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互助,多层双赢——教师“同伴互助”途径探究
2010-08-15廖如莺
廖如莺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0000)
前言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星期时间。期间碰到要做什么事,我能推迟则推迟,“一切等这节课结束了再说”。三周磨一“剑”,虽谈不上光芒四射,但比平时耀眼许多。欢天喜地之后,我开始汗颜。为什么平时我做不到让学生喜欢每一节课?我经常有改变现状的念头,可是改变总在下一次。为什么?拿这次公开课来说,为了上好它,我投入了三周的时间(包括周末),除必须完成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事务外,其余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想怎么上好这节课,都在为它忙碌着。如果每节课都要这样付出,那我就没有时间做其它事。但这是不现实的,推迟做某些事是有时间底线的,而且遇到事情特别多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事都推迟。除了教学任务,很多教师还担任了班主任,大大小小要处理的事情很多。
怎么办?一方面想上好每节课,上得精彩,让师生产生教与学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又因为纷繁琐碎的事,教师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流于应付。
当我听到同伴互助这个词,竟有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于是我满心欢喜地去了解它,揣摩它,实践它。
三周准备一节课,学生喜欢我高兴,但是,高兴之余又有些沉重:什么时候能够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呢?时间不够,就需要苦干和巧干结合。于是,我尝试“多元互助”的备课方式,感受了“多层双赢”。
一、多元互助:高效备课的秘诀
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之一,区别于过去那种“教师个人的行动研究”。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指的是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小组备课——集体智慧共生的平台
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使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入研究的元素,教学岗位变成了进修与提高的乐园。集体备课既能协调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又能为教师解决疑难问题,为其相互了解教学风格、共同进步提供了平台。①同时它还能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集中教师的智慧,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这样:使用同一教材的教师们先讨论好各人分工负责一个或若干个单元的教学。从单词到语法到文章等各方面,每个教学流程都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展示出来,一目了然,并且围绕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在上这个单元之前,负责的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备课时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拿出来集体讨论,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典型的教学问题,然后大家针对问题谈自己的想法。②每个班的学生特点不同,教师们可分析这种集思广益的教学设计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分别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当然,任课教师可在课前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并清楚调整的依据。
集体备课不是让教师变“懒”,而是使教师有机会把课做“精”。虽然花在教学上的总时长并不会缩短,但教师们可以在提高合作能力的同时开阔眼界,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仍能保留自己的个性特点,使教育科研能力得到锻炼,专业水准有所提升。也许教师处理教材的某些地方的时间少了,不需要到处找材料,不需要事必躬亲就有了所需要的教学思路和辅助课件,但上课的效果却更好了。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好课,而不是忙忙碌碌却平平庸庸。因为集体备课,老师们的互相“依赖性”增强,这促使大家要安排固定的时间坐下来好好沟通和讨论,把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并从中得到“实惠”。
想想集体备课的好处,也许我们会很兴奋,但真正实施时要做好“不怕麻烦”的准备,毕竟原来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是好是坏自己承担,现在变成了大家的事,你既可以享受别人的“劳动果实”,又可以为别人奉上“美味佳肴”。另外,集体备课需要教师们定期交流,这会给教师个人的安排带来一定的麻烦,需要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克服困难。
2.课例讨论——集体智慧聚焦的方式
课例研究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如果说集体备课强调的是课前的“备”,则课例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有课前的活动,而且有课中、课后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仅是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这样:在上一节课之前,主讲人与同伴共同研究教学内容,讨论教学设计;上课时同伴听课,观察课堂并进行实录,包括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个步骤和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如果来不及记下每个细节,就可以利用课堂录像回头再逐步详细记录;课后,团队里的所有教师分头与该班学生访谈,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得出结论。然后大家一起仔细分析本节课,如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方式、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还存在些什么问题,需要怎样改进。接下来,仍旧由第一节课的教师在另一个班主讲同一课题,重复上面的活动,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进行第三次讲课与分析,得出结论。在做课例研究的时候,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围绕教学的一个方面(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行研究。
课例研究改变了教师“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为教师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毕竟个人的视野有限,而且还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一直这样,习以为常了,不觉得这是问题”或“知道这是问题,但不知怎样改变”。在研究的团队里,不管是主讲人还是同伴,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在心态平和、气氛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探讨和研究,“矛头”指向问题不对人,这有助于强化友好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推动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进步。通过多次反复对同一课进行“打磨”,能深入地就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克服“蜻蜓点水式”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弊端。
要提高课例研究的实效,教师需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专家的引领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有意识地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花时间花心思去琢磨、推敲,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志同道合的同伴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实践共同体,“我帮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保持开放的头脑,从同伴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中受到启发③。
3.资源共享——集体智慧生成的沃土
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积累一些资料,有自己撰写、制作的,有搜集、整理别人的,其中很多资料可以在不同学科、不同班级间通用。教研组或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让教师把可以共享的资料放在公共区域,需要的教师可以自由取用,网络的开发和应用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资源共享丰富了教师团队总的资源储备,既集中了各人的智慧和才干,又节省了大家的时间,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二、多层“双赢”,同伴合作的效果
1.学校与教师“双赢”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品质的提升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伴互助促使教师们立足于本校校情、学情,立足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开展教与学的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际教学效果,因此能大大推动学校的发展。反之,学校的发展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良好的研讨氛围会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同伴互助的队伍中,对于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条件和氛围。学校应该 “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是依靠,依靠的基础是培养,培养的关键是学习。
2.教师与教师“双赢”
就像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教师之间存在竞争,但更多的应该是合作。通过同伴互助,教师们能避开个人力量有限的劣势,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共同解决一个或多个教学问题,从中学习、研究改进教学的方法。每位教师都是参与者,也都是受益者。教师会在与同伴的互助合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尝到其中的“甜头”后,教师们会用更多的激情去实施同伴互助,用更多的真诚去维护同伴互助,用更丰富、厚实的思想和行动去回馈同伴互助。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我们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
3.学生与教师“双赢”
学生发展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教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力量。当教师群体把教学、课堂、学生当作共同的研究对象细细琢磨,不断从实践中提炼经验,教育、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于成功的教学,目睹自己的努力给学生带来帮助,体会到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给课堂带来活力,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让教师们快乐、满足呢?
结语
教师发展维系着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只要教师们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群策群力,就一定能有大的收获,实现多种“双赢”。
注释:
①金忠明,杜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4).
②金忠明,杜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3).
③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4).
[1]吴永军.校本教学研究设计:教师教学研究设计指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洁.课例研究: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
[3]李志宏,邱孝玉.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