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010-08-15高晓华

文教资料 2010年32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科探究

高晓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人文教育系,湖南 永州 425006)

一、探究性学习概念

探究性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实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激发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从而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1.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这样可让学生有一种主动探究的需要。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教师即可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

2.结合古诗中名言名句,围绕地理知识课堂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进行探究性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如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3.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学生对未知的探究性。如提问:“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得如此离奇,是什么原因呢?自然而然就得出了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4.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日界线”时,可先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思想特别集中,学习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情况时更容易理解、掌握得牢靠。

5.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能丰富课堂活动,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在讲气候变暖时选用一幅“啊,地球出汗了”的漫画,讲酸雨时引用“伞破难遮阳”的漫画。

6.教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生活和社会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确实有用。如,让学生做对着玻璃呵气的实验,借助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这样,“降水的形成条件”就迎刃而解了。

(二)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

(三)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有大学科意识,让学生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横向联系,为地理学习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对于地理新课程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的观念,要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强知识渗透意识。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一定的介绍,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如查资料、办手抄报等。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可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积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例如在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调查洛南新区的农民、小商户、开发商,去了解新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失地农民的安置、道路水系建设、六大功能区的规划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然后形成研究成果,以手抄报、论文、图画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办成黑板报,在校园展览。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多高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使他们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因为重视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体验感受,很快为学生所喜欢、接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相结合,不能搞花架子,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的世界观有帮助,任何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科探究
【学科新书导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