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0-08-15孔庆芳

文教资料 2010年32期
关键词:词语文本情感

孔庆芳

(东海县石梁河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300)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里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在语文素养上有所提升,在智慧领域里有所收获,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语言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让课堂教学魅力无限,是所有语文教师深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

一、深入钻研文本,把握学生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1.抓住文本疑难、空白处。教师一定要俯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想一想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什么地方可能会感到难于理解和把握;最想弄懂的会是什么,哪些地方最需要老师的引导?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又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2.找准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此紧密相关。一个优秀教师总能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被自己设计的问题所吸引,跟着自己一起畅游于语文王国之中,尽情领略其中的风采。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可以在教学参考书上找到,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却不尽相同,因而,谁能找准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谁就能最快将学生带进文本,谁的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3.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点。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抓住文本切入处,让学生简单快乐地学语文

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这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目标的制订要简明,不能面面俱到;要具体,不能空泛。另外,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突出重点,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快乐语文学习满怀探求之心,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实践活动之中。学生课堂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对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楚了,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质揣摩到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要做到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简洁明了,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三、创设体验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上强调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应注重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转移到文本之中,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学生对自己所学文本常常有一定的理解,但理解得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和体验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比空洞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1.善于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当课文意义生成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呼应时,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缺少体验,就会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中秋节到了,人们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瓜果,而自己却孤身一人,漂泊他乡,从而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让学生角色转换,体验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很好地体会诗人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2.激发学生体验的内需。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对内容情境的兴趣,情感体验是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对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学生由于缺少审美的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性别、经历与情感偏好而加以取舍,对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题,经常容易忽视。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如在教《游园不值》时,当爱花、惜花的诗人没能进到园子里,却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眼前的这一枝红杏,会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会对游园的诗人说些什么,又会向园子里不能伸出墙外的花花草草说什么?这样学生便会兴趣盎然,透过文本进入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揣摩不同的心理体验。汉语言意义的模糊与丰富性,给我们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提供可能性。同样的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抓住教学本质,落实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习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内化语言,而且可以发展语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言又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要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表现力越强,语言就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掌握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注重使学生把感悟写下来,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新课程对词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一改过去理性的、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动的、富有价值的词语教学。如教学课文《沉香救母》时,我采用结合语境提示词语,学生用这些词语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生动的形象。又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我采用分类出示词语,想象意境、有感情朗读词语等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词语,进入了情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五、引导积极思维,实现教学的升华

有效的课堂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课内受教,课外受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

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地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及时进行评价。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教师应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给予激励。特别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学生勤思习惯的养成。

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猜你喜欢

词语文本情感
容易混淆的词语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找词语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词语欣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