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
2010-08-15王莹
王 莹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养老现状的分析、城乡养老制度的建立,以及养老模式的选择上,而从文化角度阐述养老模式的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从孝道文化的视角来阐述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孝道文化概念的文献综述
孝道文化是家庭私有制和父权制产生以后形成的一种伦理道德,即子女奉养父母。它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代际情感模式,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含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孝文化是指家庭子女对于父母的奉养;广义的孝文化是把家庭子女奉养父母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等相联系。杨懋春认为:“孝不一定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当然的事,也是作子女者的一种义务,或一种应当扮演的家庭角色。”(杨懋春,1972)孝的行为方式是对父母“衣食上的赡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崇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权威。经过伦理的倡导和法律的维护,孝文化已成为中国国民心理的一部分,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渗透(肖群忠,1998)。很多学者将孝视为中国的根本文化,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的社会(杨国枢,1989)。中国人将孝道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主动顺从,他们都会因为孝道观念而照顾老年父母的日常生活。孝道规范对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有巨大的影响。黄坚厚在对我国台湾地区青少年关于孝道的调查中发现,孝道对于青年人孝敬父母有深刻的作用(黄坚厚,1989);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城乡调查”显示,老人中担心子女不孝敬的为数不少。总体而言,多数子女是孝敬父母的,老年人对子女持肯定的态度。但也有1.2%的城市老人反映子女不孝顺,29.7%的老人担心子女不孝顺(张秋霞,2003)。传统孝道观念在现代中国社会依旧存在,调查表明华人社会中一直存在着尊敬老人的传统价值观。香港城市大学2001年中国七城市的孝道实践研究显示,中国人仍然崇尚传统的孝道观念(关锐煊、张宇桥、伍锡洪,2003)。2000年中国城乡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家庭内的孝道广泛存在,孝文化仍然担负着联系父母和子女的纽带(伍小兰,2003)。
在我国传统的古籍记载中,孝道与养老模式的建立也有着密切关系。《尚书·酒诰》记载说:“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孟子提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上》)《孝经》提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庶人章》)[2]
由此可见,养老是传统孝道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一直有着极强的家庭观念,中国社会的养老模式也一直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中国的法律与道德也一直强调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而,分析传统的孝道文化对于我们分析农村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内涵及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
(一)传统农村养老文化的内涵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中国传统养老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部分,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孝道观念则构成了传统养老文化的思想依托。从现有资料看,传统农村养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养老、尊老和送老。
第一,养老。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的统一,供养有两种:一种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冻饿之虞,“是谓能养”;一种是将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老年人,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是谓善养”,传统养老文化主张后一种。另外,养老不能只注重物质而不注重精神,如果没有爱的精神,“虽日用三牲,尤为不孝也”。
第二,尊老。要养成尊老的社会风气和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如在尊老风气上,指“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另外,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老、敬老”社会伦理道德体现在称谓、礼仪和吏制等各个方面。如在称谓上,称长者父老、父兄;在礼仪上,古代敬老,行有行礼,坐有坐礼;另外,在吏制方面,国家设立父母官,“职养德高年长者”,以敬养老者,让其安度晚年,享受社会尊敬。传统养老文化不仅把“尊老、敬长”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且是“养老”的最高境界。
第三,送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葬意义深邃,其重要性超过了养生者。“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重视送老的观念,不仅导引出传统社会中一些“生不极老,死乃崇丧”的反常现象,而且培植了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特性。民间说法,“生要在苏杭二州,死要在厦门泉州”便是很好的写照。[3]
(二)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
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选择受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第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在儒学中,许多对孝的论述和要求,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使养老由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演变为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敬老、爱老、养老成为社会公认的美德。在传统社会里,传统养老文化的核心——孝观念在传统社会里被绝对化、宗教化。强调父为子纲,孝子要想方设法孝敬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模式就被理念化。“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家庭养老从注意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转移到注意其中蕴涵的理念。这种经过数千年积淀的形成的传统养老文化理念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第二,我国古代兴行“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并且历代法律也都对子女不孝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此外,国家还通过“举孝廉”,表彰孝道有成的孝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行孝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可以说,孝道文化不仅影响个人赡养自己的父母,更强调了从国家的高度上对老人的赡养,即社会养老。因此,在考虑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时必须考虑我国具体的文化背景。
四、孝道文化影响下的农村养老模式选择——建立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型农村养老模式
在孝道文化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型农村养老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第一,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模式。家庭养老的运行,主要靠的不是现实行为,而是源于文化的动力”。[1]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西方国家“接力式”的代际关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无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同,我国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的改变,始终保持着传统式家庭,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代代相传。尽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并不能否定家庭养老的价值。由于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暂时缺损,农村老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我们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中国农村之所以普遍采用家庭养老,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实行农村家庭养老符合农村普遍存在的现实经济状况。由于农村一直以来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使得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也就丧失了从土地中获得金钱的来源。而他们的孩子也就相应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第二,实行农村家庭养老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敬老、养老文化心态。就我国而言,人们选择农村家庭养老还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因素。中国儒家思想中的“要孝敬”、“勤持家”、“讲礼俗”、“重人伦”等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这种思想与旧中国不发达的经济水平相适应、相匹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敬老观和养老观,并支配着中国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所以,中国的老百姓比较愿意采用农村家庭养老方式赡养老人,老人也希望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因而,政府和社会都广泛提倡这种养老方式,并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予以大力推广。第三,社会养老无法替代农村家庭养老实现精神慰藉功能。物质上的供养虽然构成养老的最基本和最低层次的需要,但是它是养老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生活照料是养老的第二个层次,它是在物质供给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精神慰藉是养老的第三个层次,因而也是最高的层次,它是养老的深层境界和高层追求。
第二,社会养老。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正确估计和利用国家的权力和威望,在国家政策等相关制度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养老模式。传统养老文化的模式是国家性家庭养老。也就是说,国家的支持在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国家的支持,家庭养老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其实,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国家都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如我国现代的婚育文化,社会主义敬老养老文化的形成,国家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7]。社会养老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通过社会服务而实施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重要支柱。
第三,自我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核心家庭的出现,人口流动的出现,甚至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文化观逐渐淡漠,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这就要求农民个人培养和强化自我养老保障意识。一般而言,家庭中经济资源大部分是老年人一生的财富积累,老年人不应一味地“无偿”转移给下一代,而应强化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利用这种控制权进行自我养老。
五、结语
笔者以孝道文化对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为主线,探讨了在传统的孝道文化的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这就说明了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性。随着我过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养老方面的缺失,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模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这种养老模式的思想根基,孝道文化的作用也不可替代。
[1][3]高和荣.构建中国农村养老方式[J].人口学刊,2002,(1).
[2][5]潘剑锋.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沙莲香.中国人的民族性(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薛兴利等.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实证分析与基本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1998.
[7]刘巧利.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J].教育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