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
2010-08-15刘松青郑旭辉
刘松青郑旭辉
(1.福州大学 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福建 福州 350008;2.福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8)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
刘松青1郑旭辉2
(1.福州大学 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福建 福州 350008;2.福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8)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效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提高我国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及世界各国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来看,呈现出市场需求牵引型、政策宏观引导型、官产学研商结合型等主要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产学研;市场需求牵引型;政策宏观引导型;官产学研商型
产学研结合适应了时代的进步对高等教育功能扩展的需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学研结合模式适应了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从而使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政府产业管理部门、各类企业结为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具有共同目标、共赢的体系[1]。
一、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不同阶段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2]。
1.政府推动型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这种合作与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分属政府不同部门管辖,体制上被分开,此时的合作并非利益主体间的主动合作,而是由一个所有者组织的不同非独立利益主体间的指令性合作,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在科技研究方面参与度不够,而大量的科技成果因分散化、小型化、短期化不能应用于企业生产[3]。
2.利益驱动型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产业与高等院校的角色关系发生了转变。产学研合作由政府推动型转变为双方利益驱动型。经营机制焕然一新的企业在技术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下,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其技术及人才优势,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一时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向市场化方向演进,为未来产学研合作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3.市场需求引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学研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紧密而稳定的交流、合作制度,以此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中国经济更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我国产学研结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现代高校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促进自身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形式,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4]。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产学研结合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合作模式与机制、合作水平和效益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和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入产学研实践中,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等也以不同方式介入。产学研结合涉及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部门、社会各界与政府各方面,正确处理产学研结合各方关系并促其健康发展,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是互惠性原则。利益是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积极性得以维持的根本前提,在产学研结合中,坚持互惠、双赢的原则至关重要,仅仅对其中一方有利的合作是难以长久的,只有使产学研结合的各参与方都受益,这种结合才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合作中,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要关注对方的合理利益,尽量在保证自己利益实现的同时,确保对方利益的最大化,让对方的困难或损失最小化,力求做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风险共担。为了确保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双赢,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合作各方的合理权益,以免强势一方侵占或损害弱势一方的利益而降低合作的效率,如果没有法律法规作后盾保护合作主体的合理利益,产学研合作就很难达到相应的成效。
二是适应性原则。高等院校的办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是说,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主动适应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服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开展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各国推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经验,高校只有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才能使自己增添活力,扩大办学的资源和财力,从而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在产学研结合中,高校应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向企业转移新技术和新成果,并且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问题,为企业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创新提供坚实的保证。高校在实施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不仅要出科技研究成果,而且要培养出具有市场意识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和管理团队,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是教育性原则。产学研结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要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从我国及世界各国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来看,呈现出市场需求牵引型、政策宏观引导型、官产学研商结合型等主要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三、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市场行为,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主导性作用,行政手段的作用已大大减弱。大量的产学研结合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主地选择合作伙伴,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合作并分配合作成果。产学研结合日益成为各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压力,需要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于产学研结合也有强烈的内在需求。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在选择研究方向和选题时,进一步认识到学术研究只有从产业的实际需求中来,才能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成果。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形成了大量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但在资金、试验设施等方面往往不具备成果转化的条件,迫切需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同时,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5]。
