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趣点与对外汉语分项教学
2010-08-15陈露
陈露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文化兴趣点与对外汉语分项教学
陈露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揭示语言形式内含的文化意义、文化心理,可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技能。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兴趣点中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教学,可以使用一种中介联系,这种中介联系必须是有趣的、有意义的,可以发生直接联系的。在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文化能够充当这个中介。
1.语音教学中的文化兴趣点
把文化与语音教学联系在一起,人们往往认为没有必要。其实探讨文化和语音教学的结合并不是多余的。语音教学是汉语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为它对学生的汉语学习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发音准确与否是学习汉语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语音掌握不好,以后就很难纠正。但是学好发音并不容易。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和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发音常常令学生头疼。要提高学生学习语音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文化入手,将语音训练项目按照文化归类方式分为饮食、服装等具体项目,插入到声韵母练习中去。留学生刚来中国最先接触的就是饭食,对此感到新奇而激动,这样的语音教学正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味觉、感觉各方面的神经,让学生感到语音练习既有意思又实用,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准备幻灯片或者图文并茂的大卡片展示要学的语音,穿插琅琅上口的相关文化语词,并利用学生的母语讲解部分词语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语音时对词义、对文化产生印象。学生在练习貌似无意义的音节时,会在大脑中产生对汉语词义的联想,从而进一步增加对汉语的感性认识。文化语词像民谣、诗词歌赋等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美,在语音教学中穿插这些抑扬顿挫的表现形式会产生亲切、轻松和愉悦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枯燥的语音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汉字教学中的文化兴趣点
汉字这种文化符号是以视觉为主的文字,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包含了很多文化信息。如古汉字中的一些象形字、会意字就形象地勾勒出古代器服、宫室、社会活动、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
举例来说:通过讲解“天”与“地”,留学生会得知中国关于开天辟地的传说;得知“天”与“地”是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归“天”,湖泊、平原、播种、繁殖归“地”。古人眼中“天”喜怒无常,天至高无上,天属“阳”、地属“阴”,还有“天子”之说,等等。通过文化性的解说,外国学生对这一汉字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真正体会到中国人眼里的“天”字,明白中国人对“天”是一种崇拜,是一种服从。学生了解这些后,他们将会难以忘记“天”字。讲述中国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家庭故事,会让留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人眼里的严“父”慈“母”,“男”以体力耕于田,所以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女”的最初文字就是女子跪着操持家务的形象,女子由于退出生产领域,不得不依附于男子,从而决定了“男尊女卑”的不平等。
再比如: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利用汉字进行一些游戏活动,如灯谜、歌谣。灯谜是游戏式教学法中的一类,利用灯谜教学可以调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他们对汉字的印象。像给学生出的灯谜“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着,站着想一想:立”,“太阳的儿子:星”等有意思的字谜符号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样富蕴文化风俗的生动有趣的汉字讲解方式浅显易懂,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能够巩固识字的成果。
汉字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教学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使学生有理解上的障碍。初级阶段需要教师采取灵活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呈现的方式被学生接受,并能够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借助于多媒体、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简明扼要地展示是此阶段教学的要点。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基本不受语言表达层面的影响,但教师仍然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图片图形等形象化的讲解方式。
3.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兴趣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量的文化是以语言的形式传播和交流的。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语讳和口彩,都反映了文化,反映了人们群众的大量生活经验,可以说,文化用语是民族文化的镜像。
歇后语前半部分是形象的譬喻,后半部分是解语,用来直接说明事理。例如“茶壶里下元宵——只进不出”、“鼻子里插大葱——装象”、“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有联系的,一般说了前半部分,大家都明了其义,后半部分可以不说。对留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歇后语,在学习了部分歇后语以后,也常常想不到在生活中运用,只有在交际中有意引导,才可能掌握它们。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大部分谚语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的结晶。如谚语中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知识:“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谚语同样是难点。
惯用语也是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特点是多用于转义,如“抬杠”、“老油条”、“老狐狸”、“老皇历”、“走后门”、“碰钉子”、“吃红灯”等。其中不乏像“老皇历”这样有文化意义的惯用语。“皇历”是中国古代历法,内有农历日期、节令,一年一换,年年变更,若拿去年的皇历来查今年的历法,自然是错误的。因此人们就用“老皇历”来形容那些因循守旧、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给学生讲解“老皇历”的文化含义后,还可适当解释语义搭配“守着老皇历”、“揭下老皇历”,为什么用“揭”呢?“揭”是把粘在物体上的东西取下来,动作轻柔。“揭老皇历”表明了对“老皇历”仍有尊敬之情,至少不是深恶痛绝。因为以前年历贴在墙上,到了下一年贴新年历,旧历还是要小心“揭”下,以保存或备他用,所以用“揭”下而不是“撕”下。
成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或固定短句,结构固定,意义结合紧密,一般表示不可分割的概念,使用时相当于一个词。很多成语有其文化来源或文化背景。
另外,大量的文化现象还保留在普通方言词汇中。
语讳和口彩是直接为风俗习惯所制约而产生的语言变种,它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人们企盼福气样和、平安如意的心理。如:人们忌谈“死”等字眼,死了人常常用“去世”、“病故”等词语代替。汉语中还有很多禁忌语,表达了人们避俗求雅或委婉的心理。比如将厕所称为“卫生间”、“洗手间”等。语讳直接影响留学生与中国人的交往。
文化语词在各个语言中也有体现,如语讳,几乎每种语言中都存在语讳的现象。英语往往也不说“死”字,而用“go to heaven”等代替。像这样的中外相似的文化词语现象,可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外文化词语的异同点。“以学生为主体”,必然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使学习充满乐趣。
4.语法教学中的文化兴趣点
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外汉语教师深入研讨汉语语法中蕴涵的汉民族独特的汉文化,并在教学中为留学生恰当地解释这些文化内容,消除其学习难点,才能让他们把汉语学深学透,并在交际中恰当地运用。
“多少钱?”是留学生较早主动掌握并正确使用的句子。其中“多少”的语法意义是询问累计的数量,但“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你的房间号码是多少?”等句的“多少”却不是问累计的数量,而是问代号。汉人的思维注重形式,因而把外形相同的计数名称和代号名称看成一回事,用同一个词“多少”表达。留学生在初学时往往根据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说:“什么是你的电话号码?”
还有一种固定的语序传递特定的汉文化信息。例如汉族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表现在语序上则是男在前、女在后:男女老少、男男女女、父母、公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些词组中的性别顺序都不能颠倒。另有老者为尊的观念,语序上为老者在先:老少、师生、姐妹……其顺序也不能改变。
[1]陈五云.从新视角看汉字:俗文字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崔永华,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4]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