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视域下的环境保护

2010-08-15邬旭东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民生环境保护群众

邬旭东

(蚌埠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民生视域下的环境保护

邬旭东

(蚌埠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环境保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题中应有之义,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解决好城市污染问题;必须把保护农村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实现共建共享。

民生;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供应基地。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度攫取,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等大范围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过程中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突出的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保护环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

一、环境保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题中应有之义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也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一词始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孙中山先生则将之上升为“主义”,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①

民生的内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民生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当代意义的民生,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着力改善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不断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要实现上述目标,环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保护是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强调环境保护是民生问题,是因为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多年中集中出现,环境污染事件高发,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艰巨。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损害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声誉。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历史、向子孙后代交代。”②

1.环境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

生命与健康,是人民的最基本权利。“如果环境保护搞不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一些疾病流传。”③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报告显示,环境污染已经对公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60.7%的公众对食品安全最不放心、39.7%的公众担忧“装修涂料安全”、25.8%的公众对于本地区的空气质量“气”愤满膺,41.8%的公众把服装材料污染视为“心腹之患”……报告认为,拯救我们的环境,遏制各种污染的蔓延,就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

2.环境污染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

生存与发展,是民生的现实需要。环境污染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制约,而良好的环境优化了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30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指出,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企图通过高污染、高耗能的增长方式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残酷的现实带来了沉重的教训,环境污染不仅从根本上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生产要素,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与贫穷恶性循环。

3.环境污染危害着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程度。

社会稳定与生活幸福,是民生的根本目标。环境因素和环境质量是构成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环境污染是对稳定与幸福的巨大危害,良好的环境则是维护稳定和追求幸福的重要条件。现代研究表明,国民的主观感受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善、可靠的测量民众幸福程度的系数——幸福指数反映出来。所谓幸福指数,就是旨在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其中,环境保护是主要的标准之一。诚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但是环境状况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左右着人民的幸福程度。特别是在当前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关注民生、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

(二)强调环境保护是民生问题,保护环境本身就是发展,就是解决民生问题

事实上,环境保护对于我国老百姓来说是生活必需,保护环境本身就是发展,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环境脆弱地区,尤其是一些西部地区而言,本身就是生计问题。因为这些地区资源匮乏、生态脆弱,一些人为了基本生计而加剧环境压力,导致生态破坏。即使是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导致的污染,也损害了一些人的生计基础,造成了很多人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一些依赖种植、养殖为生的广大农民而言,更是如此。

可以说,环境污染和破坏最终也会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因此,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关注环境这一民生基础。如果单纯关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任由环境恶化,很难保障民生改善,即使暂时改善,也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环境就是在解决民生问题。

(三)强调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是因为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党的执政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着作为公民最根本权利的生存权,这无疑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前景。当前,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环境污染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公、诱发矛盾冲突的重要隐患,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抵消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果。

2009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环境宏观战略座谈会时强调,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尤其是工农大众,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将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推向人民群众,必须以保证人民群众生命权、健康权为重,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加强民生视域下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民生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环境保护与保障民生的关系。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环境问题,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一)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④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发展,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为未来负责,为子孙负责,为历史负责,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规律,更要倍加重视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自然、环境相适应,努力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环境保护必须解决好城市污染问题

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人群活动的中心,城市环境质量如何,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在对全世界40个城市颗粒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排序中,沈阳、西安、北京、上海、广州居于前10名之列;在对54个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的排序中,又是这5个城市进入了前21名。

城市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治理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城镇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数量及种类也不断增加,城市环境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生态环境质量仍在下降,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予以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城市环境将继续恶化,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因之下降。而城市环境保护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走出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误区。

1.提高市民生态环境意识。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⑤他的告诫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态后现代主义深刻反思现代性,提出放弃人与自然对立的世界观,树立生态思维模式。因此,要广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教育人们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参与意识。有了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还要转化为自觉参与的意识,为行动提供直接动力。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也可以成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者,只有所有人都属于后者,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才会最小,建设力量才会最大。当每个居民都尽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时,城市的生态环境设施就更加持久地发挥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组织参与来培育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2.大力推行城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从源头上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就必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完善公共参与机制,实际上是起到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作用。当前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际上是对规划环评的重要认识。无论是城市的建设总体规划,还是城市里工业、交通、建筑等具体规划都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关。

3.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城市环境污染随时随地在发生着变化,对于不同地点或不同的污染源都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尽早做出处理。因此,有必要建立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监测网络不仅要使用科学技术手段,而且要通过各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热线、信箱等手段和居民之间建立联系,及时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做出反馈,防止延误时机,造成严重污染或者损害。

4.实现室内环境生态化。研究发现,居室环境的温度、噪声、亮度、毒性、空气等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这些环境因素不符合人体的要求,就会造成人体伤害,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健康。因此,要对室内的空气环境应该定期测量,根据测量结果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居民消除室内污染物,实现室内环境生态化。

5.塑造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行为。过度消费不仅造成资源短缺,而且产生过量的污染大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指导下使用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产品满足生活需要。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只有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环境保护必须把保护农村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统筹加以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改善民生,都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正逐渐向农村延伸,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扭转,广大农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生产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面对严峻形势,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认真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

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统筹城乡,兼顾公平,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广大农民的生存健康问题提上日程,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农村环境保护上加大投入力度,明确资金来源。

2.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体系,以全面衡量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对地方政府环保工作进行考核,以促使其制定有关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杜绝无序开发和侵占耕地现象,增加环保专项资金,监督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工作。

3.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4.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农村人口集中区的环境质量监测。

5.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尽快建立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群众保护农村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四)环境保护必须实现共建共享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共同建设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就难以取得成效。人民群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和变化与人民群众日益紧密,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推广使用环保产品,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将保护环境的热情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广大环境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加强环境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共同享有是目的,是落脚点。坚持环境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环境保护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让环境保护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环境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环境保护为了人民、环境保护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坚持环境保护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最终要落实到坚持环境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上;而只有真正做到了环境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为了人民、环境保护依靠人民。

环境保护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造福子孙、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保护好环境就是对人民最大的负责。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不仅被历史和现实发展中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环境保护中突出民生,就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把人民群众能够直接受益的环境设施作为建设的优先领域,把维护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放在环境保护的突出位置。

注:

①《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02页

②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2004年9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312-313页

③王立:《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论要》,环境保护,2003,(3)

④胡锦涛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中国林业,2005,(4)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D61

:A

:1672-0547(2010)05-0060-03

2010-04-22

邬旭东(1971-),男,安徽太湖人,蚌埠学院副教授,硕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民生思想与实践研究》(编号:08JA7100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生环境保护群众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