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与无限——浅议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人生意蕴
2010-08-15谢丽娟
谢丽娟
(河南大学 中文系,河南 开封 475001)
在电影这个艺术领域中,人生,这一“艺术创造的母题”[1],尤其自20世纪以来,在立意迥异的各色剧目中彰显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余秋雨先生曾说:“艺术以整体拥抱世界,或者说,艺术拥抱着世界整体。但是,世界太大,也太杂,拥抱它的手臂又太多。归根结蒂,艺术所拥抱的是人生。艺术的意蕴只能是人生意蕴。”[2]事实也证明,“人生”在艺术天地中的确是颇受大众青睐的。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据阿利桑德罗·巴里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诗意电影《海上钢琴师》,就因深蕴着一种别样的“人生”而攫住广大中外观众的心。
一、有限生命中的无限意义
艺术家之所以塑造1900这个角色,是想借此光彩夺目、奇异怪诡的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思索和品味。1900因其孤独落寞的经历而具有一颗善感细腻的心,因而更能敏锐地洞悉世间万象,并藉此创作、弹奏出感人肺腑的乐曲。他的一生就和一艘船与音乐相伴共存,因此,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并对之产生了拒阻情结。正如他所言:“陆地,太大了,它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我们不能将他的终生不下船视之为对现实的逃避,亦不能苛责他甘心囿于那方狭隘的小天地,是心灵和行动上的懦夫,他与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是大为迥异的。“套中人”是身于现实生活中却因懦弱而只在形式上与外界隔离,1900坚守的只是无需乐谱亦无需模板的心灵音乐广场,践行着在上帝的生死薄上无痕迹地来亦无痕迹地去的人生历程。更何况有一二三等舱之分的维珍尼亚号可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生于船、长于船的1900对其中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几乎是窥尽无遗了,因而他对Max所津津乐道的“大红大紫、香车美人、万人景仰”般的生活漠然视之、泰然处之。音乐是有灵性的东西,他或许是怕玷污了它、亵渎了它,破坏了它的圣洁、它的灵气、它的神秘。
1900对音乐的情结有别于其他音乐家,大多数音乐家是把音乐作为生命的寄托,而他却是在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他说:“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由此可知,1900对自己应过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对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些问题可谓是心知肚明。“作为个人,生命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死的,个体生命一旦结束,活着时候的百般奋斗千般辉煌对于他本人而言就全无意义”[3]。1900对这一番人生感言应该是已经深刻感悟到了的,所以他坚持以有限的琴键来创造无限的、美妙的、自由无羁的音乐,充实他有限且单纯的生命。他是站在终极这个角度上来俯视自己的人生的,因而他就如圣人般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尽管他不下船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他却懂得以音乐为寄托,“用欢乐充实人生过程,赢得生命的骄傲和尊严,让生命焕发出悲壮而热烈的光辉”[4]。
二、在人生困境中的抉择
纵观整部影片,可以看到,最突出的情节就在于展现1900是如何在人生的困境中徘徊挣扎的,影片的一个高潮部分也是锁定在他站在船的阶梯上做选择这一片段上。其实,艺术家正是在借此传达出人往往容易陷入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中这一见解。具体到影片来说,他让1900拘囿在对“陆地上的世界”无法认识当中,以1900的眼光作为瞭望台,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陆地上的世界”,继而思考:人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自己所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最好的吗?
