝贵性,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人格,去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承担自我的公民、家庭及社会责任。”

2008年秋季,武汉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

浙江传媒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国内高校第一家专门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研究所把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以及生命教育的资源开发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2008年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并设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而且行政领导亲自组织,并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材。

2009年秋季,天津师范大学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生命教育》校公选课。

三、生命教育的内涵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界定,可谓百家争鸣。

浙江大学张云飞:“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它还是教育的价值追求,这是我对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解。”

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在著作《生命教育论》中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台湾的张振成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

四、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的主要研究角度

一是社会学的角度。“绝大部分学者(尤其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都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的。他们针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了生命教育。”

阎光才强调从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要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关注,就必须回归学生的生命体验的源始,即从家庭开始,然后是其他非正式群体到正式群体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体。唯此,所谓生命教育才不是一种凌驾个人日常生活体验的建构,而是一种来自个体日常生活的心领神会。”

二是文化学的角度。部分学者从文化学的的视角对生命教育进行了理性探讨。郑晓江则从传统人生哲学的角度,以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与道为一”、佛教的“涅槃”、道教的“福禄寿”为主线,对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命教育资源作了初步的梳理和挖掘。

三是教育学的角度。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走出 “异化的洞穴”,回归生命本身。

四是综合的角度。王晓虹从宏观角度,对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生命教育的实施依据、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社会分层视野下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论述,探究了大、中、小学生及职业群体的生命教育。

五、生命教育的途径

学者们一致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由于观点不同,方法各异,学者们提出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1.学校教育

王晓虹认为学校教育仍然是主渠道,主张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冯建军主张,在生命视野中认识学校,学校是培育生命的场所。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塑造生命化的教育生活,体现生命关怀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这是我们构建学校生命文化的指导。

肖杏烟主张,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作用,而且要利用学科渗透、主题活动,在教育教学中普照生命的关怀,将生命关怀的意识融化在课堂、班级、校园文化之中,打造生命化的校园文化,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班级充满健康的气息,使学校成为生命的家园。

天津师范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学科与教学、咨询与辅导、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2.家庭教育

王晓虹认为家庭教育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家庭生命教育存在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过高期望对爱的异化,病理性语言对爱的扭曲,生命安全教育疏忽。措施:重塑父母珍爱生命的形象、建立主体际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生命情感。

3.社会教育

盛天和(2005)认为,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即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倡导,并与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王晓虹认为社会教育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它已经有了一整套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广泛唤起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共同打造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机制;合理利用互联网,形成生命教育的网络。

4.形成合力

冯建军主张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从组织方面讲,要由学校牵头成立专门的生命教育协调机构,招募和聘请一批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志愿者作为生命教育的兼职教师或指导者。

邓小英、伍学滨认为生命价值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社会与家庭相结合,形成生命价值教育的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提升其生命价值。

肖杏烟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场所。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六、问题与展望

从全局来看,目前我国大陆并没有真正解决生命教育究竟“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本人希望通过此篇综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更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创新,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03).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

[6]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7]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7-34.

[8]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17-20.

[9]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1]冯建军.论生命视野中的学校文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12]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13]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27-30.

[1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15]邓小英,伍学滨.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及路径选择[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5).

[1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猜你喜欢

生命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