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刘颖
刘颖
(徐州市第三中学 政治组,江苏 徐州 221005)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认为,除了学习显性的、可陈述的书本知识外,还包括后天生活经验中主动的学习,以及潜移默化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eber《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研究报告的发表,开创了人类无意识学习活动的新领域,揭示了学习系统的另一个层次——无意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制,首次将人类的学习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内隐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以往外显的有意识学习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其意义不仅重大而且深远,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认知理论提出了挑战,迫使认知心理学家对所建构的认知模型作出重大调整,使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生方向性变革。内隐学习研究将使人类重新审视学习,重新理解学习,使得内隐学习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焦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参与。
随着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内隐学习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内隐学习的生理规律,提高受教育者学习接受能力,对改善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作用。当前学界对内隐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较多,但涉及政治教学的内隐学习研究较少。
一、内隐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隐学习的内涵。
内隐学习研究是心理学家从无意识角度对人类学习机制的一种新的探索。尽管人们对无意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比弗洛伊德还要早的笛卡尔、柏拉图或者莱布尼茨,而且,现实生活中的确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无意识学习现象,然而人类对无意识过程的研究却一直徘徊在心理学的大门之处。
内隐学习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于1965年提出,在其早期著作中,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罗伯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另一种便是内隐学习。诸如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凡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学习活动都属于外显学习,而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1]
到目前为止,内隐学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以上定义的共同点指出了内隐学习的本质:(1)对规则性知识的无意识加工;(2)个体对于内在规则的存在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刺激中的潜在规则;(3)个体学习内在规则知识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没有运用外显学习策略进行学习,且难以运用言语表述内隐知识。[2]
(二)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
经过了三十余年的研究与争论,如今研究者已公认,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许多学者都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几点共识。
1.自动性
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指,内隐知识是在过去的无意识学习中自动产生的。这是内隐学习最令人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即人们能在没有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对复杂关系作出适当的反应。
2.抽象性
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
3.理解性
许多心理学家很早就指出:心理过程和结构的研究最终要归结到如何理解知识的表征形式问题。内隐学习用人工语法做的实验均与表征问题有关。结果发现内隐学习产生了刺激结构的潜在表征。[3]
4.抗干扰性
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这一点在罗伯的内隐学习生物进化论中有详尽的阐述,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独立性(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平易性(个体差异小、群体差异小)、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4]
二、内隐学习对政治教学的启发
内隐学习具有抗干扰性、迁移性、自动性、隐蔽性等生理特点,使得许多学科都开始了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包括外语的内隐学习、体育训练的内隐学习等。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对内隐学习的应用也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内隐学习研究揭示的学习机制,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如今,教学中一味强调启发性,对于学习过程中记忆的作用特别是机械记忆的功能大大忽视了,甚至有人将机械记忆与死记硬背简单等同起来。内隐学习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许多高级规则掌握离不开知识贮存所产生的积累效应,机械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正是此功能的写照。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切不可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切实运用内隐学习研究所揭示的学习机制,注意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结合,注重样例教学和启发教学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速度加快,多元的思想文化、多样的生活方式成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政治教学方法却没有紧跟时代发展,导致我国政治教学遭遇严重的实效性问题。从内隐学习的角度来看,该学习方式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方面就是它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无需注意力资源,从而使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具有巨大的潜能,这是因为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可以自发进行。[5]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主动地研究、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与功能,就能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走出当下政治教学面临的困境。
(三)积极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中进行内隐教育。
内隐学习在道德教育领域,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运动机能的学习,它有着特殊的要求:外在环境刺激和材料要有利于道德潜能的复苏,创设以当前社会现实为背景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内隐学习的进行。我们应该主动用蕴含真善美的情境、矛盾去刺激它,施与它适宜的条件,最终形成内隐记忆,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非正式群体文化建设的引导。
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与非正式群体的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将思想道德、修养素质与创新精神、兴趣爱好相结合,使他们的理想情操与智慧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成熟,从而达到内隐学习的要求,使学生从中切身体验到优良品质的重要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并自觉外化为实际行动,使学生真正在与人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内隐教育。
(五)发展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方法。
政治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内隐学习特点之一就是无意识性,如果能通过隐性教育方法让受教育者形成内隐性记忆,就能顺利完成内隐学习,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网络等新兴媒体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政治隐性教育方法也要与新兴媒体的发展相协调,以前隐性教育方法往往只局限在报刊杂志、政治宣传上,现代隐性教育要注重建立网络政治教学体系,更新政治教学载体。
面对深受多元价值取向影响的学生,只有政治教师及时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政治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内隐学习的规律,积极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中进行内隐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与制度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非正式群体文化建设的引导,才能实现政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1]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1):56-63.
[2]惠秋平.内隐学习的特征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79-80.
[3]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1):43-46.
[4]刘耀中.论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2):93-96.
[5]赵继政.内隐学习中的意识与注意力[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