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妇的情感哀怨

2010-08-15柏家文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徽商寡妇民谣

柏家文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徽商妇的情感哀怨

柏家文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徽商妇,徽州社会的一个独特群体。新婚后不久,她们便要送夫远出经商,离别时的依恋与难舍,守望时的思念、煎熬与哀愁,寡居时的凄苦与悲凉,是她们一世无法解脱的情感宿命。

徽商妇;情感;思念;哀怨

徽商,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兴盛于明中叶至清乾隆朝,前后称雄宇内整整三百余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今,我们在感叹徽商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不禁惊叹那些在幕后付出了巨大牺牲给予他们莫大支持的徽商妇。留守徽州故地的徽商妇不仅在持家兴业、孝悌家人、培育子女等方面解了侨居异地徽商们的后顾之忧,而且在情感上承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苦痛与煎熬。本文试以一定的史料为基础,剖析徽商妇们的情感世界。

一、临别时的难舍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徽州,地处皖南腹地,群山环抱,地狭人稠,土地贫瘠,“能着生业于地者,十不获一。”因此,为了觅求生存与发展,徽州人不得不以贾代耕,经营四方。一首徽州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唱出了徽州人的无奈。按徽州人的习俗,男子十三四岁外出站店当学徒,十七八岁遵父母之命回乡完婚[1],短暂的新婚欢聚之后,便要送夫远走他乡,出门经商。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中说“(徽州人)取妇数月则外出”[2]。民国歙县志亦有“邑俗重商,商必外出,……新婚之别,习为故常”[3]的记载。燕尔新婚,欢聚短暂,对徽商妇来说,须承受多大的情感伤痛!流传于歙县一带的民谣《十送郎》[4]唱出了徽商妇送别郎君时的难舍与爱念。

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

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沿坐坐添。

三送郎,送到槛闼(按:窗)边,开开槛闼看看天。有风有雨快点落,留我的郎哥歇夜添。

四送郎,送到房门边,左手摸门闩,右手摸门闩,不晓得门闩往哪边。

五送郎,送到阁桥(按:楼梯)头,左手搭栏干,眼泪往那流;右手提起罗裙揩眼泪;放下罗裙透地拖。

六送郎,送到厅堂上,左手帮哥哥撑雨伞,右手帮哥哥拔门闩。

七送郎,送到后门头,望望后门一棵好石榴。心想摘个石榴给郎吃,吃着味道好回头。

八送郎,送到荷花塘,摘些荷叶拼张床。生男叫个荷花宝,生女就叫宝荷花。

九送郎,送到灯笼店。别做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十送郎,送到渡船头。叫一声撑船哥、摇橹哥,帮我哥哥撑得稳端端。送郎送到小桥头,手扶栏杆望水流。船家啊,今天撑俺家郎哥去,何时撑俺家郎哥回?

可以看出这个徽商妇将郎哥从床边一直送到码头边,多么的难舍难离!字里行间,既有表达对郎哥的慰留与依恋,又有对郎哥真的是要出门时的失魂落魄与不知所措;既有对郎哥爱情要忠贞专一的告诫,亦有对郎哥早日回乡的企盼。她心中自问:船家啊,你今天撑俺郎哥去,你又何时撑俺郎哥回呢?其情其景,多么让人难以释怀。

清人倪伟人撰的《新安竹枝词》[5]52,56,56,55亦有类似的词作。略举数例:

[其一]仙姥峰头日欲低,将军岩下草初齐;

春风一棹渐江水,直送依郎下浙西。

[其二]封锁茶箱问水程,饯春筵上饯郎行;

郎行正向金阊去,听说西施妾恨生。

[其三]紫霞山上鹧鸪啼,紫霞山下草萋萋;

侬在紫霞山外住,送郎时过阮公溪。

[其四]刺桐花发侬入门,刺桐花落郎出门;

