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

2010-08-15胡海建

天中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创造力新课程改革

胡海建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

胡海建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从20世纪末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与创造学的创始人奥斯本的思想及日、英、法、美等国对青少年的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是一致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想顺利推进,就应该从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型校长和创新型教师等8个方面入手。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创新教育论

从建国初到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呈现的是大一统的格局,课程结构单一,管理模式高度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颁布,新的课程改革由理论走向实践,学校课程目标由过去的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由重个体转向面对全体学生,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应该从创新教育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2001年,教育部根据两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1年11月,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又提出,学校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应占总课时的16%~20%,并在2003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开出6个以上学分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明确提出了学校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培养创新型教师,更需要采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新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内驱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和时代都要求我国必须坚持走“创新富国”、“创新强国”之路,而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明确创新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创造学和创造活动。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创始人是奥斯本,他著有《创造性想象》一书。在这本书中,奥斯本提出了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造力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被激发出来的,是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的[1]。

奥斯本的创造学原理体现了三个原则:(1) 平等性原则: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包括天才和普通人;(2) 可塑性原则:创造力和技能一样,可以靠教育、训练、培养等手段培育出来;(3) 实践性原则:创造力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奥斯本的创造学原理揭开了创造的神秘面纱,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首先在美国引发了一股创新热潮。从60年代开始,美国就强调智力开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立了许多创新教育和培训机构,如“创造教育基金会”、“创造学研究中心”、“创造力咨询公司”[2]等。美国的创新教育与培训模式主要有:(1) “工具性增值”思维训练模式;(2) “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模式;(3) “芝加哥掌握学习阅读方案”思维训练模式;(4) QUTA模式等[2]。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美国国民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美国提早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除美国之外,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也非常重视儿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实践的探索。

关于创造力、创造活动、创新教育等问题国内学者也有不少论述。大多数学者认为,创造力是指人类利用自己的创造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活动是指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创造、加工、生产创新产品的活动过程,它包括工业创新、农业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字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实施创新教育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表现为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改革创新意识淡薄,致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以《结合你校实际,谈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为题,在55所小学和6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校长、副校长、党支部书记、教导处正副主任、总务主任和团委书记等。问卷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创新教育活动:(1) 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3) 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4) 大力开展课外活动,特别是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活动,如小发现、小考察、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六小”活动,并把这些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5)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设立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6) 实行开放式教育,走教育改革之路;(7)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培养;(8) 大力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建立高素质的校长队伍;(9)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校园网络建设;(10) 以课程教材改革为突破口,开展系列创新活动。如优化精简基础工具课程、开发规范活动课程、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合理开设选修课程、增设环境课程和乡土课程等;(11) 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在学校推广“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和谐教育”;(1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13) 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和求新欲望、广泛的业余爱好和浓郁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挑战意识和强烈的冒险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和敏锐的观察力;(15)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16) 遵循创新的基本原则:民主原则、探索原则、激励原则、实践原则、集体原则、开放原则、超越原则、个性原则;(17) 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等);(18)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19)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双向或多向交流;(20)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1)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22) 减少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综合以上22项创新教育内容,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

1. 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环境。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舆论的支持,这种舆论是时代赋予社会成员的要求,同时,社会舆论的形成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总之,开展创新活动离不开社会、企业和个人的支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 培养创新型校长。跨世纪的创新型校长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影响广大教职工,能以卓越的领导艺术创造性地管理学校,能够带领教职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能以独创的方法培养受教育者,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 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型的教师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应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创新教育。

4. 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创新的教学就是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的个性和特长。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意识。培养学习主体的发散型思维和主体个性及自信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等。

6. 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创新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在考试的目的上应淡化考试的竞争性、选拔性,增加其教育性,让考试成为服务学校教育的工具。在结果的运用上,不以分数作为惟一的标准,使考试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在学生的评价上,采用通才和英才相结合的评价法,在对学校的评价上,既重合格率又重优秀率。

7. 改革课程和教材体系。课程结构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减少分科课程,增设综合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挖掘核心课程和潜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大力加强乡土和地方特色教材的编写。

8.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教育模式与教育技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会使教育模式朝着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学习的方向变革。反过来,先进的教育模式又会使教育技术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探索在新技术环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能超越时空的新型教育模式,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总之,要想有效地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应从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型的校长、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1] 高春梅.从开发创造力中促进科技经济快速发展[N].人民日报,1996-11-30.

[2] 胡海建.创新教育概论[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1.

[3] 戚业国.创造教育溯源[J].教育参考,1999(2)

G521

A

1006-5261(2010)01-0016-03

2009-11-25

胡海建(1964—),男,广东肇庆人,教授,博士后。

〔责任编辑 王金云〕

猜你喜欢

创造力新课程改革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改革之路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