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文教育对独立学院理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2010-08-15张小怡

文教资料 2010年32期
关键词:理工科课程体系人文

赵 敏 张小怡 陈 林

(江苏科技大学 南徐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4)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自1999年6月首家独立学院诞生以来,经过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数量已达三百余所,在校生总数达100多万人,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以其“民、独、优”的新模式、新机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独树一帜。目前独立学院大多定位于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大学,以服务地方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大都以理科和工科专业为主。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特色的独立学院,通过人文教育的平台,加强学生的就业力培养,对于其自身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培养特色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1.独立学院人文教育现状

1.1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性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性教育,是人的灵魂与精神的教育,其实质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引导受教育者涵养其人文精神,完善其内在世界。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对人们的学习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一方面有赖于科学乃至科学教育提供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需要人文教育提供人文素养与精神财富。同时,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思维力,而且必须有创造的激情、动力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只具备一种文化素养的“单面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

1.2 问卷调查

为了解独立学院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我对独立学院理工科专业学生进行了专题的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06份,回收率83.3%,调查的对象涉及江苏省内的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晓庄学院行知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南大学太湖学院等独立学院及江苏省外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理工科专业学生。

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 “有必要”开设人文课程,1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27%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所设的人文课程 “作用很大”,57%的学生认为 “作用一般”。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习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同时适当学习一些人文课程不仅能够放松和转换思维,而且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9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人文课程老师的授课方式,建议提高课堂互动,增加实践性环节,希望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1.3 现状分析

1.3.1 人文类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不重视教学。

独立学院依靠母体学校办学,师资共享,许多人文类课程的任课老师不断地奔波于各大校区内,教学任务重,通常一类文科课程的教师数量只为个位数,高等学府这样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学院开设文科课程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上课时间大多在晚上或者周末,并且选择大教室办学,这就形成了学生年级不单一、人员众多的现象。多数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听不清、看不见,教室纪律也不严明。

1.3.2 人文类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技术被应用于教学。但是教学模式仍停留于“灌输式”的简单教学,老师在讲台上由读板书变为读多媒体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许多学生一开始兴致勃勃,听了几次后就反感,不愿意上课或者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有时老师提问,学生甚至没有任何反应。师生之间没有交流,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不愿意参与,种种因素均导致人文类课程很难发挥作用。

1.3.3 学院开设人文类课程有限。

学院开设文科课程种类不多,没有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开设,而是参考各类院校等的情况开设。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学生更希望学院开设一些创业培养、面试技能、企业管理等的课程,这些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就业素质。

2.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现状

2.1 就业力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及晋升的能力。国内对就业力的研究,普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获得工作”这个层面上。

我认为,就业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的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即就业力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就职、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

2.2 就业力缺失现状

本次调查除了面向独立学院学生,调查组还走访了江苏各地的人才市场,并访谈了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调查发现,目前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和工作兴趣。而在实际中,用人单位发现求职的学生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对就业力的认识普遍较为肤浅、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择业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就业过程的依赖性强、缺乏拼搏精神与自主能力、职业成熟度低等。

2.3 就业力缺失原因

2.3.1 职业方向不明确,职业价值观模糊。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报考学校和专业都是根据家长的意志,缺少自己的想法。在大学学习时,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学习缺乏针对性。

2.3.2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错位。

目前本科生的自我定位偏向于研究和开发性工作,而忽略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求职时大学生因为专业技能的欠缺,往往使自身所具备的系统专业知识优势无法发挥,错失很多很好的求职机会。

2.3.3 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缺乏。

独立学院学生因其“80、90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在与人相处和团队精神方面很欠缺,虽然一些学生的工作业绩很突出,但由于过于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忽视职业职责、内在品质、良好人际关系的积累。

3.建立以提升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3.1 教育理念需要创新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构成上以专业知识为主,但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力角度出发应关注人文课程的内隐性特征并开展教学研究,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准则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意义上设置人文教育课程。在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在不多的课时内,学习到最本质且有用的知识,提升其就业能力,塑造独立创业者人格。

3.2 建立通识课程体系

传统通识类课程的设置突出全面性功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就业力提高为前提改革通识类课程应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个体内差、个人间差和总体教学目标,采用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划分不同的课程,使之体现出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双重层面的就业导向性。多设置一些突出学生个人间差的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意向自主选择,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为其量身打造职业培养方案,这样能够在综合素质层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3 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在客观上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独立学院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开设相关实践类课程,建立和加强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体系。

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类课程的综合设置,突出体验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就业感知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形成,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各项实践渠道的开拓和互动,突出应答性,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加强和改进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

[1]宋长春.高校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2:109-111.

[2]穆林.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8-10.

[3]郑一绮.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与就业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6-38.

[4]肖滨、沈文.理工类大学的人文教育现状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12-113.

[5]赵江平.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四种能力[J].求索,2004,11:121-122.

[6]李越红.论高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6:89-90.

[7]李小璐.浅议我国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7:174.

猜你喜欢

理工科课程体系人文
人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