史铁生曾说:“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得越多,结果发现尚未认识的也越多,无论人类怎么努力都不能穷尽对它的认识。相对于人类已经认识到的来说,它永远是无限。被认识了一点的无限和被认识了许多的无限,都还是无限。”[5]一直在1900心灵中盘桓、冲撞着的也正是这样的矛盾、困惑。那88个琴键和维珍尼亚号的每一寸甲板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能够触摸到它们,把握到它们,娴熟自如地驾驭它们,只有在这里,他的心才是自由的,他的人生才是厚重的。他深知自己的调度认识能力,因而他从船上的生活世界这一人类世界的一角反观好友Max口中的陆地世界,明白那里的“无限”不仅对他是“无限”,而且对世上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无限”。
面对这样似乎谁都逃脱不了的人生认识困境,1900并未选择“无为”,他有自己的抉择方式:当他忍痛割舍掉那段恋情,重返到船上时,他与他的音乐融合得更加天衣无缝了。唯有在这里,唯其如此,他才是这个世界的快乐王子,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宰者,而这也才是他人生的归宿、精神的家园。然而他的这种选择又与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不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可谓是经历了人生的大富大贵之后,才抛弃一切重寻“画画儿”带给他的心灵慰藉、幸福源泉,而1900却是彻底摒弃了那种已可预见的世俗幸福所引起的欲望。由此可见,1900作出的选择给人的心灵震撼可以说是远远超过前者的,也因而显出另一层更高的人生境界。当然这并不是说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抛却世俗的幸福才更显价值,只是因人而异罢了。音乐是有灵性的东西,尤其对于即兴发挥的爵士乐来说,不沾染世俗庸繁杂念的心灵或许更易与它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吧。
三、立意只为人生
一部带有唯美、伤郁情调的悲剧影片,总会引起观众诸多的悲叹与憾惋,于是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替主人公作出种种设想,去填补艺术家在编剧时“疏漏”了的可以改变主人公命运的空白点。可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我们“好心”修改后,主人公的人生似乎是完美了,没有遗憾了,可是我们的心却仿佛觉得仍少了些什么。那究竟少了什么呢?是想象,是可供我们回味的东西,也就是说一种原有的缺憾美消失了,我们也因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与剧作对话了。所以,艺术家在此故意留了一些破绽,空出来一些东西供我们咀嚼、赏评,其中有两处尤为明显且很有可能改变1900一生的线索编者都避而未提。
一处是1900不但拒绝下船,而且强烈抗拒为他的音乐灌唱片。他的理由是:“我的音乐和我的人是不能分离的。”而他唯一的一张为爱情而奏起的柔情似水的唱片,也因爱情的瞬息即逝被他折碎。所以许多人都不明白,他可以拒绝下船不去过那种看不到尽头的生活,可为什么不许把他的音乐制成唱片让更多的人分享那美妙的乐章,甚至留传后世呢?其中不排除以防他人拿他的唱片去牟取暴利的可能性,况且他也对Max说过类似的话,他不想成为别人敛财的工具,而他本人对钱财也十分漠视。我认为他是在努力为自己的音乐坚守住一种东西,一种纯净的、不可重复的东西,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它永远是变化着的、充满活力的,一往无前地欢跃着奔向远方。艺术家或许也想在此展现出他的一种坚毅、执着、热情、洒脱、恬淡、自在的人生观。
另一处是影片只显示出了1900为了爱情而差点踏上陆地,却未从那女子的视角来渲染这个爱情故事。假如她也真的爱1900并回头去找他的话,找到他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他们的爱情定如平常人的一样沿着一个轨迹滑行:结婚,生子,白头偕老,而当维珍尼亚号即将被炸毁时,1900应该是无可选择地携妻挈子踏上陆地。《海上钢琴师》的结局也该如有的观众所愿改写了,可这样一来,1900的人生故事就落入了俗套,那令世人惊骇且沉思的临终人生箴言也无因可发了。因而艺术家有意掐断了这条线索,为他感悟人生、洞察人生另辟蹊径。把1900塑造成一个无户籍亦无国籍,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的模糊且单纯的形象,它像极平凡的人生:赤条条地来,亦赤条条地去;悄无声息地来,亦悄无声息地去。
“人生”这个话题是常讲常新的,我们对其中的诸多现象似乎总是处于迷蒙状态,可既立于天地间,有了思索的能力,也就总想多清醒几分。看过为数不算太少的中外影片,唯有《楚门的世界》和《海上钢琴师》对笔者的触动最大。这两部片子都是以“人生”为母题,却似乎描绘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楚门的人生一开始就是被设计了的,直到他长大成人后才朦胧意识到并奋力去抗争;1900则是在他的人生刚开始出现被人操纵的迹象就把这种可能扼杀在了萌芽状态。然而两者之间又同时突现出了 “自主”这一人生意识,他们看重的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因而,尽管时空的长河是无限的,并且有太多我们自身无法认识、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因素,可我们只想用有限的个体生命去撞击出一种独立特行的人生姿态,展现出个人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可是过程却由我们自己主宰,所以我们要尽力将我们有限的人生化为无限中的无限。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P92.
[2]同上,P92-93.
[3]胡山林.心灵感悟[M].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P35-36.
[4]同上,P41.
[5]同上,P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