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探索
——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问题研究
2010-08-15贾天理郭丽娜
贾天理 廖 胜 郭丽娜
(1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2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3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四川绵阳621000)
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探索
——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问题研究
贾天理1廖 胜2郭丽娜3
(1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2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3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四川绵阳621000)
以成绵乐城际铁路通车在即的背景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的历史性机遇及未来前景,提出应前瞻部署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科学发展战略,探索把“交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走廊”的科学性问题,探索一系列有关区域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社会管理的战略问题,论述了成绵乐区域经济发展应承担的多重使命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需要采取的若干行动。
成绵乐城际铁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Abstract:With the thread of the approaching opening of the Chengdu-Mianyang-Leshan intercity railway,the historicopportunities and prospects of the Chengdu-Mianyang-Leshan economic zone are analyzed,the deployment in advance of the strategies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zone is suggested,the scientific issue on changing the"traffic corridor"into"economic corridor"is explored,a series of questions on themodes,ideas and ways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societal administration are investigated,and themultiple tasks that should be borne dur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zone and certain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 realizing themod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Chengdu-Mianyang-Leshan intercity railway;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ic study
1 背景:成绵乐城际铁路勾勒出四川经济新版图
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确定了三个都市圈,即成都都市圈、绵阳都市圈和乐山都市圈[1]。穿行绵阳、成都、乐山三地的成绵乐城际铁路将于2012年建成。届时,高速铁路将串联起人口占30.5%,GDP占全省51.4%的四川经济最发达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形成以成都为核心,以成德绵产业带、成眉乐旅游带为支撑的“经济走廊”。调研这条公交化的快速铁路前期市场发现,它对于沿线经济有多方面的的积极作用,既可以放大成都都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也可以带动沿线城市餐饮、旅游甚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由此,整个成绵乐地区的人文、社会资源整合度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城际交通网络的健全将改变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使公共设施的覆盖半径迅速扩大。比如,在抗震救灾中享有盛誉的绵阳九州体育馆,不仅成都人可以用,“经济走廊”的所有人都可以用。以往地方政府对公共设施“小而全”的观念,将有望转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研究还显示,城际铁路将带动成绵乐三市GDP总量保持较大增长,该铁路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提升沿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快沿线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绵乐城际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成绵乐城际的建成通车,意味着未来大成都经济圈的融合发展,也意味着处在1h通勤圈内的沿线城市,会吸引更多对用地、用工成本要素有所考虑的投资商,还意味着绵阳、乐山这样的地级城市将步入大交通时代,一条现代化城际轨道给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伴随资本在城际间的流动,成都、绵阳、乐山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也会集聚各方面人才。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实现空前的融通,这种综合效应势必催生四川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2 机会:成绵乐城际经济带发展迎来历史性新机遇
2.1 国际上,快速铁路建设到哪里,哪里经济就得到快速发展
日本新干线建成后,形成了“太平洋工业带”。每年约有2亿人次利用新干线,并由此产生餐饮、旅游、零售等每年约5兆日元的消费,带来约50万人的就业。
2.2 为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
成绵乐城际铁路开通以后,它将串起四川科技、工业、旅游的城市经济带,给沿线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机遇,特别是为旅游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便利的条件。正如波特教授把地理因素引入到竞争分析当中那样[2],高速铁路将激发成绵乐沿线居民的出游热情,加快成都、绵阳、乐山、德阳几个城市旅游的一体化进程,促进江油、眉山、峨眉山、乐山等地旅游资源“富矿”的开发。一天之内,在两地游走的都市族必将大大增加,使旅游更热。如京津城际开通以来,天津免费开放的6个博物馆、纪念馆,接待由北京来津的旅游团体观众占90%,比高铁开通前增加了30%。
2.3 使服务业更火,消费增长更快
城际铁路使中小城市与成都的距离缩小,时间距离缩短将引起区位的改变,为个人投资提供新选择。城际铁路有着显著的聚客效应和促进消费的效应。它的“先期效应”带来资本的萌动,直观表现就是房地产业的升温。个人投资也开始紧盯高速铁路风向标,而更多、更方便的民间交流为餐饮、零售行业、房地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新机遇。由于时空观念转换,居住观念也会相应改变,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房地产开发将渐趋同质化。2009年,天津楼市的成交总量中有三成是外地购房人群,其中北京人达到一半以上。
综合判断四川经济形势,确立将成绵乐城际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
3 前瞻:应提前部署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战略
