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演变历程研究综述

2010-08-15刘静

文教资料 2010年3期
关键词:私学官学书院

刘静

(湖南师范大学 教科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演变历程研究综述

刘静

(湖南师范大学 教科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本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具体的综述,并对其发展动因、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些启示。

民办高等教育 发展演变历程 启示

一、我国民办(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演变历程

1.古代私学的历史线索。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因官学的衰败而兴起了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古代私学,孔子、孟子及其弟子所兴办的私学就是其代表,且孔子被认为是民间办学的创始人。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氛围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名、阴阳、农、杂等多种私家学派为宣扬学术思想,争取学术地位,大力兴办私学,形成民间活跃的办学气氛。然而到了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首禁私学,企图以烧书、坑儒、严禁私学来加强其统治。秦始皇在教育方面的倒行逆施破坏了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科学文化,同时也阻碍了私学的发展,但私学却禁而不止。

到了汉代,由于新王朝百废待兴,急需人才,而官学未兴。此时在秦王朝时被压制的私学得以大量恢复,实质上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建设国家的任务。当时出现的“经馆”,又被称为“精舍”,是一些学者聚集讲学的地方,其程度相当于大学。在这里,经师大儒们从事私人讲学蔚然成风。汉代私学是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发展历程中趋于正规化的阶段,其自身的很多特点,奠定了后世私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由于战乱,统治阶级无暇顾及教育,官学式微,教育几乎被私学所取代。但由于诸统治者认识上的差异,私学的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但相对官学而言,还算是兴盛。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动荡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为隋唐时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官、私学均较发达。由于统治阶级对私学所采取的积极政策,儒家学者开办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也很普遍,私立高等教育成为隋唐时期教育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书院”,一种私人创办为主、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私学发展到书院,达到制度化阶段,成为私学的高级形态。到了宋朝,由于统治阶级“兴文教”之政策,书院大兴,在当时几乎取代了官学而成为主要教育机关。如当时的岳麓书院,即今天湖南大学的前身。元朝统治者对书院因势利导,鼓励加支持的政策,使其数目从宋朝的173所增加到227所。但由于元朝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官学倾向明显,致使书院最终沦为科举的附庸。

明初的几个皇帝重官学而轻私学,书院未受到重视,期间发展历尽曲折,并终于虽遭禁毁而“终不能止”。清初90年间,统治者先是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后又改为严格控制监督下的积极发展,书院数量达到2000多所。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诏将书院改为学堂,至此,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院在历时近千年之后,终于在清政府的新政中匿迹了。

2.近代意义的私立高等学校历史脉络。

近代意义上的私立高等教育开始于清末,从清末废除科举取士算起,贯穿于民国年间,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对教会学校主权回收和对私立学校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止。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外国侵略的深入,教会学校作为文化侵略的工具开始在中国出现。与此同时,面对落后的现实,国人也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寻求富国强民的途径,西式学校作为新学成为国人学习的对象。私立教育在内容、规模、形式等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创办者的不同,这个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两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国人自创的私立学校。

(1)教会大学

清末民初,由于西方国家侵略的深入,教会开始在中国办学。维新运动以后,教会大学出现,如武昌文华大学、广州岭南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协和大学等。据《中国宗教年鉴》统计,1917年英、美等西方列强的教会在华创立的高等学校共计34所,学生9492人。这时期的教会大学不受中国管辖,直接听命于其直辖的宗教团体,教学以传播宗教和培养宗教人士为目的,校长大多为传教士。192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 “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认可办法”和“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教会大学正式被纳入我国私立教育体系,逐步向中国化和世俗化转变。在内部管理体制上,由于和宗教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会大学通常在中国的本部设立一个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在西方设立一个董事会——隶属于传教士所属的教会。《外国人捐资设立学校认可办法》要求教会学校的校长必须为中国人,学校必须设立董事会,在董事会中中国人应占董事名额的半数以上。由于学校的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教会,因此西方董事会实际上掌握着学校的绝大部分的权力。教会大学的主旨是实行文化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看世界的窗口。

(2)国人自办的私立高等学校

近代,面对社会的剧变,一批进步人士力图通过新式教育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国人开始自办私立高校,但私立大学只有1897年的南洋公学、1905年的中国公学、1906年的复旦公学和1910年设立的法政学堂。这个时期的私立高校规模很小,经费困难,设备简陋,教师缺乏。

民国时期私立高校的发展以抗日战争为 “分水岭”,分为两个时期。民国初期,私立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公立高校,以法政专科教育为主。国民党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持鼓励态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私立大学,如南开、复旦、厦门等大学。日本侵略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特别是私立高等学校,由于当时政府无暇顾及,以及自身经费的缺乏,大多无力迁移到后方,故而被毁严重,数量锐减。抗战后,许多私立高校包括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因资金匮乏无法维持,被政府乘机收并为国有。大多数的私立高校在质量与资金上已经无法恢复到抗战前的水平。

建国初,国家对私立高等学校采取回收和改造政策。1956年,所有的私立学校被改为公立学校。直到1979年第一所非公立性质的高校出现为止,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销声匿迹20余年。

3.新时期民办高等学校的兴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短短30余年的时间,按王炳照先生的划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1978—1992年)。鉴于历史的教训,人们重新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及“科教兴国”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进行转移,科技革命及信息革命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国人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发展科技和教育,才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大力培养各层次的人才,才能振兴国家。大力发展党的教育事业,不仅要大力发展公办教育,而且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第二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峰阶段(1992—1997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使人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深化了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大大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在其中。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统计,仅1995—1997年间,高等教育机构数就达1273所。

第三阶段:进入依法治教、依法管理和依法办学的阶段(1997年至今)。《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规相继出台。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其中理论的支撑、政策的导向和历史的必然是最主要的因素。

1.理论的支撑。

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重要时期,都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从理论上解决了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思想,为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政策的导向。

制定政策,以此来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是党和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一贯做法。

3.历史的必然。

民办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孔子办私学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官学与私学一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的思想干扰,民办教育中断了20余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思想,民办高等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三、几点启示

纵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历程: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初期,蓬勃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从有到无,20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后被中断20余年;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再从无到有,其间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历程中,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尽管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民办大学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公办大学仍有很大距离。因此,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民办高等教育得以健康发展是我国近期教育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方面,我们或许可以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坚持办学的社会公益性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

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不论是古代私学还是近代私立高校及现代民办高校,其设办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救国利民、弥补政府办高等教育的不足和出于社会公益之心。但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资产的持续膨胀,民办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的志愿性不断降低,公益性受到削弱,办学中公益性与盈利的矛盾特殊性就更加突出。因此,尽快化解这一矛盾,保持办学的公益性,理应成为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投入很大,民办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需要较多的资金。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广开财路,多渠道筹措资金,或主动寻求政府资助,或广纳社会捐资,或外引内联,走股份制、集团经营之路等。

3.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一,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二,建立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法规体系;其三,对民办高校给予资助。

4.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民办高等学校的立身和发展之本。

目前,在重点大学一味追求大而全、进“211”,一般学校忙于向重点学校看齐、举棋不定时,民办高校应认真研究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名牌,这才是民办高校在公立高校林立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最好方法。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炳照.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探求,2005,(4).

[4]顾美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1997,(8).

[5]蔡保田,张鹏.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6).

[6]马雪艳,李静.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2008,(9).

[7]张剑波.近代中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历史考察[J].船山学刊,2005,(2).

[8]胡群鸽.私学·书院·民办高校——论我国民办高校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私学官学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白鹿洞书院记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六艺”之“五射”新考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
中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