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2010-08-15李剑锋
李剑锋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文”与“道”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文以载道”依然很准确地概括了德育同语文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传道”,即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思想道德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七个方面的德育内容。
一、胸怀天下,爱国爱民
胸怀天下、爱国爱民,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慨叹“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是后人献给人民诗人杜甫的挽歌,也是杜甫感念苍生、胸怀天下的真实写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是韦应物抒写的怀民之意、济世之心,被范仲淹称为“仁者之言”,被朱熹赞为“圣矣”。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依靠胸怀天下、爱国爱民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爱国主义颂歌。
二、勤劳勇敢,质朴俭约
勤俭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普及最广、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成为千古之佳话。勤劳与节俭是相互联系的。“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真正懂得节俭的道理,所以要“强本而节用”、“务俭约,重民力”。“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无论是修身、治家,还是管理国家,勤劳、节俭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要求。
我国古代思想家有许多关于勤俭的论述,人民群众中也有许多劝人勤俭的谚语和格言。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映了传统道德对勤劳的要求;“俭以养廉”“惟俭养德”,强调了节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勤奋好学,尊师重教
古人把勤奋好学视作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由之途。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战国苏秦发愤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借光,西晋王育折蒲学书,东晋车胤囊萤勤学……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排除万难,刻苦向学,终于成为杰出的学者、好学的典范,给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勤奋好学跟尊师重教是联系在一起的。李相(五代)敬拜“一字师”,石介(北宋)师事孙泰山,杨时(北宋)程门立雪,段玉裁(清朝)感念师恩,成为尊师的美谈。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皇皇史册中熠熠生辉。
四、善于自省,勇于改过
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反省)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尚书》中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都在强调自省的重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儒家看来,“圣贤”是理想人格的极至,是至真至善的化身,不大会像普通人那样犯错误。实则如何呢?孔圣人就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坦率地承认自己并非无过,只是能把不向别人掩饰错误视作一大幸事而已。足见即为“圣贤”,亦非无过。
怎样对待过失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论语》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周易·益》说:“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左传》说:“过而不悛(悔改),亡之本也。”这些都说明有过失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自觉改正。
五、诚实守信,谦恭礼让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西方人也说:“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失信就是失败。”(左拉)可见,自古以来,诚信被视作立身为人、进德修业的根本,是全人类所推崇的一种美德。春秋鲁国曾子杀彘示诚信,春秋吴国季子挂剑报徐君,东汉山阳范式交友重信义,三国东吴卓恕千里践期约的故事,都是古代诚实守信的典范。
谦恭既是自身修养的高度,又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 “满招损,谦受益”,“治礼,敬为大”,“事思敬”,“不自矜”,这些千年古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是谦恭的外部表现,旨在“德以叙位,礼以定伦”。古代有许多谦恭礼让的范例,如春秋晋国范文子循礼让大功,南朝梁代冯道根为将不争功,明末清初顾炎武谦逊敬贤能,等等。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义之邦和文明古国,就包含着好礼、崇礼、重礼、有礼等意义在内。
六、见利思义,修身自律
见利思义,不是一味地反对“利”,修身自律,也不是完全否定个人的物质追求,而是指在“利”面前要恪守道德,首先考虑自己的取舍符合不符合“义”。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荀子说:“保利弃义者谓之至贼。”“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淮南子》说:“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仁者不以欲伤身,知者不以利害义。”
见利思义、修身自律的重要内涵就是廉洁。廉洁在传统道德中被视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之一,又被视为“仕者之德”“政之本也”。历史上,那些廉洁之士被人们尊为“清官”,载入史册;而那些为政不廉者被人们斥为“贪官”,遗臭万年。孟子说:“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班固在《汉书》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晋书》中说:“上有克让之风,则下有不争之俗;朝有矜节之士,则野无贪冒之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恪守廉洁之道。
七、刚正不阿,坚守气节
刚正不阿、坚守气节的基本精神在于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这就是传统道德所强调的“配义与道”“集义所在”的浩然之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培植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庄子濮水垂钓,拒绝楚王聘相;屈原怀石投江,“蝉蜕於浊秽”;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节旄尽落;史可法城亡与亡,舍生取义。我国历代的文学作品,力倡刚正不阿、坚守气节的美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牧的“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李商隐的“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