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0-08-15赵红昌

文教资料 2010年7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习惯环境

赵红昌

(敦煌市第三中学,甘肃 敦煌 736200)

一个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这位学者的核心意思是要告诉大家,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打造美好人生的奠基阶段。培养、塑造、形成、积淀一些学习的好习惯,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因。就当代青少年而言,其学习动机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①求知动机。求知动机是为获取知识而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一种学习动力;②趋誉动机。趋誉动机是学生为赢得外界赞赏,获得一定的荣誉和身份,指向于外来报偿的一种学习动力;③升学动机。升学动机是学生为升入某一级别的学校或年级,为实现自身或外界的期望而学习的一种动力。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动机,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充分利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烈、稳定、持久的学生总是会自觉养成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

“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先确立切合实际的、富有感召力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任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莫不如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个人的价值实现,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中学生善于模仿,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常常是从具体的榜样身上体验到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同龄人先进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矫正作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良好习惯的诱因

兴趣是一个人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有了兴趣的引导,学习再也不会是一件苦差事,相反,它会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试想,当学生主体意识在兴趣的引导之下开始觉醒、萌发的时候,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布置的学习任务就会乐于接受,我们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会游刃有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施展“八仙过海”神通,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还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人说:“任何努力都是进步”,教师要从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做的一次作业,背诵的一篇课文这些小事中,看到学生的进步,报之以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评语、一句关心的话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努力的价值,受此激励,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的是为政者的行为对其臣民的影响,师道亦然。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的楷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是教师永远遵从的训诫。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自高自大,而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用自己得体的衣着、落落大方的举止、优雅风趣的谈吐、严谨治学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博得学生的好感,甚至是征服学生的心,做一个学生喜欢、钦佩、爱戴、拥护的老师,用自己工作、学习、做人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给学生以暗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家魏巍在其散文名篇《我的老师》中,是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蔡芸之先生的,“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他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她爱诗,而且爱用唱歌的声调教我们读诗”“我们见了她,就不由得围上去”,在作者的印象中,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由此可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当然,教师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教师的工作是辛劳而又清苦的,他也有家庭的拖累,他也会陷入人际的困境,换言之,教师也有忧愁、痛苦、愤怒,但不论怎样,当我们面对那些纯洁如水,灿烂如花,把我们看作整个世界的学生时,都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迁怒”学生,做到和蔼、理解、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张扬个性,敢想、敢说、敢做,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改造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形成种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四、加强督促检查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保证

习惯是一种较长时期内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最古老的官书《尚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之非难,行之惟艰。”意思是说,懂得道理不难,要做到可就难了。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啊,有哪个学生不想考试得到100分,又有哪个学生不懂得学习对他的重要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学习品质有缺失的学生时,面对各种各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常常语重心长、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加以劝导,有时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不懂我们讲的道理,而是他做不到。这些现象说明,没有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都将成为空谈,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美好愿望也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问他的学生:“每天甩胳膊一百下,能做到吗?”睿智的苏格拉底还当堂示范了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学生异口同声答说。时隔一年,当苏格拉底调查谁坚持下来时,只有一个学生举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的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这个有名的事例说明,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再简单的事情,学生也很难做到。《礼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太明确,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提要求不落实,只有布置没有检查的话,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永远形成不了的。教师在工作中要避免大而化之的作风,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习惯,认真检查和落实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言必信,行必果”,用有效的检查督促机制保证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如建立家校联系本,作业批阅进行统计记载,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让学科代表和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小助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风的好转。

五、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环境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优化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具体包括:①校园环境。学校要不断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知识化、人文化,重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教育性,让整个校园整洁、文明、优雅,既赏心悦目,又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班级环境。班级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最常态环境。每个成员不仅置身这种环境进行系统学习,而且互相帮助,共同切磋,彼此鼓励,这都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好习惯的形成。③舆论环境。舆论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舆论导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学校和班级一定要加强常规管理和养成教育,抓好舆论引导,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光荣,什么可耻;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些是非观念一定要分辨清楚,让学生形成比抱负、比学习的良好风气。风气正,抵御自身不良习惯和外来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就会大大提高。④人际环境。人在孩提时代最听父母的话,而在少年时期则一般喜欢听朋友的话,受朋友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人际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所以,这一时期的交友一定要慎重,教师要指导学生交益友,不交恶友。

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春夏季节,校园内百花争艳,彩蝶翻飞,垂柳参差披拂,小鸟婉转歌唱,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路灯下,石凳上,绿荫大道、石头小径上,学生或独自诵读,或三五成群互相讨论,与花草一起,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校墙上的永久性标语,楼道内悬挂的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这些看得见的“精神食粮”一点一滴地哺育着学生的成长,处处透射着无言的关爱。“逻各斯”杯辩论赛、十月歌会、各学科的专题讲座……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校园生活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息、人文色彩和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习惯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环境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