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浅析
2010-08-15宋利民
宋利民 颜 玲
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推进会,会上表彰了江苏省20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会计学专业2007届毕业生任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届毕业生辛明伦获得表彰。2010年4月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第三版报道了任杰同志的先进事迹——《培育富民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宿迁模式》。任杰、辛明伦在工作中因地制宜,勇于实践,带头示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谱写了自己人生中新的篇章,为自己、为母校赢得了荣誉,成为了河海学子中的骄傲。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自2007年起有多名毕业生通过选拔成为江苏省村官,每年也有相当数量的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其中涌现出了任杰、辛明伦等杰出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模范代表,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响,成为同学们争先学习的楷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响应,认真贯彻,大力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多年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以下简称校区)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生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推进创业就业教育,持续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工作中不断探索,取得成效。
一、立足实际,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因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比2009年增加19万人,比2008年增加71万人,人数连年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社会现象严重困扰着国家和社会,也困扰着广大学生及其家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即在我国现阶段,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河海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要求全校思政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实际,深刻认识严峻的事实,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工作中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加强学生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确立“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企业、自主创业”的思想,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校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策,加大对志愿到艰苦行业和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奖励力度,解决毕业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坚持在毕业生中开展“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今日我以河海为荣,明日河海以我为荣”的主题教育活动,升华毕业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二、与时俱进,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培养大批创业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9年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而且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大学生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任务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对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主体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校区以此指导工作实践,不断打造工作新平台,加强校企交流合作,扩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确立现代营销理念,促进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市场需求接轨,优化就业指导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通过“百业竞赛”、“百家讲坛”、“百个社团”和“百企多岗”为学生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培养有特色、有能力的创业人才。通过构建教育、激励、保障三位一体机制,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荣誉感,激发毕业生到西部、部队、基层建功立业与成长成才。
校区在创业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创业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等为教育内容,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动机,塑造其创业就业素质。
三、应对挑战,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2010年初,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中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校区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校区实际积极应对挑战,扎实工作,不断努力,在“河海模式”的指引下,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高度重视,全员育人。
校区党委牢固树立了“以生为本、全员育人”的理念,始终紧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放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上下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河海模式”的指引下,在深入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立体式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宣传网络,不断开拓创新,大胆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正确引导和疏通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亲和力和感召力,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校区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鼓励广大同学树立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雄心壮志。以“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为指导,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与创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水平,真正建立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专兼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资格培训,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支就业创业教育职业化专职化队伍。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创新设计》、《专业综合实践》、《研究方法》等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能力提供教学支撑;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目标,大力提倡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行“3+1”、“订单式”、“项目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通过必要的资源配置和评价机制,鼓励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实验,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校区立足学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形成刻苦学习的精神,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新体制,每年开展校风建设月、社团巡礼月、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等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推进教风、学风和机关作风建设。组织各类评奖评优活动,如十佳班集体、优良学风班、十佳学生、奖学金评定等,彰显教育教学优良成果。
3.加强就业指导,坚持服务至上。
不断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校区建立健全教务部、学生工作部、科技与国际合作部、团委及各学院等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采取了更贴近学生就业实际、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将榜样激励、启发疏导、文化熏陶、自我教育等教育方法引入到就业工作中,通过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模拟面试、名家讲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会实践基地、进社团,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完善自我,促进就业。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不断完善校、院、系三级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通过毕业生就业启动仪式、就业辅导报告会、毕业班年级大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咨询日制度;建立电脑查询室,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建设;每年4月、12月举行校区层面的大型招聘会,并举办大小招聘会100余场,截止到目前已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20个。大力开展校友进校园、校友招聘会、常州市软件园组团招聘等活动加强就业服务工作。
4.加强对外交流,建设实践基地。
校区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作为河海大学在苏南及长三角的窗口,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走向基层,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与常州市政府的合作中,校区不断加强与常州市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双方业务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充分利用地域、人才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业已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常州校区与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常州国家高新区、天宁区经济开发区、溧阳经济开发区等先后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校区十分重视与企业、科研研究所的合作,先后与江淮汽车、星宇车灯、常州联合锅炉等企业合作共建河海大学教学实践就业基地,与江苏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协会、江苏常发集团、江苏常武启动电机有限公司、常州三晶世界科技产业园、常州市模具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多家单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学校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校区学科特长,不仅仅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还在营销策划、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和能力,为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动手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校区长期以来坚持以 “构建人文河海,建设和谐校园”为目标,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持续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改进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12.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