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机制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解析及启示
2010-08-15李红莹
李红莹
(临沂市财政学校 财会教研室,山东 临沂 276001)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数量虽然庞大,但是中级技工仅为35%,高级则仅为0.5%,相当数量的普通中学毕业生未经培训和职业教育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造成我国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办学模式单一、教学体制滞后等问题,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职业教育界把目光投向了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研究分析他们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中,德国以其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我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驱动机制和启示。
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解析
1.1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双元制”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近8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而仅有20%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其职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全日制和双元制,其中“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形式。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双元制”的本质是提供职业培训,而非岗位培训。其在组织和教学上一一对应的关系构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既是企业学徒,又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场所既有车间又有教室,学习课程既有企业培训,又有学校理论教学,学生既享受国家义务教育,又通过劳动取得企业报酬。通过这种二元要素对应,“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但以企业目前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为直接培训内容,而且利用课堂学习来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在企业实践中的问题和方法,以便达到对理论的深刻理解,这种实践与理论的交互穿插,使学生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德国教育学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教育的精辟概括。
1.2 “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双轨性决定了其内部存在多重两元结构,这些两元结构需要很高的协调性才能真正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高效与实用。但从环境因素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与学校是两个独立单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企业培训的专业技能与学校使用的法定教材是并行的;从教师结构来说,企业“师傅”与学校“老师”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关系,这些双元因素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协调不畅或者失衡的现象,如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的学生来自不同企业,这些企业使用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工艺流程,而学校教育则在技能教授上较为单一。此外,来自大型企业的学员必然和来自中小企业的学员在技术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学校教学进度和学员接受程度。企业因为资金等因素,在与学校签订培养合同时存在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这也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最终造成“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反应滞后于市场需求。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驱动机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强有力的驱动机制的持续作用。
2.1 市场驱动。
德国的战后经济复苏政策直接刺激了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使得德国短时间内重新步入世界强国之列,经济快速崛起使得社会对于有实践经验并富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的需求急剧扩大,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以注重实用性为培养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应对日益加快的科技进步的需要,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使企业更加主动地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人才,企业成为职业学校的实习基地,学校不再需要扩大设施和器材的投资,减轻了职业学校办学的资金压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2.2 政府驱动。
德国政府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不但承担着学校教师的工资和福利,还负担着学校固定资产投入。此外,政府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从1938年《义务教育法》到1969年《职业教育法》,以及后来的《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法律颁布实施和“企业雇佣制度”等一系列行业规章的建立,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 社会驱动。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业教育是德国社会的风尚。在德国大众的心目中,学习技艺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接受职业教育是其主观选择而非无奈之举,因此德国社会非常认同“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半数以上的德国人都曾接受过职业教育,即使其拥有更高的学历。此外,企业高层人员大多有职业教育背景,并以此为荣,这为青年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积极扶持职业教育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十分薄弱,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较低,青年人选择职业教育多是升学无望时的无奈之举。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进一步加大,逐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给予职业教育更高的地位,提高广大技术工人的待遇,通过宣传和奖励提高技工的社会尊重程度,从而培育全民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促使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中来。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一流的职业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的教师除应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多是应试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理论而无实践。因此,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将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放弃原有呆板滞后的教学内容,结合不断发展的技术改革和工艺革新,采用灵活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案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3.3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教育终身化格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学生多是普通中学毕业生,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之后,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学习技术技能,在经过实际工作和学习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后,许多人想进入普通大学继续深造,提高综合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并非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继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承认职业教育并接纳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校学习,将是构建教育终身化系统格局的重要内容。
[1]宋一闻.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经验[J].科技信息,2008.31.
[2]亓俊国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视点,2008.11.
[3]黄日强.传统因素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蔡岷雯.发达国家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2.
[5]刘颖.论德国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特点[J].继续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