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

2010-08-15张士军于桂花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教学资源

张士军,于桂花

(1.青岛滨海学院 国际商学系,山东 青岛266555;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032)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

张士军1,于桂花2

(1.青岛滨海学院 国际商学系,山东 青岛266555;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032)

学分制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阶段高校实行学分制仍面临专业知识整体割裂、缺乏选课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教学资源难以保证等问题。结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高校实行学分制应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以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挖掘教学资源潜力、公共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等为突破口。

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

学分制是高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修满一定量的学分以及达到学校规定的其他要求后,即可毕业。学分制不受学年和专业的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实行学分制的关键是选课制,学生通过选课可以选择教师,这实际上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因此,实行学分制对因材施教、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

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可以克服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统得过死、培养模式单一、负担过重、专业面偏窄等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分制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宽专业范围。可见,实行学分制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整体容易割裂

学分制下不再执行严格的课程计划,打破学年制下的“专业对口”,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所学课程,原来按专业需求配置的课程体系被割裂开来,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使专业教学计划受到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知识结构缺乏了解,往往会出现盲目性,片面追求学分,或专挑好拿学分的课程或热门的课程选课,造成学习内容杂乱无章,甚至造成肢解知能结构体系的严重后果[3]。

2.缺乏选课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

学分制为学生独立自主安排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争取更高目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由于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知识结构缺乏了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如不加强指导,选课方案难以优化,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分,盲目选课。因此,除了要求所有任课教师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原则外,还要实行选课导师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使有的学校实行了选课导师制,效果也不尽理想,因需要指导的学生太多,聘任的指导教师大多数是讲师以下的教师,没有经验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课。另外,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是选课制,实行学分制离开了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将难以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独立的计算机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硬件支持系统。但现实情况是,在每个学期初的选课高峰期间,许多高校都会出现选课效率低下、系统繁忙,从而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实行学分制还需要对重修或重读等创造条件,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资源难以保证

学分制成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以教学资源丰富为前提条件的。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把学习权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转移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课程、专业、时间等方面有选择权,但保障学生享有这个选择权的首要前提是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必须要有超额师资力量、选修课程、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否则就无法真正实行学分制,更谈不上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中就遭遇到一系列在发达国家所不曾遇到过的问题。教学资源不足,学分制将难以顺利推行,导致在绝大多数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不足

职业的变迁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岗位或专业技术领域的职业发展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迁移能力,适应不确定性的社会需求。学分制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自主选课,难以把握实用性与可持续性、技能性与素质性、专业性与全面性等关系。

二、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学分制

1.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学分制下的专业知识整体割裂问题,可通过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来解决。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层面: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并要求学生在各个层面分别修满一定量的学分。

通识教育层面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教育必修课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由学生自选,按照“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原则,要求文科类学生重点修读自然与技术科学类课程,以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理工科学生重点修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以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各类思维方法,实现跨学科交叉,拓宽知识基础,通识教育选修课必须“远离”本专业,否则不能计入学分。学科基础教育层面的课程为本学科专业主要的基础课,全部设置为必修课。专业知识教育层面的课程又分为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为该专业所属职业岗位群最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必须全部考试合格后才能达到要求。一般来说,每一个专业核心课大致确定为3~5门。同时为了突出学生在该专业的某方面特长,根据该专业所属职业岗位,又为每个专业设置2~3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将来拟从事的目标岗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规定的专业方向作为主攻方向,并且要求修满专业方向规定的学分。实践技能教育层面的课程包括假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实习单位鉴定、指导教师评语等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学生按照选课表学习所选课程,达到所选课程要求,获得规定学分,所选课程获得的总学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以申请毕业。学生如果某一门必修课没有达到要求的,需申请重修;非必修课没有达到要求的,可以通过修习相同学分的其他课程来替代,但必须是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要求的课程。

2.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和学生选课的正常进行,可由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专设注册选课机构,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安排学期课表,编制学期选课手册,组织管理学生选课。学生选课期间,由各系(部)专门安排业务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指导老师或选课顾问,指导学生依据所属专业培养模式、指导性教学计划、选课手册等指导性文件进行选课。选课应分为预选和退补选两个阶段。下一学期的选课手册确定后,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先进行预选,预选在学期结束前完成;新学期开课2周内,再进行退补选,即退掉不愿学习的课程,补选上更合适的课程,完成最后选课。例如,上海交通大学5个校区已经基本实现一卡通,包括统一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参与的工作涉及内部公文与教师任课的管理、教学资源的查询分析、学籍管理、学分制网上选课、排课、注册收费、考试成绩管理、学生就业等诸多环节和部门,涵盖了上海交通大学日常教学和学校业务的许多方面[4]。

