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2010-08-15赵银河
赵银河
(红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0年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达630余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等待就业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农村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等原因,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
一、当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占总数的39.75%,2000年占到41.07%,2005年占到44%。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占90.8%。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之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又增加了19万,因此农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一)自身的生理特点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传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决定了带有浓重体力色彩的工作一般由男性承担,因此造成了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处于这种性别分工的边缘地带。此外,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单位还得按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提前5—10年退休,女性职工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种生理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
(二)就业观念滞后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农村女大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信心不足,表现为畏首畏尾,缺乏自我推销的勇气,求职时常要同伴相陪,作决定时优柔寡断,难以让用人单位信任。还有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好高骛远。一些女生存在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宁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人为地窄化了就业空间。有的女生求职择业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对社会依赖心理强,存在等、靠、要心理,就业准备不充分,从而耽误了尽早就业;还有部分女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把未来寄托在婚姻而非事业上。
(三)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虽然农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为突出,但一些女生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逊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往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较差。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还有的女生过于注重对自己外表的包装,期望以青春和外貌为筹码,而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高,这种不良意识同样影响着就业。
(四)就业渠道缺乏、选择面单一影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多数农村女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再加上人际交往等能力也较弱,因此在找工作时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起城市女大学生处于劣势。此外,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大多数农村女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择业、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出国和自主创业的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
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目前,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不对称增长的态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2006年为413万,到2010年为630万,每年增加约60万,总计约2700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500多万人)将融入到全国的就业大军之中。而按照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8%推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1000万之间,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尤为艰难,更不用说农村女大学生了。
2.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来切实保障和维护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或规定女性在聘期不得怀孕生育。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接轨,整体就业困难,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有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所占比例较少,部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原本动手能力就不强的女生就业更为困难。
2.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针对就业难的现实,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率,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中心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人员数量少等原因,就业指导中心通常只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不够,没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追求利益最大化。生理、婚姻和生育保险费用等原因,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存在性别歧视,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人观念不科学。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期望过高,希望新招的员工能够独挡一面,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许多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甚至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不多,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家庭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期望较高。同时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孩子应该从事文秘、教师、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会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意见。
四、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从总量上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为农村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就业潜力,扩大有效岗位供给,以此提高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规,完善保障体制。
首先,在全社会提倡民主、文明、公正的性别文化,以此消除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特别是用人单位应认识女性的生育也属于社会责任,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其次,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应充分认识农村女大学生所具有的优势:做事细心认真、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等,应根据岗位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考虑,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全盘否定。最后,国家要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制定各种鼓励政策,切实保障农村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三)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课程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因材施教,使课程开设更有弹性,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各高校要尽快构建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她们的就业进行全程指导,使她们在进入市场前就了解有关政策,熟悉行情,从容应对。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根据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女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现实,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摒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讲实惠、图安逸的功利化的择业价值取向,到基层就业和创业。
2.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农村女大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以多种方式接触社会,拓宽视野,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全面发展自己,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鼓励农村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目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农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各高校应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进行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各高校也要将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总之,了解我国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高层次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对于维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http://www.chinahrd.net/,2006-04-03.
[3]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3).
[4]敬海波.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透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5]叶文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商业时代,2006,(17).
[6]谭利芬.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