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

2010-08-15刘永森

文教资料 2010年27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漫画情境

刘永森

(丰县凤城镇张五楼初级中学,江苏 丰县 221700)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其中,认知是基础,是载体,行是归宿。而情,则起着中介作用,是由道德认知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催化剂。因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感受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本学科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与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该着力于发掘与升华已有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社会去观察与体验这三个方面。

一、善于发掘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教学之前,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在接触过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引发下,已经产生过不少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升与丰富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恰当地制定情感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可能是点滴的、肤浅的、模糊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其发展为比较丰富、深刻、鲜明的情感。我们要将学生已有的个体情感体验,变成群体的情感共鸣,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

1.联系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安全感,鼓励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要做个倾听者,并对积极的情感加以强化和升华。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中“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服饰、饮食、住房、通讯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同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拥护改革开放的道德情感。

2.组织辩论

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点,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性,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有区别的。在课堂上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在辩论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争论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如在学习《上网的利与弊》(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2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能不能上网”的讨论。随着争论的深入、信息的加大,学生通过互相启迪,逐步达成共识——网络具有两面性,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可以上网,但一定要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依法上网。这样,学生的道德认知就在生动的辩论中得到初步构建。

3.事例感化

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的范例,使教育学生的过程生活化、情境真实化。比如,在讲授家庭关系的相关内容时,可列举古今中外和我们身边孝顺老人敬爱亲人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仅为报答养育之恩,更要感谢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感化。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氛围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高度重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激活学生主体,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引起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这样,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直接感受隐含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他们就能极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呈现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例如:

1.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创设的教育情境以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该方法把人们在文字材料中看不到的场面、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具有感受力。如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上册第3课第1节)这一课时,我开始先放一段动植物世界的录像,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再放一段展示我国部分地区森林被破坏、动植物被猎杀,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场面,同学们的心又被深深打动了。相信这堂课同学们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2.案例讲述法

案例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交代教育情境。如在讲述“挫折面前也从容”时,讲述贝多芬、司马迁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讲述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语言、语调、心态、体态和表情都要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与空洞说教式的教学法相比较,案例讲述法对思想品德学科育人功能的强化有积极意义。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如能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化案例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等内容,并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的新颖、生动、恰当,就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又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中“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举例:1774年,普鲁士国王以麻雀祸害庄稼为由,下令杀死麻雀,并规定了奖励办法。于是百姓争相捕捉麻雀。不久,麻雀被捉光了,而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果树不再结果。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号召百姓寻找雀种,并加以繁殖保护……从而通过案例所创造的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获得“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息息相关,共生共存。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生命,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情感体验。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某种生活片段,设计典型情节,让学生担任一定角色,身处其“境”去展示情境。如在介绍自卑、自信与自负的含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次语文单元考试,班上自信者、自卑者和自负者均考了91分,在放学的路上,三个人走在一起,对此次成绩,三人的想法、语言、表情却完全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多次表演。通过观摩与比较,大家对三者的心理状态心领神会,自觉、愉快地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与自负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感情,加深了体验。

4.漫画分析法

生动、形象、幽默的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漫画分析法就是把漫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明晰事理,丰富情感体验。例如《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第1节)一课在呈现“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这一知识点时,讲了春秋时期越国人虞孚在漆中掺加树汁,结果搞砸了生意,最后沦为乞丐的故事,并配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虞孚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手捧讨饭的破碗,狼狈不堪。通过阅读故事与对漫画的分析,学生明白了“诚信不仅是经商的道德基础,而且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确立了“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如果失去了信誉,迟早会身败名裂”的道德情感。又如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江苏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第1节)配了这样两幅彩色漫画:一幅题为《绿灯独奏曲》——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驶来的机动车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乱成一锅粥,结果谁都动弹不得。另一幅题为《红绿灯协奏曲》——车辆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或等待、或通行,十字路口秩序井然,大家都能安全通过。借助于对直观、形象的漫画的分析,学生们明白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一原本较为抽象的道理,对“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笑话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社会大课堂是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托,教师应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体验社会中的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印证课内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方式主要有:

1.参观访问

如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带领学生回归自然,到森林和乡野走走,让他们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从而从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另外,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访问革命前辈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对社会某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补充教学内容,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学生消费攀比、餐饮浪费,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家庭中,调查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当他们看到乡亲们吃着粗陋的饭食,穿着陈旧的衣服,却还在为了家庭经济通过种田、打工等形式辛苦劳作时,内心受到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这是老师、家长唠叨十遍、百遍所不能及的。

3.参加志愿者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环保活动,深入社区为孤老、残疾人、病人服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劳动、奉献等价值观念。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在情感体验上下功夫,使学生由知到行,做到知行合一,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和延续,从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1]关鸿羽,白铭欣主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李红主编.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4]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5]朱德全,易连云主编.教育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6]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漫画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护患情境会话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