成绵乐城际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终极指向,是促进四川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省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3]。在新机遇面前,前瞻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3.1 确立规划一体化、府际管理框架和循环、低碳、绿色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发展战略因不同的时期随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成绵乐地区因为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其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在服从国家整体需要与四川长远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转变。一要整合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确保成绵乐一体化战略规划的经济发展方式指向一致。二要打破传统的城市区域和层级观念,建立强调权力或资源相互依赖、开放和合作的新地方主义和城市政府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框架。三要强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生态约束作用,在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每个城市的自身繁荣,确保整个城际经济带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通过府际管理,使每个城市在城际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义务和责任。四要在政府主导下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商贸、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之路,推动四川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3.2 深化软环境造就硬实力的发展理念,构建进步、文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经济增长与环境相协调,要提升对发展环境的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建设、文明程度构成一个地区科学发展的呈现方式。一个城市群的发展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需要精气神。一个城市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体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将成绵乐沿线城市环境因素更为系统地纳入宏观战略决策,以此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通过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提供多种公共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产品,来提升文化软环境,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对沿线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重点倾斜。要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下更大的决心,落实目标责任,抓住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四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成绵乐区域发展人文环境建设的新突破。
3.3 选择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找到新的支点,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城镇化就是潜力巨大惠及面广的这个支点。认真谋划成绵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是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邻近城市共享农村基础设施,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二要走中国特色的投资与消费相结合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实现增加投资、扩大消费、惠及民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效果。三要高度关注城市产业的梯次转移进程中农村的节能减排问题,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生命线。四要大力发展绿色、集约农业,开发和推广有机农用化工产品,稳步实施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方法,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五要把成都统筹城乡经验扩大到成绵乐城际经济带,形成整体框架,在该地区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农村基层治理、城乡社保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思路,共同建设城乡统筹试验区。
3.4 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政府管理理念创新,形成对应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政府组织结构。人是社会管理与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动力,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发展、社会安定、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社会诚信和社会幸福。成绵乐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催生一种新的管理体制,需要城市政府的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与之相适应。在管理理念上,要建立绿色GDP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为主体的全新政绩考核模式,社会管理要从科学管理走向行为科学,实现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一要转变政府职能,由过去的“生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为社会搞好公共服务。二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的作用,由行政区划管理向社区区划管理转变,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三要制定正确合理的社会政策(如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人口政策、社会救济救助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正,保证社会安定。四要建立和完善机智灵活的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加强社会风险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五要建立健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城市管理、行业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的水平,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六要借鉴香港成熟的立法、执法、法律监督、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经验,做到社会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
3.5 赋予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科学发展的多重使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
——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先行区。成绵乐除固有的地理优势之外,还有成都的装备制造、化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多个产业聚集区,绵阳、乐山南北两大都市圈的商贸、商务、物流中心,有条件承担四川赋予的战略性使命。成绵乐城际经济带应像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建设经济特区一样,要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模式、路径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四川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成都和主要经济区对边境地区的辐射作用,走边境城市与成都联动的开放道路,成为科学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示范。
