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构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2010-08-15何燕

文教资料 2010年17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主体理念

何燕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论构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何燕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学生管理的成效,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行。本文根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分析了“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特点,并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新模式的策略与措施。

学生管理新模式“以人为本”策略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如何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形成良好的品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学生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这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应成为当今各类学校的一种新的学生管理理念。

一、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当前各类学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思想、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导致工作事倍功半,阻碍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当前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行政性、强制性的学生管理模式。

行政性、强制性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导致师生关系状况一般,甚至互相不理解或者直接抵触对立乃至对抗。我们总是把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结为学生素质太低,认为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害群之马;总是粗暴地和学生说“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并几乎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这样那样,动辄让学生写检讨书,处分学生。随着时间的延续,问题的积累,学生在逆反心理驱使下,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增加,从而影响平等、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的形成。

2.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

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学校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到管理制度中,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现在学校往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仅不自觉遵守,反而故意破坏。

3.管理模式单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般来讲,大多数学校实施的管理模式都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即班级配辅导员、班主任。学校设置了管理学生的部门。这样单一的模式虽然有它自身的好处,但是管理的空间范围相对狭小,而且一般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缺乏实践经验,模式单一。

4.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学生出了什么问题,管理者总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去寻找原因,将之归咎于思想品德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但大部分都是学生在适应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行为的困惑,迷失前进的方向。对于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心理障碍,若一味地用传统的政治说教、校规校纪制裁的手段,则收效甚微。

5.教师管得太多,没有发挥学生干部力量。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似乎什么都在管,事事包办,脑体倒置。这样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班主任、学生专干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做的多是班主任给界定的事或者多是固定模式的被动管理,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开拓创新性的工作,也就谈不上能力的锻炼与素质的提高。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在学生管理中的特点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具有良好、和谐、积极向上氛围的管理活动。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尽量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正当合理的需要;二是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三是以个性为工作入点,使其共性合格,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四是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做学生的楷模;五是学生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做到“三个结合”,即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这一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

1.人本性。

现代教育理念区别于以往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学生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2.情感性。

教师要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培养学生的情商,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创造和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重视“感情投资”,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更容易地接受教育。

3.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忌千篇一律、程序化和公式化。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办法与教育方法;对变化着的软环境、管理措施、手段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行为表现的细枝末节,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进行管理。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1.切实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我国各级教育长期存在着忽视甚至无视教育主体性的弊端,即把学生当作“物”或“机器”进行塑造。因此,传统的德育存在着抑制个性的倾向。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要把学生当成“人”,尊重、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从而唤起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形成主体意识,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将来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真正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核心是指导与服务,“授之以渔”,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日益膨胀,师生间无形就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唯师独尊”观念,改变单方面灌输和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与学生为友,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

4.加强学生管理中的感情投资。

学生管理中的感情投资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投入整个身心和感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心理沟通,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实质上是向学生奉献的一颗爱心,这种投资并不图物质上的回报,只希望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而教师所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当代学生知识面广、思维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使得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更具有发散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启迪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和平常的生活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

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活动的大众化、阵地化、精品化、系列化,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知识和智慧、意志和能力及自身特长在参与中得到充分培养与体现。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要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行为表现的细枝末节,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1]彭艳红.坚持以人为本.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前沿管理,2008,(5).

[2]陈艳.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主体理念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