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中学生作文消极心理的几点对策
2010-08-15史庆华
史庆华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800)
在一般中学里,作文教学是不够景气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交不齐似乎已成为正常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仍不能断然否认许多中学生具有潜在的写作积极心态。与作文课上的消极现象相对,学校里普遍存在的另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那就是,中学生课外写日记倾吐自己的心声、写书信交流彼此的心理体会的与日俱增。它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一方面老师抱怨学生的作文不成样子,作文本凑不够数,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外忙碌地制造他们的 “得意”作品——日记和书信。这种强烈的反差启示我们,纯技巧性的作文指导远不如唤起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心态重要。我们应调整作文教学思想,促成学生对作文产生爱写、想写也能写的最佳心态。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深厚的感情,就不会视作文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尝试寻求相应对策。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部分学生语文知识薄弱,他们认为作文是件很难甚至可怕的事情。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一些实践机会。课堂上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补充。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尝试写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强求有华丽的辞藻、生动的语汇,只要做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写作并不可怕。随着实践内容的扩展,他们想说、想写的自然就更多了,作文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为提高这些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尝试在每周安排一到两次课外读书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尤其关注这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如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等;不定期展出他们的读书笔记,笔记可以是摘抄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读后感。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他们感受成功的体验,找回作文的信心,使他们畅所欲言,并积极参与到班级其他各项活动中。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生活经验丰富了,表达能力也就有了很大提高,再也不把作文当作负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
二、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获取广阔的写作素材
部分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平时不注重知识积累,他们在写作之前浮想联翩,可在下笔时又无话可说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除了让他们参加例行的课外读书活动外,还应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明确知识的来源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并深刻领悟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很多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可以找到一个切入口,或是在自己有疑惑的地方,主动发现、探索、解决。比如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做实验写实验报告、上网搜索等,这样主动获取的知识是真实而牢固的。更重要的是在得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更多的、更为理性的实践认识。这不正是作文素材、作文思想的源泉吗?“读书破万卷”,而学生并没有盲目地读破万卷书,成为“书呆子”,他们注重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让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享有,为自己服务。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很多学生都会“下笔如有神”。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了自己的见闻,积累了习作的素材。他们有太多想要说的,有太多的感情想要表达的。我们在阅读这种前提下生成的作文时,会感到十分真实,而又饱含激情。
三、提供开放的写作空间,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
在现实中,学生的感情是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他们就能生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意境,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有裨益。这是打破“闭门造车”,培养学生在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等全过程中贯穿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因作文“材料库”积累贫乏,而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怕作文感受,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变被动作文心理为迫切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快乐感应。
(一)创设音响意境,拓展作文思路。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情感,创设意境,而音响则比音乐的范围广泛得多。因此,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音响意境,并顺应学生的想象思路,引导学生切入健康向上的主题,继而启发学生作文。例如,听到流水声,可以联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恢宏气势;也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安逸的意境中,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寄托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
(二)感受生活意境,拓展作文思路。
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材料库”的源泉,而且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景,但是,由于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课业负担重,因此他们对现实生活观察极不细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直接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想象。例如,冬季引导学生赏雪景,欣赏“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自然美景,以诱导学生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青松、傲柏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英雄气概。又如,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炎热的夏季,到田野里去体验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这种艰苦的情景中诱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果实的珍惜,进而思考自己的责任。这样,学生作文的思路就开阔明朗了。
总之,我们要客观实际地分析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消极心理因素,并设法对症下药,努力探索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和方法,避免不管学生的实际,只管讲一般写作常识的教学方法。应重视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有兴趣,有素材,有情境。实践证明,如果作到这几点,中学作文教学不够景气的现象一定会好转,作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