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条“腿”
2010-08-15黄君
黄 君
(丹阳市云阳第二小学,江苏 丹阳 21230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以来,我一直在寻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努力上好语文课,认真依据课程标准落实教材中的训练要求。然而收效并不明显。一次和学生的闲谈,让我豁然开朗。
【案例描述】
一天中午,我在批改作业,几位学生围着我看我批改作业,忽然一位女生发现了我右手无名指少了一节手指,好奇地盯着我问为什么。我笑着告诉学生,那是8岁时,打麦场的脱粒机的皮带绞断的。学生不知打麦场和脱粒机,便纷纷追问,我就描述给他们听。他们又问:“疼吗?”我反问:“你们说疼吗。”几个孩子七嘴八舌,有的说肯定很疼,有的说不会太疼。我问:“你们有没有受过伤?”几个孩子中,除了一个说手指曾经被小刀割伤,其他孩子均表示没有受过伤或是记不得了。我很是诧异,一个学生问:“老师你还受过哪些伤?”我伸出双手,让他们数手上的伤疤,大小近二十处,每个伤疤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我一一说给孩子们听,他们听得入迷了,禁不住羡慕地说:“老师,你们小时候真有意思啊……”
【反思与分析】
望着孩子们的神情,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和我相仿年纪的人,谁手上没有小时候留下的几处伤疤?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虽然我们那时穷困,但是生活却异常丰富。放学后,四处寻找着割一篮子猪草,然后捉迷藏,捉蜜蜂,找蜂蜜,捉鱼捉虾,到田地里帮着大人做事,烧饭做家务,假期结伴去爬山、游泳……如今绝大多数家长不让孩子烧饭、洗衣、做家务,不让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使用刀等有可能带来伤害的工具,危险的、有安全隐患的事情几乎全由家长包办了,甚至上学放学也由家长全程接送。家长处处宠着,什么事也不让做,什么风险也不让担。一句话,孩子被家长禁锢在温室中,在温房中“圈养”着。于是,他们不知道农事,不知道节气,不知道民风民俗,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工作与辛苦,不知道父辈创业持家的艰辛,不知道一日三餐的不易,不认识身边的农作物蔬菜、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不清楚各种亲戚关系,不清楚父母的生日,不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清楚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了解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会做家务,不会关心体贴照顾他人,不认识自己,不知自己长大要干什么……孩子们对生活没认识、没体验。他们的生活世界枯燥、单调、贫乏,他们活得稀里糊涂。
都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生活积累贫乏,会不会影响到语文的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前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一种同感,那就是如今学生的语感较差。有的文章,学生几乎无法理解。记得教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我读了课文深受感动,当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私时,我渴望能从学生的表情中寻求共鸣,可是我看到的是学生茫然的、无动于衷的神情。显然,学生对母亲、对母爱缺乏认识和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作为语文素养核心的语感,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长期以来在语感培养的途径上却常常是“一条腿”走路,只注重阅读背诵,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来养成语感。毋庸置疑,阅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这只是“一条腿”,还有一条重要的“腿”——生活体验。
阅读活动不仅仅是语感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体验是语感的内核。对于同一种言语客体,由于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感受也会大不一样。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和一个身在异国他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老年人,对“祖国”一词的感受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一个饱经沧桑的流浪汉与一个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所产生的震撼力是无法相比的;同是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过茫茫大漠的人与没去过的人产生的阅读感受肯定会有距离;同样,对于从未见过雪的人,读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产生的联想怎能与常年生活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人相比?生活体验越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会越灵敏、越准确、越细腻、越独特。同理,生活体验越丰富,写出的文章也会越真实、越厚重、越深刻。而一个没有生活体验或对生活体验不深的人,写出的东西便会让人感到虚假、肤浅与做作。
生活体验是形成语感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我们就必须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个体的与群体的、社会的与自然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广阔的生活区域,用眼睛、用心灵、用躯体去阅读实践这一部无字的活书。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呢?写生活体验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与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孩子的生活外延进行研究划分。纵观孩子生活涉及的区域,我将学生的生活分为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自我认识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即涵盖了学生的全部生活。
