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社区化走向

2010-08-15李孔文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社区政治思想

李孔文

(皖西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社区化走向

李孔文

(皖西学院教育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和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与发展跨度,引发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社区化走向的若干思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政治生活理应走进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学生立足社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需要大学生成为社区人;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大学生投身社区发展之中。

大学生;政治生活;社区化

当代大学生处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之中,肩负着振兴民族的伟大使命,需要及时了解形势与政策,关心大事要事,学会做好小事实事,政治生活走向成为新时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政治权利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法律法规中多有论述。认知、参与和行使政治权利,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大学生的公民权的基本内容。从文献检索中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热点话题,从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层面来探讨社会服务和社区实践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在社区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以社区为环境要素,突出人文感化情境的创设[1](P323),提出基于社区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走向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

伴随“国学热”和经典诵读的盛行,高等学校的莘莘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从两个方面剖析其影响。

(一)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相继的政治条件,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中的爱国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遵从礼教、重视血缘亲情、以宗族为中心,把家庭利益、国家利益置身于个人利益之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抹重彩的地方。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绵延了几千年,对于历代的学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先秦到明清,从官学到私学,不乏有饱学的士子议论朝政、为民请命、替君王担忧,东林议政和公车上书是典型的代表。“五四精神”是中国的高校学子身上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成为他们走向政治舞台,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不竭的动力和精神源泉。视国为家,赴汤蹈火,先善其身,再平天下。乡规民约发展起来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被沿袭宗法等级制度的君主借鉴,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教化了民众,制约了士人,巩固了政权,维护了统治。无论是五经博士还是翰林编修,都时刻把国家至上的原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以宗族的成败而甘苦,国家的兴衰而荣辱。

当代大学生需要对世情国情的深刻认识,要以传统文化为渊海,立志报国,服务人民,典型代表如包涵和徐本禹等人,把青春年华奉献给艰苦辛劳的岗位,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二)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和发展跨度对大学生政治生活产生了断裂的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子的人生抱负,发展的阶段性因为穷达而异。很多大学生融入现实生活,既不满足于修身和齐家,又无法企及治国和平天下,发展的跨度带来的窘困油然而生。如何释难解困,在齐家和治国之间予以平衡,我们提出基于社区的政治生活走向的策略。

社区的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9世纪末提出,原意指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2](P4),在我国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有了一定的发展,乡村社区还较为滞后。以原先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发展而来的社区,可以看成居住于某一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人文和空间的复合单元。现阶段的基本特征有:高密度的异质生活单元、多元的社会关系及文化、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由新兴的社会阶层引领的精英化生活方式等。大学校园不是封闭的场所,与广阔的社会生活息息相通,难于限制大学生的行动,禁锢他们的思想。很多时候,靠死看硬守的封堵措施来管理当代大学生,以确保重大政治事件中的平顺祥和,在思想多元、资讯发达的今天一来格格不入,二则难以奏效。

社区化是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的新走向。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传统的班级概念趋于淡化,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社区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战略抉择[3]。大学生的生活所涉猎的一般有两个社区:一个是以学校为基点的社区,另一个是以家庭为基点的社区,重点在于前者。社区生活是当代大学生从齐家走向治国的“中间地带”,是他们经受政治考验,加强专业实践,历练生活技能,实现人生抱负的土壤。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生活:走向社区

高等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应该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政治生活社区化的走向,成为他们的“三个贴近”,帮助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觉悟,发展政治能力,提升政治境界,做到分享而不干涉。

学校所在的社区是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的主要阵地。突破原有生活空间的域限,以社区化扩展对大学生的政治生活覆盖,学校中心和社区边际的高度嵌入模式,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生活发展的新趋势。

(一)拓展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面

大学生的政治能力应当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和事着手,关心社区发展,可以形成对政治的积极态度。因为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有的知识素养,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濡染,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依托社区、参与社区范围的政治活动的需要,如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重大事件的听政,亲历基层民主政权组织形式和活动等等。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可以帮助他们把个人的成长与生活范围密切结合起来,基层赋权有助于他们政治意识的强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意义重大。

(二)夯实了大学生政治实践根基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应当放在基层进行锤炼,社区实践可以成为他们政治生活坚实的平台。社区建设的管理者和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可以从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大学生中选拔,实现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互动联动。一方面向基层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锻炼大学生的基层生活实践能力,实现他们在人生理想和现实发展之间的自然对接,象村官的选拔和任用对未来干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推进了对大学生的监管和评估

社区模式的全面覆盖,给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和能力评估带来新的变化,给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气象。当代大学生需要政治而非远离政治,参与也不是干预,学会融入而非过度狂热,需要热情而非反抨击。社区模式可以提供大学生真实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事件,对于国家人才使用的考察环节具有充分必要的价值。

