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关于“人”的概念隐喻研究

2010-08-15陈伟伟许德法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系陕西西安710021

文教资料 2010年15期
关键词:源域统治者论语

陈伟伟 许德法(西安工业大学 外国语系,陕西 西安 710021)

1.引言

对于隐喻的研究,西方学者持有多种不同的观点。Aristotle是西方隐喻研究第一人,他认为隐喻就是名字的转移或替换。他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旨在使言辞委婉、高雅。但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发现并提出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手段,具体地说,隐喻可帮助人们以旧知新,以具体知抽象。Lakoff与Johnson首先提出隐喻的认知观,隐喻具有了认知功能。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简单的语言现象。

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大量的语言事实的考察,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Lakoff和Johnson等称为概念隐喻。我们首先以隐喻化的概念思维,然后以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我们在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式不过是一种浅层表现,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

在Lakoff和Johnson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涉及两个概念领域:源域和目标域。概念域是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基本单位。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一个概念隐喻涉及四个方面,即四个要素: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概念隐喻的认知力在于每一映射都在上一层面进行,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系统的概念范畴来处理抽象概念。概念隐喻就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个不熟悉的、难以理解的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在映射过程中,我们首先找出源域和目标域中所共有的关系结构,然后根据相关概念,在这一关系结构中所扮演的类似角色形成两域间概念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两域间相关成分的部分映射入手将映射进行扩展并得出推论。

孔子,作为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唯一一部完整记录孔子思想的典籍——《论语》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记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人的《圣经》。尽管本书篇幅不长,各章各节的论述都较简短,但是其中有关“人”的隐喻大量出现,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就孔子而言,他主要用隐喻的方法言道,其基本观念都是借助于隐喻来表达的,从而具有极其丰富的意蕴。

2.以“人”为目的域的概念隐喻

在《论语》中,关于“人”的概念隐喻很多,将其归纳可分为三类:人是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物体。

2.1人是植物

1)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乎,秀而不实者有矣乎!”(Ⅸ.22)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Ⅸ.28)

3)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ⅩⅦ.7)

在1)、2)中,源域已出现,但是目标域并不能直接看到。学者们通常认为“苗而不秀者”指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但他英年早逝;“秀而不实者”指的那些虽然有些能力或者是小有名气的但对国家没有作出任何贡献的人。在2)这一概念隐喻中,松柏是人类。人类和植物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特征,在关键时候二者可以显现出这些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不像那些在冬天易凋零的花朵,松柏是最耐寒的植物,能经受住寒风的袭击,而君子正像这松柏一样,能应对各种危险。3)是孔子的独白,他以“瓠瓜”自比,称自己并非是只能挂着让人看而不能吃的苦葫芦。原文中采用的是隐喻的方式,即采用“甲就是乙”的表达式。这个隐喻中,源域为“瓠瓜”,目标域为孔子自己,而此处诙谐地表现出孔夫子希望“仕而得禄”的愿望。

2.2人是动物

4)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Ⅵ.6)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Ⅷ.4)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ⅩⅥ.1)

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ⅩⅧ.5)

4)中概念隐喻显而易见:“仲弓是犁牛之子”。据说他的父亲出生贫贱,品德很差,但仲弓却很有才能。“山川”意指统治者,“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指统治者将会雇用他,尽管他出身贫寒。5)将人与鸟作比较,即“人是鸟”。6)发生在这样的场景下:鲁国的公爵季孙将攻打颛臾,而颛臾的国境早在鲁国被封时的疆土之中,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孔子反对战争并认为是不公平的。因此他把发动战争的人比喻为凶猛的“虎”,将希望和平的人比作“龟玉”。7)楚国的狂人接舆是位隐士,对当时的社会极为不满,见到孔子时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他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他把孔子比作凤鸟。

2.3人是无生命物体

8)子曰:“君子不器。”(Ⅱ.12)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Ⅱ.22)

10)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Ⅲ.24)

11)斗筲之人,何足算也!(ⅩⅢ.20)

12)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ⅩⅤ.7)

1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Ⅴ.10)

14)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Ⅸ.13)

15)子曰:“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总星共之。(Ⅱ.1)

16)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ⅩⅨ.24)

8)中,“器”是器皿的意思,“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是器皿,不应只有一种用途,只做一件事,而应德才兼备。9)中孔子说道:“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此处,人被比喻成“大车”和“小车”。信是孔子非常重视的道德品质,大车是指牛拉的车,小车是指马拉的车,“輗”“軏”指用在车辕与车横交接处的木销子,是车子前段与车辕、横木衔接的关键,车子有“輗、軏”才得以行驶。“輗、軏”物小,于车物大,如同“信”之于人,看似事小而意义重大;“輗”“軏”是车辕与横木的连接之器,“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必备品德。以“輗、軏”映射“信”自然而然令人产生车无“輗、軏”不行,人无信也不行的联想。10)“木铎”是一种青铜木舌,在远古时期,人们通常通过它把人传召到一起,听取一些命令和法令。孔子自喻为“木铎”,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11)孔子把统治者比喻为“斗”和“筲”,暗示统治者能力有限、气量狭小,离所谓的“士”的标准还很远。12)史鱼是魏国的大臣,对君主进谏直言不讳。孔子将刚直不屈的史鱼比作“矢”。13)孔子看到他的学生宰予在白天睡觉,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用“朽木、粪土之墙”来形容宰予。14)是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哩。”他把自己比喻为“美玉”,表达了他渴望统治者能尊敬和理解他,更重要的是能采纳他的思想。15)在这一概念隐喻中,各个跨域的映射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如统治者对应北极星,民众对应北极星之外其他群星。那么,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该隐喻内部结构的某些具体映射,如:有德的统治者就是天上的北极星,是天空中亮而不动的星。但只有他以德施政、作出表率,才能赢得行绕其周围的众星所捧。本推论推导出,在具有中国文化意识因素的认知模式下,源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认定和凸显,通过一一对应的映射原理,可以从北极星的地位推导出统治者与其相一致的地位,即统治者地位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对于这一隐喻的等级分析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更高层次的概念隐喻,即“人类是天空中的星辰”。在对话16)中,孔子将“他人”比作丘陵,可以超越;将自己比作日月,不可超越。

3.结语

通过对《论语》中“人”的概念隐喻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背景及经验知识是隐喻的语言环境,是隐喻概念形成的源泉。因此,对《论语》中隐喻更深层次的理解,除了要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外,还必须借助于语言所依存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为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的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ngerer,F.,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杨伯峻,刘殿爵.The Analects[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许群爱,刘宇红.对《论语》中概念隐喻的文化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54-55.

[6]陈道明.概念映射的“双域”模式和“多空间”模式[J].外语教学,2001,(1):13-18.

[7]王银娜.从认知角度看《论语》中的隐喻和换喻——考察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8]郝霞.《论语》中教化隐喻的认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

[9]刘重德.《论语》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丁四新.近年来英语世界有关孔子与《论语》的研究[J].哲学动态,2006,(12).

猜你喜欢

源域统治者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