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产生了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下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市场需求牵引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技术转让型。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技术开发型。是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进行的咨询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4.技术服务型。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6]。
市场需求牵引模式以企业为主导,是企业为了弥补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不足,进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主动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左右产学研发展方向和进程的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发现和探索新领域、创造和扩散新知识、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企业不应被动等待对方“送货上门”,应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而且,由于企业最接近市场,对市场需求反应快、把握准,以企业为主导也最能保障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导向,从而有效避免高校和科研院所凭借主观立项,而造成的科研活动的盲目和资源的浪费[7]。但是,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高等院校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常常是以项目为纽带,形成双方的联合互动,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需要科研创新,就会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寻求产学研合作,而单个科研人员或单个课题组参与企业的某个项目攻关,课题完了,合作也就结束了,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而且,合作中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渠道过于单一,同时融资力量小,风险大,越来越难以解决高新技术发展中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问题。特别是那些小企业、家族企业信用不足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又比较普遍,就更是难以形成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另外,由于竞争需要和企业自利属性,企业主导的各产学研合作组织之间难以资源和成果共享,相互合作和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同时,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造成资源的浪费[7]。
(二)政策宏观引导模式
政策宏观引导模式就是政府利用政策、土地、资金和信息优势,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营造一个合作舞台的模式。政府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它的意图和行为强烈地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7]。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学研合作往往只停留在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层面上。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合作迫切需要打破原有的主要以“项目”为纽带式的,松散、短期、小型合作,从而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的长效、稳定,能发挥一定规模效应的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由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可以很好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和协调能力,以及独特的资金、信息和政策优势,打破产学研合作中传统的体制分割的障碍,从而为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引导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
在发达国家中,政府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制订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与规划,建立起相应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并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积极扶持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政府开始改变过去的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政府的行政命令、资金投入来推动科技项目实施和推广的做法,转而更多地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促进和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一些重大的科技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上,已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变为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以及企业自筹等多渠道的集资方式,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移。但是,由于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健全,国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尚欠配套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科技管理体制还未理顺,以及政府对使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推动仍然效率较低,并带有较多的行政干预的色彩,政府目前依然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在科技开发投入上还未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8]。政府在引导的过程中,主导的度是很难把握的,特别是有些政府在主导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于计划思维和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难以适应市场导向的需求,同时,对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内部管理的事务插手过多,甚至主导企业研发项目的选择和市场开发,从而导致强制性的计划安排合作,“拉郎配”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产学研的健康发展[7]。
(三)官产学研商合作的新模式
目前,从总体来说,产学研结合仍处在一个松散状态中,这种松散合作难以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技术支撑。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离开企业的需求和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就失去动力,也不可能有务实持久的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只有以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为牵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才能正确选择产学研互补、双赢的结合点,弥补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撮合”产学研结合的弊端。要用企业的技术需求这个“无形的手”,推动高校转变科研指导思想,整合科研资源,发挥优势。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单位及专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产业、企业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立足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正确选择产学研合作互补的结合点。
