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2010-08-15朱荣英

天中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原理整体马克思主义

朱荣英

(河南大学 马列部,河南 开封 475001)

论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朱荣英

(河南大学 马列部,河南 开封 475001)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既是其实践本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经典作家终生的执著诉求,又是当代学科综合发展和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根本需要。唯有通过各种学科的视域整合并处处向着实践谋划,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意义整体,唯有从整体视域和当代眼光出发,将其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在地予以融通,才能实现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对之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整体性构建和全方位拓展。为此,必须强化实践性理念在当代语义中的整体彰显,使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活在当代实践和民族灵魂的深处。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综合;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本性;原理

我们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它的基本原理,而强调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发展。根据当代实践的最新需要不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全面凸显它的当代价值,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当代理论研究中却存在着诸多割裂与肢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做法,这些做法严重地侵蚀着马克思主义的健康肌体与生存机理,使它的本真精神、现代旨趣与科学价值皆处于遮蔽状态,不利于它在当代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错误做法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本性与时代表现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严整性是在与时俱进中逐步显现与完成的道理,因而在实质上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整性、科学性的变相的、巧妙的消解。本文不避浅拙,愿就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我们过去比较偏重于对它分门别类地研究,主要是以它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为轴线进行条块分割式的研究,这种根据历史上约定俗成的惯例和为了适应客观存在的学科分类体系的需要,而将各主要领域和基本原理切割成碎片,并将之分别地交给各个专业领域的学者们去研讨的做法(比如,将哲学交给哲学家去研究,将政治经济学交给经济学家去研究,将科学社会主义交给党史专家去研究),对于精研义理、纵向深入来说,是必要的;对于学科深度分化和学科体系建设,当然是有益处的,在历史上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尤其是基于当代的实践需要,若是长时间地进行分割式的研究,就硬化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导致僵化保守的专业意识和“学科教条主义”的形成,最终使得作为一块整钢的马克思主义在现行研究和学科体制中实际上被人为地肢解为三个互为独立的学科。结果,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滞留于各个专业视域中的研究者们,总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自带着自己的专业缺憾而拘泥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学科天地,遗忘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视界。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认同,还不如说是对它的严重拒绝。因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有距离的承认,实际上是对之有意无意的否认,说到底是一种集体性的精神误认。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于内部分工过细,严重缺乏“科际整合”和文

化融通,使之不能获得多元文化和综合学科的滋养与支撑,不能在混合文化中求得生长,从而导致了它的整体性视域的缺失和现代精神价值的被遮蔽。由于条块分割的研究格局所造成的专业疏离和学术芥蒂,使得它的从业者大都长久地被动接受呆板而苛刻的专业规训,以致养成了只对本专业内部的碎片化、边缘化的问题进行偏执性操作的坏习性,病态地固恋于自己已有的特定兴趣和把捉方式,将自己定格并接纳于各自的私人视域中,成为只知摆弄理性碎片和饾饤枝节的“单向度的人”。这样,它的从业者因缺乏正常的学术交流和相互渗透,以致不能进行学术上的公共商谈、内在联手。当代科学发展的大分化与大整合趋势和文化间的大交融、大碰撞格局,都强烈呼吁破除这种学术壁垒和专业划分,要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时时处处向着实践谋划、向着未来发展。

二、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是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需要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思想魅力,自诞生以来日益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是由于把它的基本原理体系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才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系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所俘虏并被之引向失败的道路[1]。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许多重大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回答,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剖析,许多理论困惑需要我们解除。只有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我们才能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实际问题的本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价值取向、思想原则、社会方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

激荡。这使得人们的信仰基础、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具有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使得西方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想乘虚而入。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浪潮和国际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对我国进行大量的思想渗透和文化殖民,企图通过各种可见的或隐性的方式消解或颠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指导地位,动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系统化建构的合法性基础,企图以西方盛行的主流价值观搞乱我们的思想、毒化社会空气、污染精神环境,摧垮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的思想防御体系和信念价值体系。这种状况对我们如何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确保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的主航道前进,就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可见,只有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整合多种多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只有坚持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并以之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才能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化建构和中国式拓展;只有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才能确保当代社会主义主流思潮向前向上发展,确保和合文化建设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总之,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当然要求。

三、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经典作家终生的执著诉求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若无视这一点而进行孤立性的研究,势必会对之造成精神内伤,损害其生命机理和内在灵魂,使它的内在科学魅力和精神价值处于晦暗之中。相反,

