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观问题研究
2010-08-15杨菁
杨菁
(南京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观问题研究
杨菁
(南京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问题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就业,本文从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入手,分析其择业价值观在现阶段时代背景下体现的多元化特征,通过研究分析,指出高校加强本科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
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 择业价值观
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在去年611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再加上2009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总就业人数达到710万,其中,应届本科生就业人数占大多数。研究他们的择业价值观,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有重要意义。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既受到校园文化及个人理想的影响,又受到外界社会现实利益的影响,我从分析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多元特征入手,提出高校加强本科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
一、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多元化特点
1.对薪酬水平期待较高。
虽然应届本科毕业生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安排就业,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断加大,加上应届本科毕业生尚未走出校门,因此,相对于应届研究生和往届本科毕业生,应届本科生在薪酬上表现出较高的期待,在工资待遇水平上存在理想化趋势。这样存在的问题是:在就业受挫后对自己产生怀疑感,容易从自尊走向自卑,就业机会丧失,就业失败的次数增多。
2.择业观受性别因素影响较大。
学历层次和择业观中的性别因素呈现反比分布的状态,即学历层次越高,性别因素在择业观中起的作用越小,学历层次越低,性别因素在择业观中起的作用越大。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女性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工作的比例高于男性,即使在企业中就业,女性应届毕业生选择的岗位管理、服务类工作(如秘书、文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比例也远高于男性。
3.创业信心和创业意愿较弱。
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偏低,原因一是雷同性大,风险大。大学本科毕业生创业一般从事的是普通性生产或经营活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他们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同类经营往往后劲不足。原因二是缺乏创业扶持机制。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成活率”不高,成功的范式更少,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披露,在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赢利的仅占17%,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需要的社会环境和支撑条件普遍缺乏。原因三是没有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教育一般安排在大学高年级甚至在毕业阶段,大多滞留于竞赛式的纸上谈兵,迄今没有一本指定的规范教材或课件,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课程并进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高校学生的创业培养教育滞后,学生创业能力欠缺,创业的实践经验也较为缺乏。
4.考研热情较高。
相比大专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考研热情较高,考研比例也较高,主要原因是:一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高学历就业薪酬和发展上比本科起点要好;二是很多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躲避就业而选择了考研,他们试图通过三年的缓冲期,提升自己,加强社会实践机会,找好未来择业的方向,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三是部分学生因为对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出于对未来就业的考虑,考取不同于本科专业的研究生,从而为实现自己认为的理想就业目标而选择考研。
5.个人主义和功利色彩较为浓厚。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职业价值的取向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在他们的择业价值观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国家集体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理想依附于实惠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本位。应届毕业生常常把择业目标定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定在那些收入高、福利好的行业,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少有人问津。虽然,近年来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积极响应例如“西部计划”等国家扶植的就业政策,报名人数和热情大大增加,但是这种择业选择较多是短期性的、功利性的,目的在于用这种工作作为跳板,享受政策中规定的例如考研或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措施。
6.对专业的对口性要求不高。
应届本科毕业生相比较研究生来说,对本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工作的对口性上要求不高。他们在求职就业时一方面从兴趣爱好出发,另一方面看重薪酬、工作地等条件,在专业与工作的对口性上不一定要求完全吻合。这是由于现代本科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开始向普及型教育转变,教育内容更加重视普适性,专业性有所弱化,本科教育模式也由知识的学习向能力培养上转变,另一原因在于某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先找份工作锻炼自己,而不考虑专业是否与工作吻合。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是择业的一种新选择,增大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从不好的方面来看,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无关,在职业生涯长期发展上要受到一些制约。
二、高校加强本科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
1.完善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大学生人才的综合素质。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国当前人才培养与教育的“结果”。主流教育体系与核心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致力于“升学”,在高等教育阶段致力于“学历”教育,始终围绕的目标是“考试”,从而导致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人才更多的是“应试”人才,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不多。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与国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探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建立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大学生人才乃至所有社会人才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工作,必须把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价值观教育放在全部择业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的位置上来进行。要有效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提高他们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引导他们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纠正他们认为的提倡集体主义等同泯灭个性,把国家和集体利益视为个人利益对立面的认识偏差。摆正他们的义利观和金钱观,纠正他们把经济利益等同于社会价值等同于自我实现的错误观念。
3.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升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要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4.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择业观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高校应建立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对在择业中产生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以及依赖心理给学生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客观认识自身条件和现今的就业环境,调适他们的负性心理状况,让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对未来工作充满强烈的责任感。
[1]明年高校毕业生630万,教育部要求推动新一轮改革[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gg/news/2009/11-20/1976776.shtml),2009-11-20.
[2]方留,孙祥,李宏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78-80.
[3]徐杰玲.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0).
[4]郑洁.大学生择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53-55.
[5]黄发友.对青年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