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换位法
2010-08-15刘贤英
刘贤英
(集美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当今社会,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充满了挑战性和创造性,得到学生的信任,抓住学生思想动向,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地推陈出新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与总结。加之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针对学生思想这一特点,因此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是成为一名合格辅导员的首要前提,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适时地运用心理换位法。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的重要意义
心理换位法就是通过 “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公众内心心理活动的方法,即在处理问题时把自己放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体验自己的心情。据此加以分析,由此来推断被研究对象的处境和心情。
运用心理换位法认知公众的心理,就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站在公众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通过充当公众的角色来体会公众的心态与思想,从而选取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增加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防止误解、不良情绪的产生。
心理换位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把它用来认知公众的心理,就能够更深刻、清楚地认识公众的心理状态。公共关系人员置身于各种不同的公众心理位置上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体验问题,才能找寻组织与公众沟通的最佳方式,解决组织与公众之间深层次的问题。倘若组织以“自我”的心理位置为中心,不站在公众的位置去体谅公众的处境,不理解公众的心理状态,不管公众的心理反馈和要求,习惯于单项交流,就必然阻碍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感情传递。
高校辅导员扮演的是组织的角色,面对的众多学生即是公众,这就要求他们应当具备高度的职业感和责任心。因为只有主观上想要做好本职工作,才可能做到真正以学生的心理去感受问题和体验问题,并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充分认识、了解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全面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一切问题提供扎实的依据。
二、运用心理换位法的前提——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
1.“90后”的独生子女占据学生的主体。这一代学生个性多样化,当今社会“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从小就影响着他们,使其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经济意识及民主政治观念十分鲜明。
2.欠费和贫困学生人数增加。这几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25%;特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10%。各高校每年约有10%的学费不能及时收回。贫困生交不起学费,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能保证,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成为高校稳定的隐患。同时因为大量资金收不回来,又影响了高校正常的运作。如何确保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同时不让一些能交得起学费的学生故意拖欠学费,也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
3.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其心理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化。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学生自杀事件,使得人们开始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一项对新生的调查表明,约有1%的学生有自杀倾向,15%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社会的急剧变化,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不断增多,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如何更有效地疏导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
4.就业压力增大的挑战。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以每年60—70万的人数迅速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到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直至2010的631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前,我国已出台了就业率与学校的专业、招生适度挂钩的政策。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心理换位法
“以人为本”既是目标教育,更是过程教育。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既把大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又充分发挥他们教育主体的作用。努力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开展一些以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项活动中情操得到熏陶,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心理换位法。
1.朋友式交流。现在的大学生期待的不是一个管理型或是“保姆型”的辅导员,而是一个能够认真倾听他们心理诉求,进而与他们共同寻求解决之道的辅导员,辅导员充当的是一个年长朋友的角色。所以,当学生遇到疑惑或是困难的时候,辅导员更多的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而同时当学生犯下了某些错误的时候,辅导员也不能一味地站在老师的角度训斥他们,而应换一种角度,把自己当成周围的同学来劝诫他,这样更容易收到教育的良好成效。
2.聊天式班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开班会就仅仅是将校院的要求传达给学生而已,实际上,开班会的过程可以容纳很多其他的东西。在开班会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自己所处的位置,在班会开始阶段,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校院某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然后,注意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聊天,听他们对某一政策的反映,听他们对某位老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有时可以坐在教室的后排空位上,从观众的角度听某位班团干部讲解近期工作的安排,或看看一些学生的临时表演,诸如诗歌朗诵、演唱时下流行歌曲等。这种聊天式的班会不但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3.多样性奖惩。孔子说过,教育要因材施教。推而广之,对学生的奖惩亦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比如班团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平时要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来从事班务工作,而且往往干得不错,但若在公开场合对这些干部大加褒扬,多半会引起另一些同学的不满,他们会认为辅导员过度偏袒某些班团干部。因此,站在其他同学的角度,且为了维护班团干部的积极性,我们常常只能在私下里给班团干部以精神鼓励,并要求他们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再说说惩罚。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对于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让他们在全体同学面前做检讨,效果并不太理想。而这即是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缺点,做检讨就是在全体同学面前放大他的缺点,因而学生对此是有抵触情绪的,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改为私下谈话、“将功补过”等和蔼的鼓励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则容易接受,且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4.参与型评定。在奖助学金、各种优秀称号的评定上不能由辅导员一人做主,一人说了算,要充分发挥民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大家有种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这些事是大家共同的事。在具体操作上,辅导员可以随意指定几名班干部和群众同学,让他们在其他班团干部的监督下,按照相关测评要求,核实材料、计算分值、排列名次、确定人选。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同学都可以随时查阅排列情况,都可以要求操作者或班团干部对某一相关问题作出解释。在这些事项中,辅导员跟全体同学一样,都是共同的参与者,这样做出的评定结果,往往是最具说服力的,也最具公正性。
高校辅导员必须热爱大学生、尊重大学生,并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即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以朋友式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对待出现的各类问题,多运用心理换位法,与他们保持零距离的接触,搭起一座彼此间信任的桥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与学生之间建立情感沟通,也才能清晰掌握学生真实情况,即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为自己准确而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1]齐磊.辅导员角色定位探讨[J].学术论坛(科技资讯),2008,(20):209.
[2]侯璐.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0,24,(10):15-17.
[3]蒙雪兰.教师与学生角色换位的尝试与思考[J].交流与探讨,2004.07:73.
[4]徐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教育园地,2008.04:188,192.
[5]张峰,肖太国.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四个结合”[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1,(68):22-23.
[6]张瑜,彭庆红.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其扮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辅导员手记),2004.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