侬入门时郎新喜,郎出门时侬断魂。

词一描绘了一个青草初齐,春风和暖的春日,一名徽商妇将郎哥一直送到渐江水边的难舍。词二描绘一名徽商妇在送郎去苏州(金阊)时的依恋与嫉妒。词三也描写了徽商妇送别郎哥时的难舍与依恋,从紫霞山外到阮公溪边,送了一程又一程。词四中“刺桐花发侬入门,刺桐花落郎出门”一句,足见这对新人欢聚时日之短。新婚燕尔,就要送夫远行,无限春愁加离愁,怎不叫人“断魂”。

二、守望时的思念与哀怨

徽州地区流传一句“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谚语,胡适先生在其自述中这样解释道:“一对夫妻的婚后生活至多不过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们在一起同居的时间,实际上不过三十六个月或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6]2-3徽州人一世夫妻聚少离多,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不归十分常见。流传于徽州一带词曲对此作了如实地描述,如方士庹的一首《新安竹枝词》[5]50云:

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

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这首词以徽商自述的口吻讲述妻子在家持家,自己从满头黑发的青年就身客异乡,直到一头银发才回乡,长大了的子孙竟已经认不出“我”了,反过来问“我”这老头子是从哪里来的。这位徽商一直未回乡的时日可以想象了。再如倪伟人的一首《新安竹枝词》[5]53写道:

三月春风柳絮飞,双双紫燕入重帷;

阿郎重利轻离别,十数年中不见归。

阳光明媚的三月,春风和煦,柳絮纷飞,紫燕双双衔泥筑巢,而“我”的阿郎哥却已离别十几年没有回乡了。这首词以紫燕双双作比拟,衬托出徽商妇无尽的思念与孤独。读罢让人惆怅,感伤。

为谋生计,身客异乡的徽商,不得不重利轻别离。这就使得身为徽商妇的徽州女性,只好长年累月生活在窗迎冷月、灯摇残照的闺怨情愫之中。多少花容月貌在相思中灯枯油竭,多少良辰美景在等待中晓风残月。无尽的思念与等待中,青丝变白发,送不走的是点点心愁,等不回的是出外丈夫。流传于徽州的一首民谣《前世不修》[4]中这样唱道: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

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一首《歌哭词》[4]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徽商妇长年累月思念丈夫的神态:

斜倚门框手叉腰,望郎不回心里焦。

望年望月望成双,单望那床几驮妹,妹驮郎。

少妇手叉在腰间斜靠在门框边,翘首望着远方,就是不见郎哥回乡,心中无限焦躁和惆怅。这首歌以哭的形式唱出来,更添了几分悲凉。

倪伟人的另一首《新安竹枝词》[5]54也形象地描绘了一名徽商妇思念丈夫的无限愁苦与憔悴:

一别侬郎几度春,登山望远强披榛;

岩头石镜不敢照,憔悴红颜愁煞人。

无限情思,几多心愁,一些稍有才情的徽州女子,会将自己无尽的愁绪与思念付诸词曲。如徽州女诗人程凤娥在其词作《鹧鸪天·有怀》[7]中写道:

一点愁心指上弹,梅花羞带病中看,相怜早被湖山隔,空对孤灯带影残。

情没绪,思无端,更深犹自倚朱栏,长空独有天边月,为我勾留伴晓寒。

再如其收到丈夫家信后的一首《长相思·信至》[7]:

思漫漫,恨漫漫,无限离愁指上弹,翠被怯春寒。

对栏杆、倚栏杆,一纸家书仔细看,函露语平安。

而那些不会作诗的女子,面对空寂寂的深宅大院,也只有闲倚雕栏,独赏孤月,嫣然顾影自怜了。或靠解脱“九连环”(即解连环扣的游戏),聊以消愁破闷,忘却这漫漫长夜。更有甚者,便撒上一地铜钱,然后一一捡起,再撒开,再拾起……如此往复,直到累得精疲力竭,直到东方鱼肚白,直到青丝熬白头。

