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状况研究

2010-08-15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年9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化废物

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课题组

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生态压力日益显现。因此,进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对于促进工业园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开展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统计调查结果和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的开发区(园区)统计监测数据,对浙江省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园区生态化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清洁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一、浙江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现状

浙江省共有省级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110家(内含园中园6家,下同,以下简称工业园区),至2008年底共开发园区面积1029.7平方公里,园区内有工业企业3.12万家,工业总产值为17674.9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9.0%;工业增加值增长16.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1236.3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利税的35.7%;提供就业岗位322.6万个,相当于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8.1%,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安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浙江省加大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力度,实施了产业升级、环境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举措,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充分借鉴先进生态化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指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是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其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以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化解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矛盾的重要途径,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突破口。

近年来,浙江省在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突破传统,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模式,着力走园区生态化道路。总体上看,浙江省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主要结合了两种模式:一种是把“安全、健康、环保”的生产理念纳入整个企业活动之中,通过废水、余热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污水处理等方法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杜邦化学公司模式。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110个工业园区内共有废旧物资回收企业167个,园区污水处理量达5.6亿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达到378.1万吨。另一种是园区内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生产原料,以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废物所需的费用,从而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全省有31家工业园区拥有利用废物生产的衍生企业(指通过购进废物或下脚料为主要生产原料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占工业园区总数的28.2%,利用废物生产的衍生企业233家。

(二)生态工业园区雏形显现

“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态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和措施,重点培育了中高档纺织产业、电子信息及电器产业和金属深加工及制品产业等10大产业集群,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型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生态工业园区雏形初步显现。其表现出单位能耗下降、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增强、环保成效显著等生态化特点。

1.单位能源消耗量下降。2008年,全省工业园区现价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8.6%,万元GDP电耗和水耗分别比上年下降4.9%和9.2%,工业企业的单位能源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增强。2008年,全省工业园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094.3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54.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园区内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3.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功能得到强化。全省园区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减少,处理能力有所提高。2008年,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6.5%和50.0%。园区内共有进行污水处理的企业(指有污水处理能力且日常进行污水处理的企业)2719家,比上年增加354家,增长15.0%;工业污水处理量为5.6亿吨,增长13.0%,污水处理率达到 96.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园区全年共处置工业固体废物378.1万吨,处置率为18.7%,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3.1%。这充分说明园区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从不计后果的直排向优化环境的循环利用转变,环境保护功能得到有效强化。

4.生态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到2008年,全省110家工业园区中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园区有59家,占园区总数的53.6%,比上年增加7家;通过省级以上部门批准的生态化建设园区46家,占园区总数的44.5%;制定了园区环境报告及信息公开制度的有83家,占园区总数的75.5%。

(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蕴含较大潜力

浙江省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蕴含较大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科技创业园区孵化科技功能的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逐年增加,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不断增强。2008年,110家工业园区内共有企业6705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2494家,占园区企业数的3.7%,比2007年增加296家,增长13.5%;园区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为5642.59亿元,占总收入的33.1%。各工业园区均提高了企业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入园,并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2008年,工业园区共有企业研发中心980家,园区企业全年投入技术成果引进费用和先进设备购置费用分别为31.7亿元和432.8亿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4.2%和15.1%,使园区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企业的生态化意识逐渐增强。在舆论引导、环境管制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浙江省企业的生态化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从政府引导的强制行为逐渐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许多企业自发地形成循环产业链,促进能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2008年,全省工业园区内利用废物生产的衍生企业233家,衍生企业工业总产值9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和34.5%;回收利用设备数1708台,比上年增长24.9%;企业利用余热发电量达27.1亿千瓦时,收集和利用工业废气169.4万吨。企业生态化意识的增强,为园区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必将在今后的生态化建设中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园区生态化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仍存在基础不稳、投入不足、管理和监督不力等问题。