——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根据两会精神,要采取以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方式,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加快成绵乐城际铁路沿线的城乡统筹发展,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确保转移农民就业增收。按照对二元经济理论的理解,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必须加快城市化的步伐[4]。四川的工会、团组织要与用工企业建立合作培训的新模式,通过建立企业需求岗位和青年农民工求职信息库,遴选一批培训质量高、专业种类全、社会信誉好的培训机构,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帮助更多进城青年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要围绕产业发展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大力实施沿线农村人口安居工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成绵乐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环境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需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科学分析成绵乐城际沿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大力实施“绿色生态通道”战略,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公众教育和干部培训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重点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生态环保部门”全程参与机制、生态决策常态化机制,以及生态建设利益导向、考核评价、稳定投入、生态补偿、责任追究等制度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成为城市精品旅游线路示范区。四川旅游业要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历史文化、李白文化、大佛文化、生态文化为载体,以成绵乐城际铁路开行为契机,及早加强旅游策划、对外开放,坚持走市场化、企业化之路,推出市区游、沿线区域游、民俗游、特色游等系列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一要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到四川来旅游,使沿线旅游真正成为支柱产业。二要共同组建旅游一体化经营实体,规划成立旅游城市联盟,协商建立联合推介营销制度,积极向对方宣传推介景点景区和客源,支持旅游行业相互设立旅游窗口,共树四川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精品景区品牌,共建城市间、企业间、媒体间往来体系,共行低碳环保旅游经济之路,提升成绵乐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组合策划,编排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和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两极,北至绵阳地震遗址与文昌文化,并延伸至九寨—黄龙,南连雅安,并串联龙门山脉众多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四要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建设四川旅游的格局。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建设、改造和完善旅游接待、旅游交通、旅游集散、旅游资讯、旅游标识和旅游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营造高水准的旅游经济运行平台。五要发展会展旅游。近年来逐步兴起的会展旅游,是当前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它带来了很多高端的消费企业和旅客,对成绵乐的经济会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因为四川拥有天府之国的盛誉,其气候、风貌,能够吸引到具国际规划概念的企业到四川投资,政府给予相应的配合,作出未来建设及环境的规划,发挥美丽四川的天然优势,从而树立起国内乃至国际旅游界重要的世界旅游地标及典范。
——成为通信枢纽建设示范区。通信枢纽建设是服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基础工程,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要将成都通信专用数据通道和互联网直连试点纳入电信通信网络建设,将西部数据和成都超级计算机中心纳入西部地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支持成绵乐城际带内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联网,实行“同城计费”,树立经济一体化的新形象。
——成为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成绵乐乃至四川产业升级转型的强大支撑,对于推进国内消费需求结构调整,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提高四川消费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争取将成绵乐列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服务业融资试点,建设中西部电子商务中心,争取扶持政策推动其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了消费率,将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从经济上来看现代服务业,将进一步增强四川经济发展的动力。有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将提高1.5至2.7个百分点。
4 行动:七项工作促进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围绕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研究,缕述了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下一步就是要将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能力,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对此,建议抓好七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快制订成绵乐城际经济带一体化规划,未来几年做到快速铁路沿线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成绵乐城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四是积极创建统筹城市之间的旅游企业,挖掘与创新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不断推出特色旅游产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五是切实保护好成绵乐城际沿线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经济科学研究与应用,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持续发展。六是加快成绵乐城际经济带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七是加大各类人才开发力度,建立一套与成绵乐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5]如此明确的价值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进四川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基。我们深知:只有抓住机遇求发展,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领导,只有把党的组织保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明确目标,找准抓手,才能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四川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高开发开放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体制创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成绵乐区域一体化进程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我们要乘势而进,抢抓快速铁路新机遇,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西部大开发,不断谱写四川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1]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EB/OL].(2009-12-12)[2010-07-05].http:www.scol.com.cn.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戴宾.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9(1).
[4]李义平.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J],经济学家,2009(4).
[5]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0-03-15)[2010-07-05].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htm.
(责任编辑:魏艳红)
A
1004-9746(2010)05-0021-04
2010-07-12)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立项课题(编号:LY09-26)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