唯有从整体上系统地、完整地把握它,才能使之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整体性功能。由于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伟大的科学性及其不可战胜性,它在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视界中曾引起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被污蔑为某种“有害的宗派”。其实全部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任何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因为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理论体系。恰恰相反,它的伟大的科学性正来自于它完整并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早已提出的种种问题,并对之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入手,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和完整性的把握。“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309。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无限的精神力量,归根到底在于它有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在于它是由一整块钢组成的意义整体,在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主要原理之间,无论在理论上、逻辑上抑或在实践上、功能上,都是严密而完整、系统而一贯的,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内在贯通、相互培植和视域整合,才构成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若是人为地将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割裂开来,就会使之丧失自己的原有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意义系统的曲解,甚至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自残、自虐和自我消解。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史上,向来是作为一个意义系统而得以建构和发展的。虽在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确曾分阶段、有重点地研发了这一意义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这一部分是可以独立存在或者能够孤立地加以研究和发展的。在它和各个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实现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虽然在各个阶段基于不同的实践要求,它的后继者曾先后将其意义整体中的这一部分或那个原理,分别提到首位并加以强调,使之上升为指导思想,并内化为实践上的根本原则,但是,这同样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主要原理是缺乏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更不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可以实用性地拼接和机械僵硬地组合的。马克思主义本身蕴涵着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它的活的灵魂、根本方法和理论精髓,它介于、渗透于并斡旋于一切科学领域乃至一切理论细节上,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存在着生长着,并非只局限于它的哲学部分及其理性的抽象运思中。因而,唯有从内在统一的整体意义上研究和宣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真切地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义和本义。否则,若只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那它就会成为一种处在夹缝中的理论,面临丧失自我规定性的危险,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意义和价值的自我融贯,更不利于当代学子用之去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正是有鉴于此,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从整体性的视域和眼光出发,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最根本的世界观、服务于广大人民这种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这种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通向共产主义这种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几部分内容内在地予以打通,才能对之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整体把握和理解[3]。

四、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其实践本性的内在要求

在原理初创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首先是革命家和实践家,他们研究理论的惟一目的在于求解时代所提出的历史课题,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寻求科学真理,因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当时的许多职业理论家那样去建构特别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相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本性和实践立场,他们认为任何理论体系都只能是暂时的东西,不可能最终完成于某一点、停留于某一个“准政治”的诠释框架内。他们以唯物辩证法为批判武器,对当时流行着的滥造体系的狂热曾给以严厉的批评。但是,这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零碎见解的总和,相反它是首尾一贯、内在统一的思想整体。当然,这种意义整体决不是事先设定的或者主观上力图建构的,而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凝练和升华的结果。这是由于,经典作家们所立足于求解的时代课题本身并非是互不关涉的,而是相互关联并构成系统的。换言之,其时代课题本身蕴含着特定的实践逻辑,因而回应并反思时代课题而建构的理性逻辑,显然也是相互关联、自成体系的。这就使得不断建构和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沿着这样的思维路径前进:一方面各主要原理和组成部分逐渐得到深化、充实和拓展;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结、彼此渗透而产生的系统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从实践逻辑的深处走进理论逻辑的深处,又从理性逻辑的深处走进历史逻辑的深处,从而建构出这种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系统。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严整性与统一性,首先表现在,它的理论是彼此贯通、互为一体的。这种极其彻底而统一的严整性,就是它的论敌们也是深信不疑和十分畏惧的。正是靠着这种内在统一和自我融贯,“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2]418。其次还表现在,它一方面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足以战胜各种谬误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为人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它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基本的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又是内在联系、浑然一体、高度一致的,是集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科学体系于一身,熔理论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为一炉的完备的精神世界。再次也表现在,它的理论体系的严整性不是僵死自足和固步自封的,相反,是在深入时代并引领时代前进的社会实践中,在自己构成自己、自己生成并完善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得以确立起来的,它在严整中求得发展,又在发展中不断升华和提炼着这种严整性。在列宁看来,“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4]291。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视界是在实践的内在本源处激活生发出来的,若不顾实践的需要而人为地破坏或割裂这种统一性,都会使其在整体上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从而丧失其全部价值。

