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0-08-15李强华
李强华
课程建设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是一项长远的基础工作,对一所学校来说,有没有一批高水平的课程,也是衡量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为了稳定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课程建设。上海海洋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重点课程,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学校综合实力和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政治思想史于2009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1949年建国之初,全国各大院校仍然保留了政治学系,“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仍然存留在教学体系之中。195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的政治学系建制被取消。于是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大陆有关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基本终止了。直到1960年,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校恢复了政治学系,但为时不久,即都改为“国际政治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解放运动、西欧北美政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学科建制和课程设置方面并未涉及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归属首先是政治学,从现代社会科学的一般学科领域划分来看,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如果从中国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状况来看,中国政治思想史曾经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归属于历史学,隶属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领域。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首先,中国政治思想史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在价值结构方面,中国政治思想史吸纳并建构了以政治学价值理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体系。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价值理论集中在有关政治权力与利益,以及相关问题的思想、理论等方面;同时,这也决定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不外乎是关于政治权力、政治关系、政治行为与规则,以及政治角色等各种政治现象的思想和理论认识。在认知逻辑方面,中国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性价值判断作为其最基本的认识形式。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知识体系正是以政治学的价值准则为基准而建立起来的,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的论述也是以政治价值作为参照系而达成的。这种评价体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认知逻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认识前提和基本保障。在知识体系方面,中国政治思想史具有明确的历史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与那些以当代社会及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同,在研究方法和认知方式上必然要采用历史学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判断上也要参考和运用历史学的价值标准。
其次,中国政治思想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系统是在悠久的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作为精英的主流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系统,政治思想所内含的价值准则、政治规范、政治观念以及政治信仰等内容不可避免地对一般意义的社会文化形成广泛的覆盖和影响。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善于创造的伟大民族。在政治思想和政治智慧上,我们的民族也曾经有过眩目而独步的创造和值得骄傲的成绩。然而,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有令人黯然伤神的消极、落后和黑暗的层面。几千年的历史及其文化传统把这一切一古脑儿地留给了我们。如果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再认识的过程,那么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观则是比较晚近的事,这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产生的原因。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的途径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已近十年了,2009年该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课程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围绕“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方针和要求,开展了积极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课程组一直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广泛开展各项政治学习,深切领会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围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深入讨论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问题,统一了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和贯彻。课程组确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年轻教师须具有博士学位,初步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师梯队。目前课程组主要由5名教师组成。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讲师2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上2人,35岁以下3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副教授为主体,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硕博攻读学位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在此领域已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五项课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课程组还通过到重点大学作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措施进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这一年参加重点大学进修班有3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形成“传、帮、带、促、导”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必须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才能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前提,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其次,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程组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即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曹德本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该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体系完整。此外,该书注重学理上的分析,又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因此适合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除了这本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列出参考书目,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哲学史、文化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有关书籍,并要使他们会根据需要查阅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的方法。这方面好的参考书目有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刘泽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在教学手段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直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电影播放和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学时,注意使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课程网站上,不仅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及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上了网,同时还进行在线检测,开展学习论坛,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互动,力争做到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再次,形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传统的应该教育往往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所强调的启发式教学,是要在总体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其作为一种推动力来引导学生向纵深方面发展。我们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通常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选举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在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在学生课堂汇报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其他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该小组的报告,这样效果更好。比如讲到荀子的礼治思想时,可以提醒学生关注礼治思想的人性论基础,礼治思想的价值基础,礼治具体内容,礼治的社会历史意义,孔、孟、荀政治思想比较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聆听同学的报告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展开评价和探讨。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小组报告和教学点评、补充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能力,课堂教学效果相当好,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最后,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学校做了重点课程建设的规划,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重点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使重点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上畅通、措施上得力,以确保质量,体现出重点课程的特色。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我院除了对重点建设的课程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外,还聘请了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组成学校教学督导小组,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同时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班级中设立教学信息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等提出建议,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不断得以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加大了学生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结语
总之,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强化各项管理工作,使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是提高课程建设效率的关键。学校在实施重点课程建设中采取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中期评估交流、进行验收总结等措施,对实施重点课程建设实行了有效的管理。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组在教学管理方面由粗放型向科学分类型转化,课程建设在有阶段性目标、阶段性评估、阶段性交流、阶段性成果检验的可操作体系下运行,形成了内部的责任检查制,从而保证了重点课程建设取得实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具有一定教学难度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希望重点课程组所作的探索和实践能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6.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陈海宁,孙芳.课程建设中的精品意识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4,(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