产学研合作既要着眼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更要着眼于战略性长期合作,推动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大型国有行业龙头企业集团与重点高校建立全方位、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了产学研结合的层次。这是对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实质性的突破和创新。例如省电子信息集团与厦门大学签订的五年的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及其实施,对于解决福建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产业链集成创新、缩短创新成果周期,降低创新开发成本,以及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管理要素的结合,促进企校之间的知识和人才流动。政府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中必须正确定位,既不要越位,又不要“错位”。在实施和运作中,政府要从后台走向前台,积极倡导、支持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搭好平台,搞好组织协调和有效服务[9]。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各方主体优势互补的模式。在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主导主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不足和问题。没有哪种产学研主导模式是一种绝对的最优模式,关键是要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和内容的实际需求以及合作主体各自的实际情况而定,而且不管选取哪种合作模式,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弥补其不足,并注意解决期间存在的问题。随着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我国的发展,官产学研商共建模式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趋势。所谓共建模式,就是官产学研商合作各方本着长期的联系与信任参与合作开发、以契约作为合作的基础,形成新的经济组织实体,建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实施共同经营管理。在共建模式中,各方合作地位平等,没有哪方绝对占主导,但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加深,合作紧密,有明确的合同与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各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为此,各方主体要有明确的权、责、利的分配关系,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来严格保障合作协议的有效性和科研人员的研究开发权利,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践场地,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人才、科研力量、技术成果,中介机构作为各方沟通的桥梁,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市场信息,甚至进行风险、信誉担保。同时,金融和风险投资等机构可以很好参与产学研的共建,解决产学研合作的融资需要和降低高风险压力等问题,以促进、保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顺利进行[7]。
官、产、学、研、商结合要有一定的力度,才可真正实现高水平专利技术转化。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价值,但所冒风险也极大。同时高水平科技成果要形成一定规模生产后才有可能产生出性能、价格比有竞争力的产品,这就要求投入有一定风险的资金,这种风险的存在是双方所共认的。一般来讲企业是资金的投入者,又是贷款的承受方,但是由企业一方来承担风险,显然企业是不踏实的,而高校一方缺乏成果转化的实力,转化中需要的人、财、物这三者均很有限,有限的教育经费和基础研究投入难以支撑这项工作。再则政府之间各科技管理部门各类科技计划缺乏有机衔接,资金分散,难以集中优势综合协调。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们成功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鉴于我国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自由结合阶段,通常是以市场为调节手段来确定合作内容的,这是市场竞争机制为产、学、研结合带来的动力,但风险高、投资大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合作需要有适当的合作目标,否则将影响投资效果。因此,为防止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和紊乱性,政府应有效地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整个国家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财政、金融等政府之中,并用政策和行政双重手段协调有关部门和地区的高水平成果转化计划,计划中的项目必须要有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介入。当然计划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因此,这类计划实施前政府要组织学术、企业、社会等各类专家进行技术和产品前景的可行性评估,并通过公开招标、平等竞争的方式确定合作伙伴,以保证最初的优异结合,同时运用相应的资金建立制度,来促使高校和企业共担风险完成这项工作[10]。
官产学研商结合的新模式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要系统、全面地探索运行机制,需要着重考虑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参与方、环境、技术创新背景以及中介方成熟度等诸多要素。产学研结合体系的运作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创新机制、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四要素组成。动力机制是指激励、约束与利益机制。创新机制是指管理与决策机制,是确保这一体系保持较好竞争力与优势的条件。保障机制是指组织与制度支持机制。反馈机制是指调整与控制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保障官产学研商各方在合作中的利益,这是建立合作的前提与基础。产学研结合体系要稳健地运作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关键在于激励、约束与利益机制效力的发挥。管理与决策机制的建立是产学研结合体系运作的关键,是该体系完好运作的核心所在,它能使产学研结合体系不断创新和高效运转。组织与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此外,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基础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不断地进行调整[11]。在调节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所确立的合作组织系统、合作协议、章程及法律法规、政策的修订来规范各合作主体的行为,促进产学研结合走向高效、可持续及完好运行的方向。
[1] 孙怀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2] 张永安,张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
[3] 李志强,李凌已.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4] 袁淑兰,吕依娜,杨帆,敬静.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经验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5] 孙福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
[6] 张永安,张盟.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7).
[7] 宁凌,张玉强.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模式极其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8] 李宁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比较研究[J].学海,1999(4).
[9] 林锡能.发挥61 8平台功能力促产学研深度合作——“农业‘五新’”、“厦大生物和医药”专场对接会的观察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8(2).
[10] 张慧,宋茂棻,张燕慧.官、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科技管理研究,1997(1).
[11] 丁巨涛,赵惠英,王军.成功实施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中的企业行为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6).
The Outline of Cooperative M odes among Enterprises,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China
LIU Son gqing1ZHENG Xuhui2
(1,2.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Cooperation among EUR in our country goes through all-round development.What the level and efficiency of Cooperation havemade great strides with the efforts formany year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e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chinese and worldwide practices,modes of EUR includingmarket-oriented,policyleading,and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among EUR and administration thatwe canmake use of in constructing system of cooperation among EUR in our country.
EUR;mode ofmarket-oriented;mode of policy-leading;modes of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G646
A
1674-2109(2010)06-0107-05
2010-10-24
1.刘松青(1965-),男,汉族,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2.郑旭辉(1975-),女,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