(2)依据这四个方面进行主题式系列生活体验日记训练,即在一段时间内留心参与并体验一个主题系列生活情境,然后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日记。如一开始我安排的生活体验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为的是让学生从认识体验自己的家庭生活开始走进自己的生活。第一篇日记的题目是《我的一家》,我没多作阐述,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记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列清单式,诸如我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都干什么工作……几个平时作文写得不错的学生,不但介绍了家人性格爱好以及工作,而且描写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温馨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家人对家庭的热爱。看来学生对家庭生活的体验并非都是一张白纸,这可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于是在讲评时,我说:“读了同学们的日记,老师认识了同学们的家庭成员,从个别同学的日记中也感受到了其家庭的幸福和温馨。只是有的同学家庭生活好像不是很幸福,自我感觉家庭不太幸福的同学举手。”班上没人举手。“自我感觉幸福的同学举手。”学生全都举了手。然后我读了几个优秀学生的日记,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该同学的家庭是幸福的?简短交流后,学生明白了,幸福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和体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疼爱着你、关心着你,这是幸福;全家人身体健康,总是生活在一起,很少分离,这是幸福;爸爸辛苦地工作,妈妈照顾一家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幸福;晚饭后,爸爸看报纸,妈妈看电视,你做作业,沐浴在这样温馨的氛围里,这也是幸福;节假日,难得爸爸妈妈同时休息,一家人同去郊游或走亲戚,这也是幸福……第二天,学生重新修改了日记,虽然有长有短,但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个不同家庭溢出的相同的温馨和幸福。接下来布置的是“家人的故事”系列日记,如《爷爷的故事》《爸爸小时候的故事》等,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日记时,需要找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聊天,聆听他们的一些故事,在收集日记素材的同时,学生锻炼了交际能力,也了解了家人以前的故事,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了家人,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主动关心家人。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描述了爷爷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后,这样写道:“我真没想到,爷爷小时候的生活会是这样苦,爷爷吃了那么多的苦,今后我应该多关心他、多孝敬他,让他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然后我布置了“劳动的滋味”“温馨的一刻”等系列日记,结束了“家庭生活”主题系列日记,再进行“社区生活”“学校生活”“自我认识”等主题系列日记训练,但不是割裂的。期间,针对偶发事件、重大节日等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四个主题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择机选择。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参与着生活,体验着生活,快乐地表达着生活。
(3)重视日记的批改与讲评。虽然按照我的布置,学生都开始留意生活、感受生活了,但学生间是有差距的,有的学生心思细腻,感受深刻全面,有的学生却感受肤浅。我就通过日记的批改与讲评,对学生进行生活感受的角度及深度引导、写法的指导与日记积极性的激发。目前,我每周布置学生完成1—2篇生活体验日记,学生的每篇日记我都会认真批改,力求在学生日记后面留下一两句真诚的话语,或是和孩子共鸣,或是给予孩子鼓励,或是给予引导,或是给予安慰。有时批语不足以解决学生日记中流露的困惑,就适时地进行个别谈心,有时和家长进行沟通。每一次批阅日记我都非常认真、慎重,因为我觉得这是学生向我敞开了心扉,我正幸福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正通过这一途径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当你蹲下身子真心和学生交往,徜徉在几十个孩子精彩的心灵世界中时,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孩子感动、一次又一次被幸福的氛围包裹着。每一次批改完日记后,我都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日记在全班读,并对日记内容进行适当的评价,一方面让学生从优秀的日记中获得启迪,另一方面也是对认真写日记学生的褒奖,同时激发他们更主动地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觉学生的生活积累比以前更丰富了,学生知道了家人的辛苦,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与期盼,也体会到关心体贴家人的快乐,体味到劳动的滋味,感受到珍惜并享受家庭的幸福;开始有意识地去认识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关注社区人和事,并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也慢慢地学着从整体上认识了解学校,积极关注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地使自己融入集体之中,知道关心、体贴同伴,学会了反省自己言行,积极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着手思考自己的将来,深刻地认识、剖析自己,学会自己确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日记的训练,学生变得成熟了,稳重了。家长们反馈说孩子比以前懂事了、听话了、心思也细腻了。虽然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测量,但学生的作文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