3.挖掘教学资源潜力

(1)实行校际“联合办学”。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图书馆和文献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等方面由校内各系(部)之间逐渐向校际之间互相开放。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实现跨校、跨学科辅修制度[5]。2005年杭州14所高校实行师资互聘,打破了许多高校“严禁教师外出兼课”的封闭格局[6]。这些成功案例为全国高校资源共享、解决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现状提供了经验。

(2)实行专业课余额制。专业课程在满足本专业学生选课的前提下,预留1/5以上的余额供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同时除了常规的学分数量限制外,对学生跨系或跨专业选课提出质量上的具体要求,即所选课程的数量与前一学期的学习成绩成正比。这不仅能保证学生学习所选修课程的质量,也能在教学资源不太丰富的条件下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3)实行校、系两级选课制。传统的学分制选课是全校性的,即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段内在同一个系统上选课,但受选课系统和设备所限,学生选课所需的时间延长,选课的成功率降低,后期候补选的工作量加大。鉴于此,可以实行校、系两级选课制,即专业课在系(部)级系统上选,公共课、选修课和跨系(专业)课在校级系统上选。这可以解决选课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而且可以为在设备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进行选课创造切实有效的办法。

4.公共技能与专业技能并重

公共技能与专业技能同步训练,可以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双重能力。公共技能是指从事社会上大多数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如外语听说、计算机操作能力等。高校应把公共技能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基本内容、学院常规工作日程、学生毕业考核之中。只有公共技能达到学校要求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学生才能毕业,这样就形成了培养公共技能的“4×4”模式。例如,青岛滨海学院针对大部分学生方言严重的实际情况,规定每晚有20分钟为全院学生普通话训练时间,并纳入教学日程工作常年坚持,要求学生必须在普通话考试中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才能毕业[7]。学院把读书活动和体育达标测试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精选50本书目供学生选择,其中,限读类15本,选读类35本。在限读类15本中,要求专科学生必选5本,本科学生必选6本;在选读类35本中,要求专科学生任选5本,本科学生任选9本。同时为了培养具有健强体魄的当代大学生,学院把体育达标测试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没有完成读书活动和体育达标测试不合格的学生不准或推迟毕业,大大促进了学生读书活动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专业技能是指从事某一类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门技能。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了使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尝试实行专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融通的“1+N”模式,即“一个专业毕业证加多个职业技能证”,把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纳入相应的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使更多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能拿到多个权威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证、导游证、制图员证、日语等级证等,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增强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实力。

适应于学分制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制订是严密有序、科学系统的工作,努力设置好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这需要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不断探索与实践,不断改革与创新。

[1]邱晓斌.学分制简介[EB/OL].(2004-05-29)[2009-07-20].http://www.xytown.com/viewthread.php?tid=52426.

[2]陈玉英.学分制与素质教育浅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4):116-117.

[3]赵秋丽.学分制改革利弊思考[N].光明日报,2004-04-28(6).

[4]陈骁,沈祖芸.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零距离”选课[N].中国教育报,2003-04-04(6).

[5]邬大光,薛成龙.现代大学学分制功能新解[N].中国教育报,2005-11-18(6).

[6]叶辉,顾学松.杭州14所高校师资互聘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EB/OL].(2007-08-24)[2009-07-20].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708/24/t20070824_12662531.shtml.

[7]青岛滨海学院大专基础文科部.普通话精品课程教学情况简介[EB/OL].(2007-01-27)[2009-07-20]. http://jcwkb.qdbhu.edu.cn/ziye2/jingpinke/putonghua.html.

[责任编辑:周锦成]

Exploration on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ZHANG Shijun1, YU Guihua2
(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partment,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Qingdao, 266555,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32, China)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s more flexible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and i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the college teaching model.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undertaking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the integrat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ntents, shortage of the relevant assurance system for elected courses and difficulties in providing teaching resources. Combi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the credit system should be practiced with the breakthrough of deepening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in a scientific wa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ntegrating common skills with professional special skills.

Higher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book=1,ebook=100

G642.0

A

1671-4326(2010)01-0072-03

2009-08-03

青岛滨海学院科研项目(2009J12)

张士军(1974—),男,山东聊城人,青岛滨海学院国际商学系讲师,博士;于桂花(1974—),女,河北邢台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滨海学院德育教学部讲师.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教学资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