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0-08-15张王斌但红侠朱天生
张王斌 但红侠 朱天生 王 兰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和调查研究方法,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要进行适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组织全部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1]。根据园艺植物病害发生危害状况、动态变化、区域农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挖掘课程大纲的内涵,及时补充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确定与时俱进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
1.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框架
人才培养是大学特有的活动,也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任务。课程的教授必须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既要全面系统讲解课程内容,又要重点抓住区域人才规格所要求的环节。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病害发生的机理和规律等为重点,应用性人才则要重点掌握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紧紧围绕当前南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地域特色园艺植物种植情况,构建了以苹果、梨、葡萄和红枣等南疆特色果树为主线的病理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锻炼的课程框架。
1.2 熟悉相关课程,做好知识衔接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主要是以《农业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学》和《土壤肥料学》等为基础,为园艺专业《果树学》和《蔬菜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与相关授课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授课内容信息,合理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造成知识重复或脱节现象。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对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相关知识讲解较为全面系统。因而,本课程教学中主要以提问的形式复习真菌等寄生物的一般性状,重点讲解与园艺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使学生将前后课程内容贯穿起来,既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1.3 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教材的更新常常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和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与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弥补课本知识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问题。园艺植物无公害化栽培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适时将新技术和新成果补充到课堂,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贴近生活,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方式方法的总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和应用性的综合课程,与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 利用本地教学资源,进行现场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的开始阶段,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对病害症状部分的讲解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植物上不正常的现象的本质原因,学会对病害症状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到病害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激发起学生对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本课程安排在每年的9月份开课,正是园艺作物各种病害的高发季节。带学生到田间观察病害的发生情况,以霜霉病为例系统讲解病害的症状、诊断方法、发展规律和防治要点,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
2.2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和自主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迪,培养和提高其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按照教学目标,选取当地典型园艺植物病害为害案例,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编写与理论相结合的案例库。案例教学讲解贯穿于各论部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将各班级管理不同日光温室的记录情况编写成教学案例。通过对管理记录的分析,了解不同棚内病害发生的原因,使学生掌握病害发生与园艺栽培措施、环境等因素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病害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并为讲解病害的管理措施提供了实践基础。
2.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3]。结合课程特点,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组织学生参加或参观教师的科研工作,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强化。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锻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利用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平台,结合《设施园艺》、《蔬菜学》和《果树学》等课程实习,让学生把园艺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使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
3 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实践
3.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信息
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学生获取的信息量都是直接相关的[4]。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中病原菌形态和症状特点内容,只靠简单的描述或挂图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立图文声多种形式的教学系统,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为学生自学提供平台。
3.1.1 建立本地园艺病害图库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网上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植物病害症状因微生态环境、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部位而发生变化,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课程教学实习采集实物标本时,拍摄本地区常见园艺作物病害典型症状,并利用相关软件制作成病害素材图片库,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途径。
3.1.2 flash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微观动态的内容很难用单纯的语言去描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例如,白粉菌孢子的侵入过程、吸器的形成等。利用flash动画技术,将微观世界放大,模拟孢子的侵入过程和吸器的形成,使学生一目了然。
3.1.3 制作课程影片,丰富课堂内容
各论部分的讲解比较枯燥,园艺植物病害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很难记忆且容易混淆。通过网络资源和自己拍摄,将每一种病害的发生及防治过程制作成影片,在每一种病害讲解完后,用图文声并茂的短片对病害的发生和防治进行小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病害的认识。
3.1.4 传统教学和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运用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传统的有价值板书设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提高。合理设计课堂,交替运用两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既全面系统了解知识,又直观的观察了病原微观形态和病害发生过程。
3.2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考核分为闭卷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
3.2.1 理论考核命题形式多样
理论考试注重知识点的全面性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性。客观性试题占70%,重在考核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形式考查。主观性试题占30%,着重考察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考核。
3.2.2 细化实践环节考核标准
按照实践教学大纲要求,细化各实践环节技能考核标准。标本采集占30%,不但要求采集标本的质量,而且数量要达到当地常见病害的85%以上,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病害采集与识别能力。标本鉴定占40%,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制作临时玻片能力,并能完成病原形态图的绘制和描述。病害调查技术占30%,熟悉常见病害的分级标准,并能对其他病害进行规范分级和调查,为学生进行病害发生状况准确描述打下基础。
[1] 黄云,文成敬,龚国淑.《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初探[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44-49.
[2] 杨静维.案例教学改革实施的研究与设计[J] .辽高职学报,2005,(10):35-36.
[3] 朱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 .药学教育,2004(1):17-19.
[4] 朱丽梅.《园艺植物保护》教学改革的思考[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