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
2010-08-15王芳
王 芳
(南通市易家桥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7)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可否引入音乐,使之演绎为导入阅读情境的前奏曲、品味文本内容的间奏曲、丰富精神世界的终结曲呢?在多年的初高中教学探索中,我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让语文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语文课堂将更具吸引力,教学效果将更具说服力,语文教师将更具个性魅力。
音乐与文学的亲缘关系久远,引音乐于语文课堂也就顺理成章。那么,教师应在语文教学的哪些环节引入音乐因素,效果又如何呢?
一、以音乐导入
音乐极具灵性,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用它作开场白可起到激发兴趣、营造氛围、调节情绪之功效。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用适当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其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有利于教学最优化。
学习《口技》一文时,课堂初始,我引导学生和班得瑞一起听近处鸟鸣啾唧、小虫呢喃,远处流水潺潺、风中花落。正当学生们陶醉于班得瑞音乐中所采集的自然音效时,我就势导入:“大自然音效的采集固属不易,而不借任何外物就能摹拟出各种音效的绝活你接触过吗?这就是——口技(板书课题)。”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一时间群情雀跃,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冲动。
学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则选用了《水浒传》的主题曲作激趣佐料,伴着雄浑粗犷的《好汉歌》,学生们个个热血澎湃,这时就势导入:“在梁山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人物中,林冲能否算得上典型,且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们对林冲的了解欲渐趋强烈。
2.营造氛围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常能迅速带动学生“入戏”,而营造氛围尤显得重要。播放的乐曲有时需要凝重哀婉,有时需要活泼轻快,有时需要肃穆悲壮,有时需要幽默轻松,使学生“亲临其境”,眼似见形,耳似闻声,鼻似闻气,肤似触质,多种感觉并用,自然进入角色。
在讲 《枣核》时,我借助于一组思乡曲导入:《思乡曲》、《大海啊,故乡》、《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 初始,学生们沉浸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默默无语,当“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歌声缠绵不绝时,学生们先是跟唱,轻轻的,继而齐唱,哀婉的,将那份羁旅游思的深沉体现得淋漓尽致。
讲《向沙漠进军》时,我以古曲《十面埋伏》为背景音乐。在杀声四起、危机重重的乐声中,我沉痛地列举了全球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有关事实,曲声未尽,学生们个个神情庄严,陡生一股治理沙漠、捍卫家园的冲天豪情。
3.调节情绪
有些文章,诸如文言文、说明文,学生们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而有音乐助力,沉闷将一扫而空。
学习《鸿门宴》时,我选用了《霸王别姬》这首歌,当“望苍天……问世间谁是英雄”激起学生对项羽的深深惋惜之情时,我提醒同学们速速坐上时光机去一探究竟。讲《中国石拱桥》时则以欢快的民谣导入:“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欢快的乐曲迅速驱走了学生们的疲乏之感。
二、借音乐感悟
语文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相当多的课文都蕴涵着一种内在的情感美。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种美,内化这种美,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许多教师采用肢解法,将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肢解成字、词、句、篇等的分析,淡化了语文课原有的魅力。我在尝试让学生借助音乐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上也有了一定的启发。
1.直观阐释
要想让人一听就懂,而语言讲述显得苍白、空洞时,音乐即成了首选媒介。
所讲述的有关诗、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时候,过多的解说不如用歌声来代替,我给学生们唱过《木兰诗》、《忆江南》,唱过李煜的《虞美人》,唱过苏轼的《水调歌头》,唱过岳飞的《满江红》;还用传统戏曲形式给学生唱过《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京剧),唱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月……”(黄梅戏)等,直观地阐释了乐府诗、曲子词、散曲等文学样式与音乐的关系。
2.再现形象
有些内容学生因缺乏生活实际或不常触及很难深入理解内涵。用音乐来启迪思维,将之形象地再现,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学《老山界》一文时,我适时地引入《七律·长征》、《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两首歌曲,诱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塑造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红军英雄形象。而在讲《听潮》时,考虑到学生未有过听潮经历,紧扣“听”字,我在讲海睡、海醒、海怒图时分别穿插了经精心选择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钢琴协奏曲《大海》、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片段,形象地诠释了海的神奇、静谧,深沉、激越,雄壮、凶猛。
3.挖掘主题
文章主题的挖掘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引导,借助文字循循诱导是最司空见惯的,音乐形式的加盟,则在帮助学生挖掘、理解主题时起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作用。
《生命的意义》一文,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表现了作者奋斗不息的精神面貌。为了让学生能挖掘出这个主题,我适时引入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人生的真谛,由此,文章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学习《背影》全文内容后,一曲《咱爸咱妈》中的主题曲:“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父母爱的崇高、亲情的可贵,我顺势建议他们写下了一曲对父爱母爱的虔诚赞歌。
三、以音乐作结
一堂课如能巧妙地以音乐结尾,有时可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
1.画龙点睛
在讲授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导入后我以一段比较深沉、舒缓的乐曲为背景音乐作了深情的示范朗诵,结课时我又精选了电影《百年恩来》中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随着“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的深情旋律,学生们缅怀、颂扬总理的深情一泻如瀑。
讲授《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时,我又用歌曲《在中国大地上》作结:“……镰刀和斧头闪光在中国大地上……”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2.巧留余韵
《愚公移山》一文相当的经典,在感悟了“愚公精神”之后,我将江涛的《愚公移山》引入了课堂,歌中“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再现了愚公不屈的形象,而结句“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的高度评价。听着这激昂的旋律,品味着耐人寻味的歌词,一种斗志,一股豪情,如一溪清泉,令人陶醉,久久难忘。
以上内容,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音乐可充分调节学生大脑使用的平衡,对学生的快乐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让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在贯彻“大语文”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
[1]周梅香.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06,(02).
[2]朱娟.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J].新课程(小学版),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