五、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对其三大组成部分整体运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时起,就把其根本目的确立为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它是一种指向实践并处处为实践谋划的理论。而人类的社会实践总是涉及诸多领域、诸多方面,基于这些领域、方面的要求而构建出的理论必须构成一个整体才能成功地用于改造世界。现实的整体性发展决定了理论建构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对现实的批判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构造。这集中表现在其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上。由于它的哲学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由于其哲学理论的旨趣在于变革现实世界,关注现实并向着未来谋划,最终使之从旧哲学困境中走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哲学的实践转向和对现实的关注,则必然导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创立者进一步以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及其历史命运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又使之进而走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视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从而创立了严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处于体系的高端,政治经济学超越了纯粹的经济学问题,是对现实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及其未来命运的揭示,既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内容又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并必然地归于科学社会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纲领,实现了其整体性的系统构造和全面发展。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压迫阶级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可见,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涵盖多领域知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这三个主体部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功能讲,它首先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由于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时就具有整体性特征,早期的整体性更多的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理论直接地、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哲学占主导地位。成熟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疑占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其整体性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为了内在的、隐含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体部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社会主义并不是并列的外在关联,而是渗透于后两者之中的。同样,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与政治经济学并列的外在外联,而是其现实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都是直接指向实现共产主义实践的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理论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中,把其中任何一部分从整体中或与其他部分的联系中分割开来,片面地加以夸大或缩小,都会使其原来的本性变得不可理解,并且使其他部分失去科学前提,从而使其整体丧失原有性质,丧失其全部价值。这样看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理解其思想脉络并获得整体运用的根本需要。

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理解其逻辑与历史动态统一的需要

从存在状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高度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除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外,还有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艺术、军事学等理论,是由十几个部分组成的庞大系统。这个系统各部分之间、部分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整体的各个部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作为整体的要素存在并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整体的完善与进步。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不是浅尝辄止。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为不同的学科所研究,不断地与当代社会新问题结合从而在新的生长点展现着它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的原因。从发展维度讲,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有机整体,要随时代与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呈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这种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发展总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性的发展。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是由最初的理论期望成长起来的,期望的同化生成性决定了理论建构过程的历史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所创立的旨在代表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理论体系,并逐渐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要求他们的后继者不要把他们的理论看作是真理的终结,而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研究对象的内容、方面和层次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拓展与深化。列宁全面把握进入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的客观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地解决俄国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开辟了俄国革命的道路,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并把“同时胜利论”发展为“一国胜利论”,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地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农业大国的基本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全面运用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见之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全部理论创新的总结和升华。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说它们是连续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具体运用,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同“根”、同“宗”、同“脉”;它们又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决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重复或量的增加,而是后者基于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根”、“宗”“脉”的前提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陈出新,补充、修正或丰富、发展某方面的观点或结论,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表现出不同于前阶段的特征。动态的历史整体性最终凝结在定态的逻辑整体性之中[5]。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的解放和发展而创立的,但是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都是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理论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熟完善的,从而表现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构成理论过程整体。

七、各种学科内在联手共同打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形象

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是由不同时代、民族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人不断创建和完善的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体系则是由不同时代、民族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索和系统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各种学科所开展的内外研究以学科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为考察对象,或侧重于文本细读和细节考问,或致力于问题意识和实践解读。其外在形式是松散的而非固定不变的,其精神指向是与时俱进的、多向发展的,但总体上看是一元多样的统一,即其显性形式多样而易变,隐性形式一元而有定。其根本旨趣在于通过回归文本、问题追问、专题考察、个案分析、历史追踪等形式,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解马模式:“以马解马”、“以苏解马”、“以后解马”、“以西解马”、“以今解马”等[6]220,尽可能复原马克思主义学说原有的义理结构、思想自我和动态真象,使其当代价值和本真精神复活在当代实践中、复活在时代精神和民族信仰的灵魂深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则侧重于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性构建,意义送达体系和接受体系的研发,系统化、规范化、模式化的研究路径的选择等等,其根本旨趣在于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努力探索怎样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时代立场,并用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研究模式,来宣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原理,又如何通过鲜活的实际经验以实现马克思主义隐性的本真精神与显性的当代需要之间的内在契合。其根本任务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根、固本、强基,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引导全国人民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时代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外研究,虽然任务各有侧重,但旨趣互补、目标相同,唯有二者内在联手才能打造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形象,在研究上实现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在内容上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整体贯通[7]。为此,要总体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及其当代价值,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精神实质和当代思想指向,主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题,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点要凸现马克思两大科学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原创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征及其动态历史原象,尤其是它在当代中国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逐步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世界化的未来走势等;又要将各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资本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原理以及共产主义原理,在学科构建中真正整合起来,旨在揭示人类社会五大动力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并在一个完整的框架内,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原理和原则综合概括为“一个主义”、“一个原理”,充分体现史论结合、知行统一、显隐兼顾、体用合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