1.静脉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静脉产业是指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大力发展静脉产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可以增加短缺资源的供给和能源替代,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浙江省目前已经在进行静脉产业园区的建设,如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通过进口废物拆解加工,每年可回收铜45万吨以上,接近全省年用铜量的四分之一;而江西铜业作为全国最大的铜业公司2008年生产铜精矿才15.9万吨。加之拆解场地移入室内,拆解技术大大提高(基本采用物理分离),回收利用比例高达98.5%,对环境的污染也已经越来越小。但由于静脉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较为完善的静脉产业园相当少,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调查资料显示,园区内利用上游企业废弃物从事生产活动的衍生企业比例非常低,全省园区内衍生企业仅占园区内企业总数的0.4%,从业人数2.6万人,占园区内从业总人数的0.8%。

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政府和工业园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相对于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需求来说依然显得不足。一方面,园区研发投入不足。2008年,我省园区投入研究开发费用共计173.4亿元,虽比上年增长19.5%,但相对于全省619.52亿元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仅占28.0%。另一方面,园区内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在接受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调查的6168家企业中,只有1564家企业有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仅占被调查企业的25.4%,且投入的金额普遍较少,平均每家企业支出824.3万元,低于平均支出以下的企业占81.3%。企业从业人员中有半数以上为科技活动人员的企业只有17家;2008年购置环保设备和技术成果的企业分别只有547家和19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8.9%和3.1%。110家工业园区平均研究开发费用相当于园区GDP比例仅为4.9%,其中80家工业园区低于这一比例,甚至还有8家工业园区的研发费用为零。

3.生态化发展监督不力。目前,浙江省部分工业园区仅仅实现了地域上的集聚,园区管委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模式尚不能与生态化工业园区现代化管理要求相适应。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工业园区仍然沿用落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方式,有6家工业园区有企业曾经出现过环境污染事件且造成了较大影响,有7家工业园区还存在5家以上污染严重的企业,且对周边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

4.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有待提高。虽然全省园区能源和资源的集成利用已逐渐加强,生态园区的比例逐渐提高,已占园区总数的41.8%,但是大多数企业仅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循环,园区内完善的循环产业链尚未形成。2008年,已经完成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的园区只有88家,还有22家尚未完成。第三产业及研发型企业的比例也明显偏低,园区内高新技术类企业仅占3.7%,园区企业中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0.07万人,仅占园区从业总人数的3.03%,工业重复用水、污水处理能力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对策

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必须从产业政策、园区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园区管理等方面协调解决。

(一)合理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工业园区是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重要载体,政府在工业园区发展定位上不但要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更要加强园区生态化建设,提升其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使之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一是工业园区要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推动能源、水的阶梯使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工业生态链网形成。二是要引导和鼓励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发展;督促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淘汰部分科技含量低且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从而提升园区的产业结构,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二)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区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左铁镛提出,“静脉产业”是未来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发展静脉产业,一方面,要根据园区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生态工业链等状况,完善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原材料和再生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执行和环境整治力度。对偷排、乱倒或污水治理没达到要求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实施产业政策,限制甚至取缔“三高”企业入园。

(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全方位地提高环境质量和污染监控监测能力,对生态敏感区域、工业集中地区和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自动监测。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保护执法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资源共享的环境信息平台,用好各类环境信息资源,提高环境信息管理与决策能力。

(四)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

工业园区要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加强技术开发、物流配送、教育培训和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重污染项目合理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加强工业园区的污染预防和控制,解决区域性与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园区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

(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平台

园区内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这些信息包括园区内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可以使各企业、行业建立起物质流动的配对关系,及时获取能源、水、资源或废物的最佳流动渠道和最佳利用技术等信息,从而实现园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课题负责人:张晟立

课题组成员:胡永芳 戴联英 韦宇洁

姚文龙 沈 勤

执笔人:戴联英 韦宇洁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生态化废物
磐安工业园区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电子废物何处去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