无法排解的思念与忧愁,汇集成对自己这桩婚姻的悔恨与怨艾。黟县等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宁愿嫁给种田郎》[8]112唱道:

悔啊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大厅堂,贪什么高楼房,夜夜孤身睡空床,早知今日千般苦,我宁愿嫁给种田郎,日里田里忙耕种,夜里双双上花床。

三、夫亡后的凄苦

身客异地,行商于四方的徽商,很少回乡,给徽商妇们留下了无以名状的思念之苦和无预期的等待的煎熬。然而由于行商之不易,在外遇到不测的徽商大有人在,千等万盼的徽商妇盼的却是一纸死讯。徽州地区的一首民谣《寡妇门前多冤家》[4]唱道:

十指尖尖白笋芽,肩挑祭盒手拎茶。

坟前点了一炷香,哭得眼泪湿青衫。

当初劝你嫁给我,日里种田夜绩麻。

偏要嫁个生意客,一封死信捎来家。

你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身子悬在半山崖。

有心帮你把绳解,哎呀呀,寡妇门前多冤家。

上曲以一个种田汉的口吻唱出了一个徽商妇伤悲和他的无奈。“十指尖尖白笋芽”可见这还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妇,只可恨上天骤坠无情剑,斩断了他们夫妻恩爱情,悲痛欲绝的她哭得泪湿了青衫。

在徽州的方志和族谱中记有许多久客不归,只有生年没有卒年,客死他乡的徽商名字。在等待中煎熬的徽商妇在盼望到的却是夫亡的噩耗之后,便以自缢、服毒或绝食等方式结束生命,或者过着凄苦的孀居生活。民谣《寡妇娘》[9]414-415唱道:

正月提起寡妇娘,正月本是拜年忙,别人拜年有人陪,寡妇拜年自茫茫;二月提起寡妇娘,二月本是下种忙,别人种子已归土,寡妇种子高悬梁;三月提起寡妇娘,三月本是挂钱忙,别人挂钱挂上祖,寡妇挂钱挂夫郎;四月提起寡妇娘,四月本是插秧忙,插得秧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五月提起寡妇娘,五月本是耘田忙,金莲三寸泥里踩,百褶罗裙裹泥浆;六月提起寡妇娘,六月本是乘凉忙,别人乘凉成双对,寡妇乘凉不成双;七月提起寡妇娘,七月本是割稻忙,别人割得金黄谷,寡妇割得满田荒;八月提起寡妇娘,八月仍是收割忙,别人收粮仓仓满,寡妇只收半年粮;九月提起寡妇娘,九月本是赏花忙,别人菊花亲人插,寡妇菊花园里黄;十月提起寡妇娘,十月本是做衣忙,别人做衣做花色,寡妇只做青布裳;十一月提起寡妇娘,十一月本是舂粮忙,别人舂粮用担挑,寡妇家中升底粮;十二月提起寡妇娘,十二月本是过年忙,别人过年团团聚,寡妇过年守空房。

这首民谣形象而诗化地概括了一个孀居徽商妇一年十二个月中凄苦悲凉的生活状况。它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寡妇娘不仅身体上需要承载巨大的辛劳,而且在情感上还承受着莫大的寂寞与孤独,足见其生活之艰难。

四、余论

徽商称雄商界300余年,拥有雄厚的资本,创造了辉煌的商业业绩和灿烂的徽州文化。深受新安理学教化、禁锢的徽商妇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方利山.徽商家庭浅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1).

[2][清]顾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许承尧,黄宾虹等.民国.歙县志·风土[Z].1937.

[4]黄山市文联.徽州民歌一百首[Z].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

[5]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Z].合肥:黄山书社,1993.

[6]胡适口述,唐德刚注译.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7]王振忠.徽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8]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1993.

[9]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I209.9

:A

:1672-0547(2010)05-0080-02

2010-07-21

柏家文(1975-),男,安徽枞阳人,铜陵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徽商寡妇民谣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古代的寡妇
论“新徽商”的定义
十唱共产党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幺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