八、强化实践性原理以激发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整体彰显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应引入重要的实践性原理,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系统分作三个层次表述,强化中间联系以激活马克思主义中介性的实践性原理及其当代意义。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各个层面上的原理都表现为一种回应实践要求的反应性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原理总体性的当代意义就体现于它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内在关联中。因为理论是问题的答案,理论的意义就在它同问题的关系之中。换言之,理论的价值就取决于它是如何对问题进行求解的。因而了解了它在某个层次上的原理是针对什么提出的,是为了反应和解答当代现实和思想中哪些时代课题的,我们就可以从中领悟出掌握这些原理在当代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而只有真正理解了它的现实意义,才能从思想深处接受它信仰它并自觉地实践它,使它成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向导,从而树立起对待它的科学态度。基于此,在最基本的理论理性层面上,应凸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在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并以之为基础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等重要特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凸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和内在魅力。在具体的价值理性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在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应用性、应对性原理,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层面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我生成之域,为之确立了鲜明的大众性姿态和实验性立场,制订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运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精髓都“化”在了具体的实践中。而马克思主义在前两种理性层面上的重大变化,势必造成其中介理性层面的革新,使一些既不能上升为理论理性又不能归入具体策略的“中介性原理”露出水面,而这些内在关联和沟通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历史与当代、个人与社会、经典文本与问题意识、发展模式与评价标准、思想路线与具体策略等等的实践性理念(实践性原理),则属于“中介性原理”,它们是实现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的中介与桥梁[8]。这表明,不仅要系统地阐述和解答马克思主义各个层面的基本范畴及疑难问题,更要弄清它特有的一些中介性、实践性原理,科学地解答它在思想和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准确而及时地反映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伫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全面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克服对它的盲目偏见和逆反心理,使人们自觉认同并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构筑的思想价值体系。为此,必须层层推进,全面展开,以便激发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意义和思想精华的整体彰显。

九、用当代实践及其理论成果全面验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功能

一般地,没有深刻理解的信仰最容易陷入危机,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髓和智慧,就很容易对之发生思想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基本特征、思想实质、立场原则等理论内核部分,必须紧扣重点、主题和主线,搞清弄通,使人们真正在思想震撼中产生共鸣,在综合评价中自觉认同。但,就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来看,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必须考虑意义的接受方式和出场路径问题,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本本到本本,不能只研究理性范畴的逻辑演进,更不能生硬高压、以势压人。事实上,人们更容易为形式上的新奇多样所吸引、所打动,因而整体研究时应放宽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范围,借当代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全面验证它的科学价值,而不能“言必称希腊”或者只用历史的事例去说理。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非常不同的时间、地点、历史阶段和人文背景下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若在整体研究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张扬成为当代精神之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而只照亮了它昔日的辉煌、历史的意义,人们就会感到这只是一种被理论权威所压制的真理,而非现实中的智慧,这就会影响到它的意义送达和接受,降低它的理论权威和信仰指数,为此,必须坚守内核、放宽外围、综合应用、讲求实效[9]。首先,在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时,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敢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总结概括我国社会实践的新经验,使之从各种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从一些不合时宜的旧框框中、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新原理充实之、丰富之、完善之。其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搞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前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等基本原理,更要搞清那些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过程中所总结概括出的一系列新原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等,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以鲜明的时代意义、时代精神、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提升我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原理认识的新水平、新境界。再次,不仅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价值和民族性特征,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和时代立场,更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未来走势和世界方向,搞清马克思主义永恒的历史性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深度中国化,更应全面的实现世界化,要注意把它的中国视野和世界方向辩证地整合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和过程,而是一个从民族性走向世界性的开放性的过程,它不仅要与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更要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精神资源有机相结合,只有将这两方面完整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并为之营造一个宽泛的世界性文化氛围和无限发展的理性空间。

[1] 秋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求是,2009(6).

[2]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朱荣英.论文本视域与问题视域的实践整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侯惠勤.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紧张”[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6] 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其学科体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7] 石云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一致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

[8] 赵敦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9] 童世俊.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Overall Grasp of Marxist Theory and Path Selection

ZHU Rong-ying
(Department of Marxist-Leninis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Overall grasp of Marxism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disciplines and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needs of the law.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 unification of logic and history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is integrating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Marxism is “a piece of the whole steel”,the significance of the overall cast can be realized only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view. Its basic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s should be communicative in the light of contemporary achievement of academic systems to unify the knowledge systems, values system to make the innovative expansion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To this end,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semantic display, so that Marxism the tru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will practice in the depths of the soul and the nation.

Overall grasp of Marxism; theoretical basis; main stream ideology; practice; law

D641

A

1006-5261(2010)01-0034-07

2009-10-22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开放性研究中心资助课题(HR2009-01)作者简介:朱荣英(1963—),男,河南尉氏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原理整体马克思主义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