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干部角色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冲突干部

邓 梅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在广大同学中起着示范与带头作用,如思想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组织建设中的凝聚作用、学风建设中的感召作用、制度建设中的管理作用等。如果有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就能人心齐、校风正、学风好。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干部队伍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干部总是找不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有的学生干部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找不到一个平衡点等。当好一个学生干部就这么难吗?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不清。那么,什么是角色,角色意识不清会出现哪些问题,学生干部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现状及问题

“角色”一词最初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到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所谓角色,是指主体被一定社会规定了的身份行为模式,而角色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并自觉扮演的心理行为[1]。

角色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地位的动态表现。在社会中,如果主体把握得不好,就会出现角色失调,具体表现为角色错位、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等现象。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其角色意识强弱,关系到他们能否在意识观念、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日常言行等方面起到示范与带头作用。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仍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角色模糊。

角色模糊也称为角色不清,指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对一个给定的角色的期待或规定缺乏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对角色的行为规范不清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2]。如,学生干部是否对其服务角色、模范角色、桥梁角色、学生角色、专家角色、管理角色等角色进行认知;是否知道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及怎么做。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与不满足感。当学生干部处于角色不清状态时就容易出现本末倒置、忽视学业的危险,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焦虑和冲突感。

2.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2]。

(1)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空间时间上的冲突[2]。比如,学生干部作为一个学生,他肩负着学习的任务;作为干部,他承担着学生工作的压力;作为学长,他承担着关爱学弟学妹朋友的责任等。这样不可避免地就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矛盾。二是行为模式内容上的冲突。比如,一个人改变了旧角色,担任了新角色,并且新的角色与旧角色有性质区别时,也会产生新旧角色的冲突。例如,部分学生对于升入高一级学府、面对新工作的不适应就是一个例证。此外,角色间冲突也往往转化为角色内冲突,通过内冲突的形式表现和完成。

(2)角色内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2]。角色内冲突往往是由角色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的。学生干部产生角色冲突是由于不能同时满足众多角色伙伴的期待而引起的。学生干部的角色期待不仅来自同学和老师,而且来自于自我期望。他们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可能又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理解,于是在迎合老师和同学之间产生左右为难。另一方面,策划课外活动的同时占用大量学习时间,所以不得不熬夜奋战,感到身心疲惫。

3.角色中断。

指个体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相继具有两种不同角色时,不能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不能及时地达到角色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前后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出现矛盾的现象[2]。如新的学生干部因之前没有对相应的职位做充分的认识,上任之后常常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主观能动性不强。又如,一个普通同学突然被提拔为一个班级或部门的负责人,以前是听命于人,现在要指挥别人,开始很不适应,有些无所适从。

4.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又称“角色崩溃”,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角色扮演不能顺利进行到底,以至于不得不中途停止;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是困难重重,无法解决所面临的困境[2]。角色失败是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发生的极为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之一。其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角色承担者不得不中途退出,如部分学生干部因工作开展不了,不得不辞职或被辞退,或者一些干部多门功课不及格而被迫放弃学生工作。二是尽管没有退出角色,但其表现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角色失败往往不是好事,经常使个体遭受打击。

可见,学生干部的角色失调或者角色意识不清楚,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不良后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的产生呢?

二、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失调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在因素的影响;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1.学校对学生干部角色意识培养乏力。

由于在校期间干部培训时间较短、学生管理工作人手紧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对于学生成为干部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完全跟上学生干部培养教育形势的发展,具体表现在重使用轻培养、重选拔轻管理、重工作轻研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观念上仍然仅仅将学生视作管理教育的对象,将学生干部视作管理学生的工具和手段,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3]。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科学的方法作前提,没有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规律、目标、任务等的系统认识,使得许多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临时性”和“应急性”,也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2.学生自身忽视对角色定位的全面认识。

部分学生在任职期间把自身的角色简单地认知为“监管者”,在同学面前摆架子,装腔作势,优越感过多而自律性不强,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能以干部身份带动广大同学开展工作;有的简单地认为自身是 “服务者”,从而认为普通同学就是“上帝”,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要求都尽量满足,最后所有工作一人承担,俨然成为大家的“仆人”;有的干部简单认为是“沟通者”,只承担上传下达、下传上达的角色,将贯彻执行的职责推到他人身上,不能有效开展工作。有更甚者,干脆以“工作者”标榜自己,忽视自己的主要职责——学习。如此种种,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学生干部首先还是学生角色,其次才是管理角色、服务角色、沟通角色、协调角色、模范等多种角色的综合体。

3.社会错误思想观念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或多或少会受到社会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错误思潮也会对学生干部的角色内涵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引发的务实观念和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也会使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中掺杂更多的功利成分,而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出现脱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干部出现角色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加强高校学生干部角色意识的对策思考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当学生干部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时,我们决不能忽视。作为骨干,高校学生干部首先应进行角色认知与角色定位,方能明确自身的角色行为,取得学生工作和个人素质提升的客观效果。想要发挥学生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增强学生干部角色意识,必须充分注意并认真对待这个过程。

1.重视理论学习,帮助角色认知。

从字面上理解,角色的认知似乎并不难。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这个位置的职责范围是什么;这个位置所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和目标是什么;这个位置对角色的各种知识技能要求是什么:这个位置和其他人、其它组织的分界点在哪里,这些都是角色认知的最基本内容。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干部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没有弄清这些问题就开始着手工作,从而影响工作的效果。对于角色认知不清或认知不正确的学生干部,首先要帮助他们了解和矫正角色认知,并尽可能强化他们对角色的认同和内化,只有经过内化的角色行为才是稳定、持续的,而内化的必要条件是理性认知的反复强化。因此,对大学生干部要切实加强理论教育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相应的理论水平和素质,帮助他们深刻地认知相应的角色。

2.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角色定位。

每一个学生干部都必须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角色定位是基础,也是工作的切入点。只有学生干部明确自己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进行角色扮演,才能减少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现象,做到角色适应。学生干部需要认清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去干。学生干部首先扮演的是学生角色,然后才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角色,老师和同学的服务者角色,是自己工作领域、专业学习、日常行为或者道德体系中的标兵角色,成为自己负责的工作领域内的专家角色及管理角色。其次,应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其实,在学生干部这个“角色丛”里的伙伴关系主要就是老师和同学关系;承担的责任一个是作为学生的职责,另一个是教师和同学服务者的职责。最后,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及怎么干。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角色行为。

角色是角色主体依据社会环境和社会期望进行扮演的行为模式,角色主体自身的素质、知识、经验、能力等,是实现角色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学生干部在道德修养、性格特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要让他们实现相应的角色功能,达到既定的角色行为模式,就必须加强高校的制度建设,规范其角色行为。一是针对学生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符合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实际的干部任前的培训考核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各干部岗位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各岗位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三是制定干部目标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四是实行巡察制度,聘请数名高年级已退干部或相关老师担任巡察员,督查干部团结协作、为民服务、制度执行、工作绩效、勤政廉政等情况,巡察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干部任用以及责任追究的依据;五是实行述职报告评议制。要求干部每期进行述职,接受现场评议,找出不足并限期整改。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常雅娟.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与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与向导,2009,(15):197.

[4]石清丽.高等学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J].发展,2006,(12):123-124.

[5]张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3):53-5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冲突干部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