(四)发展了社区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人才市场仍然是精英化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政治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大学生逐渐成为社区中特殊群体的一个系列。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充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理解可以采取社区工作模式。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解决在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从政治角度思考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困难,以高校自身工作为实体,以社区工作为展开,针对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努力为根本,可以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多种政治资源,有助于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完善国家长治久安的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召唤:立足社区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打破空间角度相互分割的壁垒,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实现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和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立足社区,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自己投身社会,服务基层,奉献社区,努力做到消弭城乡差别、体智差别和贫富差别,这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召唤。

当代大学生需要关注政治,关心身边发生的和未来发生的大的事件,需要把个人发展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在大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工作服务对象,立足社区开展力所能及并行之有效的具体工作,是大学生政治实践的可操作方式。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借鉴所在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移植到家乡建设中去的倾向和做法。这种努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投身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是他们服务社会,回馈家乡的真实表现,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制度的具体化,是他们在修身齐家之后努力走向治国平天下的勇敢实践和积极探索。

社区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关联更加紧密,城市中心社区进程的加快,推动着近郊区和远郊区的社区发展,户籍制度的变迁将淡化城乡的概念,也给大学生建功立业确立了相对明晰的空间,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面对熟悉的人和事,工作思路也能逐渐打开。

四、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需要大学生走向社区:成为社区人

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已经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其中包括“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公寓,进网络”等五进工程,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复杂多样和不断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相继出现,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是从未有过的困境。思想多元、行为开放的年青一代也不可能只从单向道了解爆炸的信息而感知外面的世界。不应是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一出校门就过时了。灰色的理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往往苍白而无力,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前赴后继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反思,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作为创新点来抓落实。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转型,一方面世界变小了,另一方面每一个人仍然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之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文化生活圈,即为“社区”,即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从事多种社会活动的具有共同意识、利益和归属感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中国虽为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有原先从计划经济时代承继过来的组织与单位,但是相应的属性与职能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高等学校也不再是象牙塔。按照计划生育的国策指引,我们今天面临80后、90后的大学生,又是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群体,随着军队、工人和农民群体的问题相对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在就业形势异常严酷的现实中,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时期尤显迫切。

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提出基于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策略,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分析视角,拓宽了实践教学的活动领域,有效整合了校内外的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在社区实践中检验真理,体悟理论。社区化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亲社会的情感,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和事中感受生活的真谛,陶冶他们对美好事物高尚的情操,提升他们对丑恶现象的拒腐防变的能力;有助于锻炼大学生在社区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生活境界,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活是很好的历练,有效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服务基层,在实践中不懈追求和努力探索,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打下根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路径是相对于脱离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而言的,是一种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4]。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原则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社区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能够及时有效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到每一名大学生那里,并能切实作出回应,学会按照路线、方针和政策行事,在整个社会人群中以社区为范围成为领悟和贯彻的标兵;大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如何运用和检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如何丰盈自己,体现严谨的专业知识系统,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在社区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发展成为高度社会化的、有健康个性的、立足基层积极服务于一线岗位的、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人。

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走出“象牙塔”,需要与社会服务的实践互动联动,在社区环境中得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如此,学会把优秀的理论成果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结合和历练,在基层实践,在公益服务岗位上修为,在生活中学会内化,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运用的场境和尺度。

基于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既与大学生所在学校为基点的社区相结合,又与他们各自家庭为基点的社区相结合。不仅是关注他们的目前生活,同样关注他们的既往生活,也为他们的后来生活作好扎实的专业实践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基于社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新的构想,在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比较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思路,发现和累积丰富新鲜的教学案例,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与参照;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创新范式。

五、政治文明建设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

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区建设往往真切地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具体涉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司法公正;违法必究;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等方面。

大学生在社区建设中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人,社区发展中尤其应当把大学生作为不可离弃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也应当提供机会和积极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大学生的成才做好各种支持性的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从行政机关、大学毕业生、社会从业人员中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加强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中来,并把培养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分子工作始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譬如可以在社区居民中组建思想政治工作义务调解队、法律援助队、志愿者服务队等[5]。社区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在高等学校党委和共青团委的正确领导下,谱写人生最绚丽的篇章。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陈原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4):477-479.

[4]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9-21.

[5]唐亚林.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论纲[J].江淮论坛,2005, (2):76-82.

On Community-orientation to the Political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 Kong-wen
(College of Education,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of that home is country and the ambition in life span of self-cultivation,family harmony,state governing and world peace among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forth upon consideration 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They should study and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ir political life should be coming back into community.The integrated-building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needs the students to find basis on community.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makes college students become community-residents.And the building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endow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join i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life;community-orientation

G455

A

1009-9735(2010)03-0019-04

2010-03-15

安徽省教育厅2009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基于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研究”(2009sk553);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9年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社区的实践研究”(B2009020)。

李孔文(1973-),男,安徽寿县人,皖西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社区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社区大作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